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厅中,塞西尔·比顿(CécilBeaton)和特伦斯·多诺万(TorenceDonovan)的时尚摄影锋芒毕露——“披头士”四位成员走过马路、年轻的强尼·戴普和凯特·莫斯相互依偎坐在石阶上……
这些中国人熟悉的明星肖像出现在“时代映像:1960年以来的英国摄影”展上,倒并不是为了刻意讨好观众,策展人布莱特·罗杰斯 (BrettRogers)解释说:“拍摄名流的传统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我们选择了其中最具艺术表现力的作品,比如简·鲍恩 (JaneBown),她拍摄了撒切尔夫人、大卫·霍克尼等政治、艺术名人。她娴熟地运用自然光线,拍摄的肖像十分卓越;而琳达·麦科特尼 (LindaMcCartney)拍摄的名人肖像却是十分亲密的,像是家庭快照,因为她是披头士乐队成员保罗(PaulMcCartney)的妻子。 所以这些名流肖像的拍摄方式和呈现效果又各有特色。”
“这可以说是我们专门为中国观众策划的。”对于展览的体量,布莱特·罗杰斯 称自己也有些讶异,此前,她从未推出过如此规模的展览。这一次,38位摄影家的400余幅作品汇集在一起,上世纪60年代至今英国社会的变迁和摄影语言的 演进尽在其中。展出的作品涉及时尚、新闻与纪实、肖像、风景摄影等领域,包括不少重量级艺术家的作品。
罗杰斯和伦敦摄影家艺廊(ThePhotographers'Gallery,TPG)团队在不列颠人的“工作”、“休息”和“休闲”的主题框架下展开,以历史背景为线索呈现宏大但又日常的历史情境。
展览协办方品项(ThePinProject)针对场馆空间设计了参观路线,“可以说,每一次展场设计,都是对展出摄影作品的重新编辑、梳理。”品项创 始人刘钢原本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摄影,本人也是摄影家,他邀请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建筑硕士、建筑师王青构思展场空间的设计。
继深圳华侨城Loft首展之后于上周日登陆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的这一展览,将持续至8月23日。
马丁·帕尔的海滩幽默
上 世纪50年代的英国摄影作品尚中规中矩,秉承深厚的纪实摄影传统,描绘工人阶级社区,新闻摄影则是布列松式的。时尚摄影中,模特也是平常的模特样子,以黑 白为主。六七十年代,英国摄影发生了巨大变化,时尚、新闻摄影领域均是如此,“我确信这是因为青年文化的影响,音乐、时尚、生活方式、节奏都变了,自由主 义、突破传统,这些思潮都影响了摄影。”罗杰斯剖析道。
幽默风趣可以说是我们对英国人的“刻板印象”之一。本次展览,英式幽默感 传统也出现在多位摄影师的作品中,名声在外的当数现任马格南图片社主席马丁·帕尔(MartinParr)对英国民众休闲活动的经典描绘。在海滩等旅游 度假胜地,他用犀利的闪光灯捕捉英国人不设防的瞬间,画面中的人物表情或狰狞或尴尬,惹人发笑。帕尔有名的摄影系列如“最后的度假胜地”、“生活在沙滩” 均有展出,经典的影像,比如那个在推土机旁享受日光浴的人沉沉睡去,裸露的肉体仿佛要被机器碾压,荒诞又可笑;又如一群人挤在海滩小食店,买好热狗拼命挤 压番茄酱的火热场面。
鲜为人知的是,帕尔正是受到了前辈托尼·雷伊·琼斯(TonyRayJones)的影响和启发,后者用黑 白影像描绘英国社会日常,极尽讽刺却不失幽默。可以从他拍摄的一位优雅的妇女正在张口吃三明治的照片中感受到这种毫不手软的抓拍作风。琼斯英年早逝,只有 少数作品存世。本次展览同时展出这两位“讽刺派”摄影师的作品,将承前启后的脉络关系梳理清楚,十分用心。
帕特里克·瓦尔德 (PatrickWard)也是英国重要的摄影家,他的作品反映英国人幽默、好笑的一面,同时以影像描绘英国社会的风俗。还有时尚摄影师提姆·沃尔克 (TimWalker),他拍摄种种新奇独特的时尚摄影作品,完全重新设置时尚单品与模特的比例关系,画面往往出人意料,同时也充满了幽默感,比如那个 窝在窗上的虚弱的男子,身边堆砌着成百上千个奶油蛋糕。可以说,英式幽默的DNA已然融入了不同的摄影领域。
摄影中的社会议题
英国摄影的丰富性,与英国的移民文化和多元民族构成不无关系。本次展览梳理的英国摄影五十多年的发展脉络,让观者感受到英国移民文化和多元民族的重要影响。这来自非洲裔时尚摄影师对非洲裔伦敦时尚女性的描绘,也来自牙买加摄影师对伯明翰郊区种族骚乱的记录。
英 国白人男性在社会中占据的权力与地位,由女性摄影师凯伦·克诺尔(KarenKnorr)拍摄私人俱乐部的系列“绅士”巧妙地揭示出来。阶级、民族所决 定的权力关系一目了然,而透过图片下方辑录的文字,更能直接了解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英国人保守的价值观。几步之外,6幅并置的黑人“花花公子”的照片出自 杰森·埃文斯(JasonEvans),这组为《i-D》杂志拍摄的街头潮流肖像中,俊俏的黑人男士衣着时尚,表情自信,以风度翩翩的姿态,冲击人们印 象中黑人作为“坏人”、“罪犯”的替罪羊的刻板形象。
保罗·西赖特(PaulSeawright)的作品“教派谋杀”,重访新闻 中教派谋杀的案发地,拍摄气氛诡异凝重的场景,并附有报纸最初刊载的文字信息,多与中枪次数、致命部位的细节有关,让人不寒而栗。摄影评论家顾铮说,“英 国摄影关心的议题也是国际的议题”:身份认同、种族骚乱与教派纷争等等,可贵的是,“时代映像”分享了这些重要社会议题在摄影中的表现。
“英 国性”摄影同样包容了他国传统的影像,布莱特·罗杰斯谨慎地提出构成“英国性”摄影的五点猜想,其中之一是受到美国摄影的影响,比如加里·威诺格兰德 (GarryWinogrand)、戴安娜·阿巴斯(DianeArbus)、李·弗里德兰德(LeeFriedlander)等新纪实摄影旗手的 影响,又如来自威廉姆·艾格勒斯顿(WilliamEggleston)、史蒂夫·肖尔(StevenShore)和乔 (JoelMeyerowitz)等新彩色摄影的影响。这些因子确实刻意在八九十年代的英国摄影中感受到。
另外,在托比·格兰维 尔(TobyGlanvill)拍摄的学校厨娘、做苏格兰肉馅羊肚的男厨和年轻泥水匠的肖像前,还可感受到德国摄影家奥古斯都·桑德的肖像传统的气息, 布光与构图精致,人物气定神闲。展厅中,与格兰维尔相对而立的大卫·斯佩罗(DavidSpero)对英国各式隐秘教堂的寻访、拍摄,是带有社会调研性 质的摄影作品,沉着的拍摄让人无法与“教堂”形状联系起来的建筑外观,这种拍摄方法也不禁让人联想到德国贝歇夫妇创立的类型学派。由此可见,英国摄影并非保守封闭,而是在兼收并蓄世界摄影的新范式与美学。
陈晓峰拍摄太阳这份痴迷的背后,是对科学的纯粹的好奇心,以及定义自身存在意义的长期主义精神,这两点在当下都是难能可贵的。
展览“如水光影”选择了贾樟柯以及三位与之有着密切关联的艺术家作品,共同呈现了一个更丰富的影像世界,从讨论电影与摄影的关系到讲述电影人与摄影人的关系。
在这些照片里面,我看到了不同时期运输工具的变化,也看到了道路的变化,更看到了人们衣着和精神风貌的变化。
“春运”承载了中国人许多难忘的记忆,其中种种细节尤为触动人心。
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已经在厦门集美落地十年,本届呈现25场展览和69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