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临近春节,亿万中国人就会踏上回乡之旅,不远千里万里和亲人共度佳节,感受家的温暖与力量。2024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通过评审,决定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运(1954-2024)》以春运为视角,以影像方式回望过去70年中国人过春节的节奏、方式,出行的频率、人次,出行的时间、目的地等。
自1954 年“春运” 一词首次出现在媒体,就带着鲜明生动的中国特色和丰富深刻的情感内涵,承载了中国人许多难忘的记忆,其中种种细节尤为触动人心。书中画面记录了春运的变化,勾勒出一幅中国人春节回家与出行并行交错的社会图景,真实反映了中国人在春运中的精神面貌和情感世界,见证了从1954~2024年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
经出版社授权,第一财经节选书中部分照片,以飨读者。














几乎与古典式的沙漠探险同时发生的,是伊拉克石油公司开始在阿布扎比和迪拜进行石油勘探。塞西杰这趟旅程的所见所闻,也因此成为对阿拉伯人游牧生活的最后见证。
《大理一年》所呈现的,并不仅仅是中国故事,而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当现代社会的压力与焦虑不断积累,我们如何在逃离与依赖之间寻找意义?
我们在今天讨论陌生人,不仅是因为我们需要处理冷漠和自由、疏离和解放之间的关系,也是因为21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在经历一个更具体的趋势,即陌生人社会的进一步“陌生化”。
梁鸿把写作对象投向那些被困住的少年——因为情绪问题而失学、休学在家的孩子以及在退学和抑郁边缘挣扎的孩子。
上世纪七十年代香港经济起飞期,电影产业爆发增长,大量工作机会出现。演员们超负荷工作,快速成才,在狂飙中展露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