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金融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间价报价机制改变 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较上日贬值1136个基点

一财网 2015-08-11 10:16:00

责编:于舰

为增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的市场化程度和基准性,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自2015年8月11日起,做市商在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开盘前,参考上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收盘汇率,综合考虑外汇供求情况以及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变化向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提供中间价报价。

8月11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被大幅下调1136个基点,这一历史最大降幅让市场十分诧异。紧随其后,中国人民银行在其官网上发布了关于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的声明,意味着以往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的定价机制改变。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逼近跌停位

人民银行发布声明称,为增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的市场化程度和基准性,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自2015年8月11日起,做市商在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开盘前,参考上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收盘汇率,综合考虑外汇供求情况以及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变化向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提供中间价报价。

某商业银行外汇交易员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此次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定价机制调整后,定价机制比以前变得更加透明,参考上一交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收盘汇率是进一步市场化的重要表现。

声明发布后,离岸市场人民币汇率大跌,由6.2203瞬间跌至6.2918。即期市场开盘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出现快速下跌,开盘价为6.2800,截止记者发稿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为6.3275,逼近今日跌停位6.3544。

招商银行高级分析师刘东亮认为,今日中间价贬值2%说明前期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效果不尽如人意,“轮到汇率政策登场了”。

“中间价贬值2%本身对经济刺激不大,可能会有一轮持续的贬值,比如5%以上的幅度。贬值将受到央行的密切关注和调控,贬值幅度预计可控,不会出现断崖式暴跌或无序贬值,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对冲贬值带来的资本外流压力,可能进一步降准不会太远。”刘东亮说。

人民币汇改革朝市场化方向迈进

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就完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问题答记者问时表示,之所以选择当前的时机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的报价。是因为当前,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复杂,美国经济处在复苏过程中,市场预计美联储将在年内加息,导致美元继续走强,欧元和日元趋弱,一些新兴经济体和大宗商品生产国货币贬值,国际资本流动波动加大,这一复杂局面形成了新的挑战。鉴于我国货物贸易继续保持较大顺差,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相对于全球多种货币表现较强,与市场预期出现一定偏离。因此,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应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

2005年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作为基准汇率,对于引导市场预期、稳定市场汇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一段时间,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偏离市场汇率幅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了中间价的市场基准地位和权威性。当前我国外汇市场健康发展,金融机构自主定价和风险管理能力增强,人民币汇率预期分化,完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的条件趋于成熟。优化做市商报价,有利于提高中间价形成的市场化程度,扩大市场汇率的实际运行空间,更好地发挥汇率对外汇供求的调节作用。

对于今日大幅下调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1136个基点(接近2%的变化),人民银行发言人认为,这一现象与以下两方面因素有关:一是完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报价后,做市商参考上日收盘汇率报价,过去中间价与市场汇率的点差得到一次性校正。

二是近日公布的一系列宏观经济金融数据使市场对人民币汇率预期出现分化,做市商更多关注市场供求的变化,今日中间价报价在上日收盘汇率6.2097元的基础上出现约200个基点的贬值。完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后,市场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与磨合。人民银行将密切监测市场,稳定市场预期,确保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方式的有序完善。

对于下一步推进汇改的具体安排,发言人表示,未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会继续朝着市场化方向迈进,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机制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加快外汇市场发展,丰富外汇产品。推动外汇市场对外开放,延长外汇交易时间,引入合格境外主体,促进形成境内外一致的人民币汇率。根据外汇市场发育状况和经济金融形势,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进一步发挥市场汇率的作用,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在当前跨境资本流动的复杂国际形势下,人民银行、外汇局将根据现有的法律法规要求,切实防范跨境资金异常流动风险,对银行跨境本外币业务进行合规经营专项检查,强化银行内部管控和外部监管;运用反洗钱、反恐融资、反逃税等有效措施,严肃处罚地下钱庄等违法违规行为,保证资本流动合规有序。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