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圈从不缺少神奇,而安邦保险正上演着各种“奇迹”。接近260亿元的利润、8000亿元总资产——根据保监会要求的未上市保险公司年报的发布让一向低调的安邦保险集团(下称“安邦保险”)再成话题。
近日,安邦保险旗下4家经营保险业务的子公司安邦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安邦财险”)、安邦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安邦人寿”)、安邦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安邦养老”),以及和谐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和谐健康”)相继发布2014年度年报让原本“只做不说”的安邦保险更显得特立独行。
具体来看:安邦人寿净利润增逾33倍;安邦财险在保费收入仅排名18,第一大险种承保亏损的情况下,综合收益却站上高位;和谐健康险成唯一一家盈利的健康险公司;安邦养老险首年即实现盈利……
有违行业此前普遍“规律”的种种“神奇表现”都和高投资收益紧紧挂钩,也和安邦保险的投资策略密切相关。那么问题来了,安邦怎么那么不像是一家保险公司呢?
梳理四家子公司的2014年度报告,不难发现它们的共性:投资收益贡献度高,以及股东不断注入资本增加资本金。
以安邦人寿为例,其注册资本从37.9亿元到117.9亿元,再到307.9亿元,由5亿元注册资金起步的安邦人寿成立五年多时间大步向前。
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统计,2014年四家子公司的投资收益超过350亿元,较2013年增长逾5倍。其次,受到业界关注的是其资本运作能力,业界对安邦保险的独特发展方式给予了称为“资产驱动负债”的模式,即在资产端通过投资做大规模,在承保端通过高收益产品获取大量现金流。
那么,安邦保险都投资了什么获得了高收益?让我们来看一下,在安邦人寿的资产负债表中,公司长期股权投资548.71亿元,占资产总额的45%左右,同比增幅超过95倍。
与此相似的是,安邦财险的投资结构中,长期股权投资余额占比亦较大,与其他公司形成显著差异。
在权益投资方面,去年以来,安邦保险集团通过子公司各类账户资金频频增持银行股和地产股,如金地集团、招商银行、金融街、民生银行等,据公开统计,目前其持股总市值已超1400亿元。
除了国内资本市场,安邦保险在国外的并购脚步亦从未停止。荷兰、美国、比利时、韩国……安邦保险的触角伸向世界各地。
“海外并购确实需要寻找一些比较好的机会,很难遇到。安邦的海外并购不能用激进形容,但是可以用热衷。”一位从事并购业务的券商人士表示。
另据报道,安邦保险可能购得德国银行Hypo Real Estate AG旗下子公司房地产贷款银行Pfandbriefbank AG(PBB),交易金额初定或为10亿欧元(约70亿元人民币)。
安邦产险:保费一路下滑 投资收益猛增
众所周知,安邦保险靠产险起家,产险子公司是整个集团的“旗舰”。
“它近几年主要是做投资,相比而言,保险业务本身反而不是最大重点,在走‘投资反哺承保’的道路。”某家财产险公司高管做出了上述评价。
不过根据其最近几年的财务数据来看,安邦产险保费收入呈“失速”状态,一路下滑,保费规模去年仅排名18,让人侧目的是其凭借投资业务,其综合收益去年却超越太保产险、平安产险,排名榜眼。
公开信息显示,安邦保险集团的“前身”安邦产险于2004年成立,2011年被保监会批准进行集团化改组。
经过去年100亿元的集团注资,如今的安邦产险实收资本已达到190亿元,单体总资产1846亿元,规模已与行业“大佬”平安产险、太保产险相当,偿付能力充足率更是高达5152%。
不过,与快速庞大的注册资本和资产规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保险承保业务却陷入“降速”的境地,其保费规模与平安产险、太保产险难在一个数量级上。
根据保监会数据,安邦产险2014年原保险保费收入为51.35亿元,而平安产险、太保产险的数字则为1428.57亿元及928.37亿元。纵向来看,其保费收入水平近几年更是不升反降。翻看前两年的保费数据,安邦产险2011年~2013年的原保费收入分别为71.49亿元、70.64亿元以及65亿元,下降幅度逐年增加,2014年更是同比下降21%。
与此相对,这几年中,整个产险市场的保费收入年增速都在16%~17%左右。
那么保费收入下降的同时,承保业务质量方面又如何?安邦产险2014年财报显示,其占比达到约93%的第一大险种——机动车辆保险出现承保亏损,承保亏损额为1.13亿元,粗略计算其承保亏损率(承保亏损/原保险保费收入)约为2.37%,而人保财险、平安产险车险业务去年均实现了承保利润,太保产险车险业务虽为承保亏损,但同样口径的亏损率仍低于安邦产险。
在保费收入仅排名18、第一大险种承保亏损的情况下,2014年,安邦产险的综合收益却“神奇”地站上了高位。统计规模靠前的几家财产险公司财务数据可以发现,安邦产险的综合收益竟一举超越了平安产险、太保产险,位居第2,仅次于人保财险。
根据安邦产险2014年的单体报表,其实现综合收益总额154.87亿元,同比大涨447%,其中净利润140.39亿元,其他综合收益14.47亿元。而保费规模远远大于安邦产险的平安产险和太保产险综合收益总额分别为96.18亿元及23.59亿元,被安邦产险远远甩在身后。
“神一样”的投资业绩造就了这一切。安邦产险2014年单体财报显示,去年其248.16亿元的营业收入中,投资收益就有182.73亿元,同比大增304%,这一数字大大超过了51亿元的保险业务收入,俨然成为了安邦产险的利润最大来源。
分析平安产险和太保产险的财报可以发现,其投资资产余额最大的两个科目均为定期存款及持有至到期投资,后者主要从事债券投资。而安邦产险2014年的单体资产负债表中甚至没有持有至到期投资这个会计科目,取而代之的是巨额的长期股权投资余额。
财报显示,安邦产险2014年末长期股权投资余额为730.28亿元,较2013年末大增757%。查看财报科目之间的逻辑可发现,安邦产险的长期股权投资余额中一部分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转入。根据会计规则,当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转入长期股权投资,原持有的股权投资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其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以及原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累计公允价值变动应当转入改按权益法核算的当期损益(投资收益)。而高达152.44亿元的这部分差额也成为了安邦产险2014年单体投资收益中的最大组成部分,进一步推高了其利润表现。
长期股权投资余额之所以“暴涨”,其直接原因就是安邦保险前段时间成为市场关注焦点的“疯狂”举牌行动,而充足的资本使得安邦产险即使保费收入下降,仍能够大肆“扫货”。根据Wind资讯数据,安邦产险2014年末重仓民生银行、招商银行、金地集团,分别占其流通股比例6.12%、13.11%及5.91%,为上述上市公司的第3大或第4大股东。
安邦人寿:投资好就没有卖不掉的产品
在2012年保费收入前15家的人身险公司中还未有安邦人寿的身影,而到了2014年,凭借33倍增长的净利润、7倍增长的总资产、3倍变动的注册资本,使得安邦人寿上演了“有钱、任性”的华丽逆袭。
其年报数据显示,2014年安邦人寿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4.77亿元,较2013年增长约33倍。2014年总资产1195.29亿元,较2013年的167.92亿增长7倍。2014 年 4 月,安邦人寿的注册资本由37.9亿元变更为117.9亿元。
有“大树”的庇荫,安邦人寿一路向前。与集团整体风格相符,投资和保费共进成为其逆袭的重要原因。根据安邦人寿披露的2014年年报,其已赚保费为528.82亿元,投资收益为136.87亿元,这两项指标的比值为3.86:1,而对比同为“第一梯队”的泰康人寿和新华保险来看,这个比值分别为2.39:1及3.38:1(新华保险以总投资收益计算)。
另由今年的保费增势来看,安邦人寿涨势不减。安邦人寿一季度数据显示,其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98.98亿元,同比增长103%,远超行业22.89%的平均水平。
2015年年初,安邦人寿董事长、民生银行董事姚大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分析安邦人寿发展的原因称:“全面预算、扁平化管理能让我们运营成本更低。同时,我们的投资能力强。”而在被问到总资产发展迅猛的原因时,姚大锋的回答是:“产品好,渠道策略正确。”
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统计,从保险端的产品来看,按险种分,安邦人寿传统寿险保险业务的收入占比超过80%,其次为万能险。按缴费方式看,趸缴业务占比超过95%。另外值得关注的是,按渠道分,其银行代理渠道占比亦超过95%。
分析认为,自2006年以来人身险公司的银保业务高速增长,成为支撑行业保费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而这带来的是一系列的烦恼:产品多为5年期及以下的短期理财产品,功能定位偏离保险保障等,几家大型险企亦纷纷开始了银保转型,银保贡献度亦在不断下降中。
中国人寿总裁林岱仁去年年底时曾提及:“结构调整方面,银保趸缴会持续调整,目标是降到700亿以下。”在介绍整个寿险行业发展特点时,他还表示:“目前行业高速发展,银保拉动,银行保险业务同比增长31%,保费增速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同时,市场集中度下降,中小公司发力推动行业增长,前七大公司份额占比(国寿、平安、太保、新华、泰康、人保寿、太平)由原来的81%下降到73%,同时,中小公司的业务结构将近70%为银保业务。”
绕不开的还是安邦人寿的投资收益。根据安邦人寿合并利润表,其投资收益为136.87亿元,比2013年增长接近20倍。
而在其资产负债表中,公司长期股权投资548.71亿元,占资产总额的45.9%,同比增幅96.99倍。2014年投资收益136.87亿元,同比增长近20倍。
有分析指出,安邦等保险公司颠覆了传统的险资投资思路。从投资路径来看,与以往注重资产配置和负债久期不同,这些公司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并购整合银行地产等优质资产,除了股票权益类收益,还可分享企业发展的长期利润。
谈及安邦人寿的投资风格,有保险资管人士曾在与记者交流时表示:“如果非得用一个词来定义,可以说激进,但是好的标的不仅保险公司青睐,竞争对手来自各个方面,所以如果能拿到高回报又是好标的,不能不说是一个好的投资。但资金错配风险亦值得关注。”
安邦养老:零保费 盈利靠利息
2013年12月31日,随着安邦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安邦养老”)的开业,安邦保险集团在保险业务上集齐了最后一张重要的保险牌照。
相对于其他养老险公司为盈利而苦苦挣扎,背靠“财大气粗”的安邦保险集团,业务刚刚起步的安邦养老竟然首年就轻松实现了盈利,更“神奇”的是,其盈利靠的是存款利息收入。
安邦养老财报显示,其2014年实现净利润4311万元,首年即轻松实现盈利。而其他几家养老险公司的盈利之路就显得困难得多。
除刚起步的安邦养老之外,目前市场上有平安养老、国寿养老、太平养老、泰康养老、长江养老等五家专业养老险公司,其中平安养老2004年成立,2010年才依靠团险业务率先实现盈利,太平养老和长江养老分别于2013年及2014年扭亏为盈,而国寿养老2014年仍在亏损的泥潭里苦苦挣扎。
不过,首年盈利的背后,其保险业务几乎还没有开展起来。保监会数据显示,2014年及今年第一季度,安邦养老的原保险保费收入均为0,而财报中,其产品经营信息中仅有三款产品,分别为一款万能型年金保险及两款意外伤害保险,不过原保险保费收入也都为0,而2014年末,万能险的保户储金及投资款仅为100.66万元,受托管理费收入也仅有3239.73元。
“在寿险圈子中,感觉安邦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存在。我们业内在比较时,都还没有将安邦养老算入内,还是原来的那五家。”一名养老险公司人员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
本报记者从业内人士处了解到,目前安邦养老主要销售的是万能型年金保险,主攻企业年金的长江养老和国寿养老并不卖此险种,而兼顾团险及企业年金的平安养老产品中则包含该险种。而去年年底和今年4月保监会批了两款安邦集合型养老保障管理产品,“接下来他们应该会在养老金产品方面有些动作。”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没有业务,安邦养老盈利靠的是什么?答案是存款利息收入。
财报数字显示,安邦养老1亿元的营业收入中,投资收益高达9734万元,而投资收益的组成“清一色”都是利息收入,其中定期存款利息收入7233万元,存出资本保证金利息收入1321万元,银行理财产品利息收入1180万元。9734万元的利息收入完全能够覆盖约为4260万元的营业费用,成就了其轻松的首年盈利。
这么多利息收入,没有业务,钱哪儿来?“有钱、任性”的股东就是安邦养老最好的依靠。
安邦养老开业时,注册资本为5亿元,而去年7月的一次增资使得其注册资本一下飞跃到了2014年末的33亿元,同时使其偿付能力充足率高达令人咋舌的8320393.84%。
33亿元的注册资本体量与成立多年的国寿养老相当,“秒杀”太平养老的20亿元及长江养老的7.88亿元。而33亿元的资本金除去存出资本保证金外,大部分年末以定期存款形式出现。财务数据显示,2014年末安邦养老的定期存款余额为26.7亿元,期限为4至5年。
和谐健康险:为何只有安邦盈利?
与寿险、财险的“非富即贵”相比,2010年安邦保险集团拿下的健康险牌照一直都显得默默无闻。不过,借着最近政策的暖风,健康险市场前景令业界看好。
与安邦集团旗下其他子公司类似的是,和谐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和谐健康”)也是成绩斐然、快速增长。2014年,其净利润33.77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7倍。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4年,人保健康、平安健康、昆仑健康及和谐健康4家专业健康险公司中,前3家均未实现盈利。在费用成本高、逆选择风险大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国内主要的专业健康险公司仍没实现盈利。
和谐健康险虽为后来收购得来,但未被区别对待,年报数据显示,2014年,其投资收益43.12亿元,同比增长186.61%。已赚保费为1.87亿元,同比增长88%。
更具安邦风格的是增资不断进阶。2010年5月,和谐健康注册资本增至10亿元人民币,安邦财产险持有9.97亿股,占总股本99.7%。
2012年12月,和谐健康注册资本增至21亿元人民币。其中,安邦集团持有20.93亿股,占总股本99.7%。一年后,和谐健康注册资本再增10亿元至31亿元。
安邦保险董事长兼CEO吴小晖介绍安邦战略时,曾表示:“保险、银行、资产管理是安邦保险的‘大脑’,‘左手’的‘五个手指’是个人金融全面解决方案、法人企业金融全面解决方案、互联网金融、健康医疗、养生养老,是安邦的五个经营策略。”
大健康的概念近几年火爆异常,而近日健康险税收优惠方案的落地更是让保险业对于健康险的发展期待万千。多数保险公司希望,借助本次健康险税优政策东风,以标准化产品切入,带动其他健康险产品销售,从而激活市场潜在需求。同时在对基本医保的补充中,驶向健康产业链的蓝海深处。
广东省银行业资产、负债、存贷款,保险业资产、保费收入和承保利润等规模指标持续稳居全国第一。
单位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用并不记入职工个人账户,而是记入养老保险统筹基金。
养老科技产业园主要依托闵行“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加快引进培育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与创新型企业。
财政部指出,为确保这些待遇按时足额发放,今年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补助力度,同时开展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调剂,超过3亿老年人将受益。
鼓励产品研制单位和应用试点单位联合开展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标准研究,聚焦场景需求和应用安全研制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产品和服务标准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