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历史数据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畅销童书作者说,完美的父亲应该什么都做得到!

一财网 2015-07-03 08:11:00

责编:沈晴

《小熊和最好的爸爸》在中国掀起热潮,作者阿兰德认为,无论父亲还是母亲,都要注重跟孩子的有效陪伴。

“小时候你去过父母上班的地方吗,你见过他们怎么工作吗?”在咖啡馆聊了半小时之后,阿兰德·丹姆,这位62岁的荷兰童书作者忍不住反问我一个他认为很重要的问题。在得知上一辈的中国父母很难有机会带着孩子上班时,他有些感慨,“身为父母,不管你有多忙,都可以带着你的孩子去办公室,让他了解你是做什么的。”

多年前,阿兰德写作童书《小熊和最好的爸爸》时,很难想到这本书会在中国掀起热潮。“我听说这本书在一个叫‘当当’的网站上销售了三百多万册,非常吃惊。”阿兰德甚至跟妻子一起扳起手指算这个庞大的数字,在人口只有1600多万的荷兰,这个数字相当于每五个荷兰人就有一个读过他的书。

一套《小熊和最好的爸爸》畅销,也让阿兰德意识到,中国父母,尤其是孩子的父亲,开始关注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关于爸爸和孩子的书籍一定是罕见的,才引发这股畅销浪潮。

这多少又让阿兰德想起自己的童年,自己从事童书作者的早年往事。1979年,当阿兰德第一次当父亲时,发誓要做一个跟自己父亲截然不同的人,与父亲的寡言严肃相比,他要做一个完美的爸爸。当他发现当时的荷兰图书市场上根本没有一本关于父亲的书时,决定为年轻的父亲写一本书。从那之后,他采访数百人,写作过14本跟父亲相关的访谈录、传记和童书,“从这些书里,我也明白了怎么做一位父亲。”

父亲是孩子眼里的英雄

翻开《小熊和最好的爸爸》,人们通常会发现母亲角色的缺席。整本书里,没有任何母亲的身影,倒是小熊与爸爸一起做饭、做游戏、搬家、聚会、看世界的简短故事,让人温暖地体验到一个父亲在孩子成长期的呵护。

这本漫画童书里发生的故事,大部分来自阿兰德自己的亲身经历。有五个孩子的阿兰德,从26岁做父亲的第一天起,就发誓要成为一位尽心陪伴孩子的好爸爸。而这个动力,来自他与自己父亲之间并不亲密的关系。 阿兰德的父亲成长在二战时期。从记事时起,父亲的威严与沉默就让阿兰德印象深刻。“他是一位卡车司机,童年时代我很少看到父亲,他总是在外面出差。回家也从来不说话。”父亲对阿兰德的期望是做一名艺术家,但他不愿意,小时候喜欢看漫画,到了少年时期,又认为学社会学给社会带来帮助才是有价值的事情。

17岁那年,一头长发、看上去十分叛逆的阿兰德终于鼓起勇气告诉父亲,他要去报考社会学了,并申请跟父亲的卡车一起出差远游。“直到在那趟长途旅行中,我才第一次跟父亲真正交流。我问他,我当你的儿子是不是让你失望了。他摇摇头说,不,你有你的人生。我做你的爸爸,是不是让你失望呢?”阿兰德回忆,父子间的交流似乎从那次长途之旅后,变得越来越多。这也是他认为,孩子一定要跟随父母见识他们工作内容的重要性。

尽管与父亲交流甚少,阿兰德依然视父亲为英雄,“在那个年代,孩子眼里一个能开着卡车看世界的父亲是很了不起的。父亲也带我去过汽车工厂,他会修车,还会修理很多机器,非常有行动力。这些都让我觉得,他是个英雄。”

“当我年纪渐长,我才开始尝试理解父亲的内心。他经历过二战,但从来不跟我们讲述那段历史。等我成为一名作家时,我才开始一点点采访他,问他关于战争的回忆。”阿兰德的第五本书,就是关于父亲的口述传记,也是他写作生涯中最为特殊的一本。

“我成为父亲时,要求自己做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父亲。”提及父子二人在亲子关系上的态度差异,阿兰德认为这是时代造就的,“当经济困难窘迫时,男人通常顾及的是外部环境,如何赚钱,如何让一家人维持和平、稳定的生活状态。只有到我这一代,不再为经济发愁了,才会想到如何更好地经营父亲的角色。”他认为,今天的中国,爸爸的话题之所以备受关注,也是因为经济强大之后,人们更关注家庭内部的细微关系。

孩子需要的是陪伴,而不是物质

“爸爸快醒醒!我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可以捉鱼了?”在《我长大了》这一章,阿兰德用大熊教会小熊荒野生存技能的故事,将孩子成长的足迹写得既冒险又浪漫。

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的阿兰德,现在还有六个孙子、孙女。孙女尤其喜欢看祖父的童书,而阿兰德就像当年给儿子念睡前故事那样,不厌其烦地给孙女读自己写的故事。

阿兰德一生都要求自己做一位好父亲,但直到老了,他才明白,一位好父亲是很难定义的,“没有一个TIPS可以告诉你,好父亲要做到哪几条。”他执意要在孩子们童年时期花时间精力陪伴他们,由此选择了工作状态相对自由的写作。但顽皮的孩子也有让他沮丧的时刻。

“我认为完美的父亲应该什么都做得到。但在帮助女儿梳辫子这件事上,女儿一直拒绝我碰她的头发,因为妈妈梳得更好看。有时周末带孩子们出去玩,他们会指着远处的泳池说,爸爸,我们要去那边游泳了。又指着另一边的咖啡馆说,你可以去那儿写作了。”在问及这些其实也是幸福时,他假装惊诧地说,“这当然不算幸福。”事实上,成天陪着孩子玩闹的阿兰德已经被几个孩子视为母亲一样的角色,他顽皮地笑着说,希望自己下辈子会是一位母亲。

“无论父亲还是母亲,都要注重跟孩子的有效陪伴。就算你每天只有半小时的时间,也要保证这半小时没有掺杂其他事情,全心全意的陪伴。”阿兰德说,孩子会改变成年人的人生,“他们身上会发生各种不可想象的事情。养育一个孩子就像一个探险的过程,最初你手足无措,不知道他们脑袋里在想什么。当孩子长大一点,你又开始想象他拥有什么样的天赋,未来能干什么。但我享受这个过程。”

对于那些忙于事业的男人,阿兰德的建议是,物质这件事,只要够基本生活就好了,“钱很重要,你需要还房贷、需要抚育孩子。但钱又没那么重要。如果你成天想着拼命挣钱,想着我的孩子需要一个大房子、需要一辆新的电动单车、需要一辆新轿车,这都是没有必要的。我想,如果孩子可以做选择,他们并不需要这些物质上的东西。他们需要的只是简单的玩具,需要父母的陪伴。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物质这个东西。父亲不需要想去挣更多的钱来满足孩子。”

在孩子的天赋发展上,阿兰德从未强求。他曾经希望小女儿成为芭蕾舞演员,试图熏陶她爱上古典音乐,但女儿完全不感兴趣。现在,26岁的小女儿是一名律师,其他的子女则从事着不同行业,老大在互联网公司,老二在援助非洲的项目,老三是珠宝设计师,老四是教师。

“时代在改变,但陪伴孩子这件事却是不变的。”阿兰德至今还怀念着孩子们一两岁时的状态,那是他认为父亲与孩子最亲密的阶段,带着妻子和五个孩子去美国、加拿大旅行露营的经历,也是他人生中很难再重复的美好经历。

《小熊和最好的爸爸》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