一则“南北船”高层领导互调的消息令两家集团合并预期再度升温,昨日,船舶制造股飙升,中国重工、广船国际和中国船舶涨停。
据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下称中船工业,南船)官网公布,公司主要领导进行了如下调整:董强任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吴强任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免去胡问鸣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职务,另有任用。
然而昨日晚间,中船重工旗下A股上市公司中国重工、中国船舶和中船集团旗下A股上市公司广船国际分别发布公告称,截至目前,公司控股股东和公司均未得到来自于任何政府部门有关合并传闻的书面或口头的信息,均未向任何部门表示过此类意向,均未与上市公司就此类问题进行过任何的商谈或意思表示,目前也没有此类意向。
据了解,3月25日,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下称中船重工,北船)召开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大会。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王京清宣布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主要领导变动的决定:按照加快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有关精神,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设立董事会。胡问鸣任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孙波任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总经理。
继南北车、中电投与国家核电合并得到国务院批准之后,中船工业和中船重工的合并传言一直甚嚣尘上。而上述南北船董事长互调的消息进一步使得两者合并的预期升温。
业内人士透露,与南北车一样,南北船也是同门兄弟,1999年国企改革时由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分拆而成。由于研发主体和配套工厂很多都留在了中船重工,因此中船集团在生产上一定要与中船重工进行合作。而中船集团的公司制度更为成熟,接单能力要优于中船重工。因此,双方领导互换有利于在市场化和船舶配套方面展开更多的合作。
目前,南北船在业务上存在明显差异。北船(中船重工)主要从事海军装备、民用船舶及配套、非船舶装备的研发生产,南船(中船集团)则在业务上形成了以军工为核心主线,贯穿船舶造修、海洋工程、动力装备、机电设备、信息与控制、生产性现代服务业六大产业板块。
军船资产证券化现最佳时机
中信建投分析师高晓春认为,现在是军船资产证券化的最佳时机。南、北船作为我国海军装备建造的主力,目前两大集团军船资产证券化都还有大空间。
此前,中国重工从2009年12月份上市到去年1月份增发收购核心军品总装资产,累计已完成4步资本运作;目前除了渤船重工的核潜艇总装、军工科研院所、贸易和其他非船业务没有进入上市公司外,中船重工基本实现整体上市。
不过,南船集团军船资产证券化才刚刚开始。南船集团旗下军船业务主要集中在四大造船企业,广船国际建造补给舰、医院船等大型二线水面舰艇;黄埔造船建造054A、056型等护卫舰,被誉为中国护卫舰和登陆舰的摇篮;沪东中华造船集团也建造054A、056型等护卫舰,份额和黄埔相同;江南造船集团是中船集团旗下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军船制造企业,目前主要建造052D型导弹驱逐舰(中华神盾),预计今年将建造003型航母。
“广船去年通过重大资产重组收购黄埔文冲、扬州科进并配套25%融资,只是开启了南船集团军船资产证券化的序幕,更大体量的军船资产沪东中华、江南造船还在后头、预计规模是黄埔的好几倍。”高晓春称。
申万宏源分析师李晓光也表示,广船国际将于近日完成发行A股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项目的资产交割相关工作。而且,公司改名“中船海洋与防务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体现了未来上市公司的业务内容和行业地位,明确了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此次整合,公司既涵盖了中船集团华南区域的资产也涵盖了华东的体外资产,公司的行业竞争力和地位全面提升。”李晓光称,“我们认为,此举预示着中船集团的资产整合放弃属地化整合的概率增加,中船集团将造船、海工业务整体注入公司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强,未来华东类资产整合(包括沪东中华和江南重工等核心军船资产)值得期待。”
综合广州日报、北京青年报、21世纪经济报道
巴拿马型船舶市场持续下行,整体走势疲软;液化天然气船舶市场整体呈现横盘走势;液化石油气船舶市场整体活跃,运价略有回落。
海岬型船舶市场在后半周加速上涨;巴拿马型船舶市场整体走弱;中东湾LR1、LR2及MR油轮运价持稳。
海岬型船舶市场整体呈现谨慎乐观情绪;极限灵便型和超灵便型船舶市场表现强劲;液化天然气船舶市场走势分化。
巴拿马型船舶市场整体持平;极限灵便型和超灵便型船舶市场表现积极;中东湾LR1、LR2及MR型油轮运价持续下行。
必和必拓与中远海运签署氨双燃料散货船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