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7.1089,较前一交易日调升63个基点。上一交易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7.1152。
近期,人民币汇率呈现短期窄幅波动特征,市场对近一个月人民币的变化格外关注。以离岸人民币为例,9月一度升值触及7.08附近,上周又一度跌破7.14。
综合市场分析来看,人民币汇率近期波动背后,最直接的原因是受美元指数阶段性反弹带动。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整体“先抑后扬”,内外利好支撑中长期稳健。展望未来,短期波动不会改变人民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的中长期格局,但当前影响人民币汇率涨跌的因素同时存在。
人民币汇率窄幅波动
9月第三周,人民币汇率呈现小幅贬值态势,整体波动收窄。
数据显示,9月24日,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收盘报7.1219,较上一交易日降86点,后续几个交易日维持窄幅波动。
在市场分析看来,人民币汇率贬值直接原因是美元指数的阶段性反弹。9月24日、25日,美元指数连续两天大涨,突破98整数位,最高冲至98.6044,其中,9月24日收盘97.8635,上涨63点,创两周新高。26日,美元指数小幅回落至98.1926,全周累计上涨0.55%。受“跷跷板效应”影响,主要非美货币汇率下跌,人民币汇率顺势贬值。
从内外因来看,“美元强、人民币弱”行情是多重因素共振的结果。市场观点认为,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最新表态延续“风险管理式”政策思路,明确美国经济面临“通胀上行”与“就业下行”的双向风险:一方面警告“过早或过度降息可能重燃通胀”,另一方面强调“紧缩过久将不必要地损害劳动力市场”。鲍威尔对通胀韧性的强调,削弱了市场对“大幅连续降息”的乐观预期,为美元提供阶段性支撑。
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陶川分析,近一个月,美元波动逻辑清晰,8月底,杰克逊霍尔央行年会上,鲍威尔措辞偏鸽,叠加就业数据不佳与白宫宽松施压,9月议息会议宽松“惊喜”;而9月中旬,美联储谨慎降息,美国数据反弹,美元触底升值。
内部方面,季节性购汇需求与市场情绪共同作用。市场分析,临近9月末季末考核及“十一”长假,企业需储备美元用于跨境支付,个人留学、旅游等购汇需求边际上升,扩大美元买盘力量。
同时,在美联储时隔9个月重启降息之后,人民币没有降息。陶川认为,近期央行降低升值“水温”,背后考量在于“稳定”,避免人民币急升或急贬。
影响汇率涨跌因素同时存在
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呈现“先抑后扬”走势,总体保持升值态势。回溯本轮升值行情,内外多重利好因素共振成为核心驱动力,专家普遍判断,短期波动不会改变人民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的中长期格局。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日前表示,人民币逆势走强是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极限关税施压的尽头未必是人民币对美元贬值。
首先,美国例外论破产、美元信誉受损,导致特朗普交易逆转为特朗普衰退预期,美元大幅贬值:前9个月(截至9月19日)累计下跌10.0%,上半年下跌10.8%,创1973年以来同期最差表现。
其次,中国经济复苏和科创前景改善,中国资产重估论应运而生;中国对于外部冲击有预判有预案,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运行良好。
另外,经历2025年2、3、4月份三轮加征关税后,5月中旬以来,中美经贸磋商取得积极进展,关税冲突明显缓和。
对于外汇市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在三季度例会中明确方向,强调要增强外汇市场韧性、稳定市场预期、防范汇率超调风险,始终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管涛表示,当前影响人民币汇率涨跌的因素同时存在。利好因素是,美联储恢复降息,美元指数可能进一步走弱;特朗普激进的贸易政策、对美联储独立性的干预等,可能进一步损害美元国际信用;中美双方按照两国元首通话共识,积极推进经贸磋商,致力于达成第二阶段经贸协议;中国对于外部经贸遏压有预判有预案,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科技创新进一步焕发活力。
不过,汇率走势仍存在不确定性因素。管涛提到,美联储降息的节奏和力度、中美经贸磋商的潜在变数、关税冲击下中国经济的韧性表现等均可能对人民币汇率短期波动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