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产经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央行叫停"芝麻分"机场快速通道?蚂蚁金服:没这事

第一财经APP 2015-09-24 12:15:00

责编:吉萧彤

据观察,目前网络上倒是流传着不少刷芝麻分的攻略或职业团队,这种互相划款的方法也在攻略之中,但具体是否有效,不得而知。

今日,有媒体报道称,央行近日已对芝麻信用在多个应用场景的“芝麻信用分”营销活动进行窗口指导,包括叫停其与首都机场快速通道的合作,并对芝麻信用发起的全国高校“芝麻信用分PK活动”的营销方式提出异议。

该报道在朋友圈一经流出,迅速引来各式围观,有叫好的,有叫冤的。

芝麻分是靠刷支付宝账户刷出来的?

所谓机场快速通道,是芝麻分此前推出的一项营销活动,在9月15日至10月14日期间,芝麻信用分达到750分及以上的旅客,只要在机场指定位置打开支付宝APP,扫描宣传海报上的芝麻信用二维码,打开芝麻信用页面并向机场前台工作人员出示,就可以享受首都机场国内快速安检通道(CIP安检通道)。

其实,早在9月1日,芝麻信用就与重庆机场合作开通了“芝麻信用安检通道”,凭信用分享受CIP贵宾通道(商务贵宾通道)。芝麻信用表示,推出的CIP贵宾通道(商务贵宾通道)体验活动,意在为高信用分用户赢得优质服务和尊重,希望为高信用分用户提供实际便利,让他们真正体会到信用时代的便利。

“没有的事。”在记者为蚂蚁金服发去报道链接后,其相关负责人如是回复。

“芝麻信用没有收到任何监管叫停的通知,芝麻信用快速安检通道将面向芝麻信用分750分及以上的旅客继续开放。”蚂蚁金服回复称。

蚂蚁金服表示,芝麻信用公测期间,一直与监管保持良好的沟通,推出了无人超市、大学生信用节、芝麻信用快速安检通道等系列活动,让很多人第一次感受到了信用离生活如此之近,体会到了信用带来的便利和价值。

上述媒体报道援引一位小额贷款公司协会的专家评价说,芝麻分是靠刷支付宝账户刷出来的,未必是真正的信用,更像会员分。信用是基于真实交易的一个人的还款能力、还款意愿,短期内变化不会太大;而芝麻分可以在短期内大幅上升,比如我和你的支付宝账户天天互相划款,我给你1000元,你给我1000元,芝麻分就可以不断上升。

该说法瞬间激怒了蚂蚁金服的“交感神经”。

蚂蚁金服怒称,作为专业的大数据征信公司,芝麻信用参考数据关系多达数亿条,结合的底层指标超过上万个,数据来源包括电商数据,互联网金融数据,公安网、最高法,教育部,工商等公共机构数据、合作伙伴数据,以及各种用户自主递交的信息等,覆盖生活、购物、支付、投资、公益等数百种场景。报道中提到的“互相划款提高芝麻信用分”的说法,是无稽之谈,会被芝麻信用的大数据模型所识别,不但无效,还会给用户的信用历史带来负面影响。

据观察,目前网络上倒是流传着不少刷芝麻分的攻略或职业团队,这种互相划款的方法也在攻略之中,但具体是否有效,不得而知。但按照蚂蚁金服的说法就是“不可能”,因为“芝麻信用的大数据模型所识别”。

围观群众是怎么看待这个事情的呢?

芝麻分达到750分以上的群众纷纷表示抗议,走个便捷的安检通道就要上升到央行叫停的高度,有点小题大做。

芝麻分距离750分还有很长一段距离的用户则认为,干脆把机场所有的特殊待遇全部取消。

也有业内人士冷静分析认为,这事说小了是信用分数和安检通道没有任何关系,说大了则是机场有歧视行为,是基于芝麻分的歧视行为,“在国外,征信分数什么地方能用什么地方不能用还是很敏感的。在加拿大的安大略省,保险公司把征信风险分数用于汽车保险就曾经引发过巨大的争议。”该业内人士认为,应该尽早出台个人征信领域的规范,“有了游戏规则少了灰色地带大家玩起来也就没有这么多顾虑了。”

“征信还是很严肃的话题,这事要是放在美国,估计也会被吓一跳,这是会员分的玩法,估计是芝麻信用自己花钱购买的这种服务,再提供给750分之上的用户,和征信没半毛钱关系。”一位群众对本报说。但他依旧觉得,没有必要去叫停,市场自有判断。

如今,央行批复的8家个人征信机构已经走上正轨,各家也在为自己的业务寻找更多的应用场景,比较活跃的诸如阿里旗下的芝麻信用、腾讯旗下的腾讯征信和平安旗下的前海征信等。

比如,9月中心,深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宣布和前海征信联手,将机动车驾驶员违法违章处理数据纳入征信系统。双方将共同开发全国首创的面向驾驶员的交通诚信评分模型,并将就城市交通诚信系统建设展开一系列广泛而密切的合作。

这等于说,两者在建立一个全国最大的跨行业失信信息平台。当然,也是与征信直接相关的一个场景,你到处闯红灯、压线、开车时候左右漂移,必定会影响到日后车险、意外险等投保、理赔门槛;再往后,甚至是限制贷款金额,贷款流程复杂化。

而至于能不能和快速安检挂上勾,见仁见智吧。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