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历史数据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并不输出“通货紧缩”

一财网 2015-11-16 21:31:00

责编:黄宾

目前全球通缩是结构性矛盾,需要采取结构性措施,进行结构性改革,尤其需要主要经济体发扬“同舟共济”的合作共赢精神,在宏观经济金融政策方面加强协调,相向而行。G20和IMF等国际经济金融组织在这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近期世界市场动荡剧烈,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留给全球经济的阴影挥之不去,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全球经济复苏依然十分缓慢,充满了不确定因素,其中主要就是通货紧缩的压力普遍有增无减。各国政府及中央银行纷纷施展浑身解数,实行各种各样的货币宽松政策,但随着全球经济总需求的减少以及大宗商品繁荣周期的结束,全球价格总水平连续几年呈下降趋势,多数国家面临通缩的危险,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均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摆脱“停滞型增长”已成为各国需要认真研究、克服的第一经济难题。

同时,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速放缓,西方经济学界和不少媒体再次唱起“中国输出衰退”和“中国输出通缩”,不仅唱衰中国,而且将世界经济复苏受阻的责任推给中国,说什么“中国打喷嚏,世界就感冒”等等。事实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什么叫通缩?可能专家们对此有不同的解释,但起码有一点大家是有共识的,即通货紧缩一定包括物价全面、持续下跌。据说,美联储在结束几轮高达数万亿美元的量化宽松(QE)之后,之所以迟迟未出台加息措施,就是担心通缩的势头没有得到遏制,而且有专家也把中国因素放在其中。

中国经济正在进行产业的转型升级,在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同时,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在这个经济发展阶段出现产能相对过剩、对大宗商品需求有适当调整是正常的,这对物价有些影响,属于周期性表现。当然,中国被批评“输出通缩”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没有实际的依据,更多是推测和臆想。我们还是让事实来说话,事实胜于雄辩。

就中国经济现状而言,习近平主席9月访问美国在西雅图演讲时强调:“中国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巨大,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源很多,发展后劲很足。”刚刚结束的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在总结中国经济在“十二五”期间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就今后五年全面实现小康的决胜性阶段如何保持经济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发展做出了重要部署。前不久,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王保安以大量翔实的数据表明,中国近年顶住“三期”叠加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是带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火车头。目前,中国正在积极构建开放性经济新体制,推动经济迈入中高端的新阶段。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深入推进不仅为中国实现可持续增长奠定基础,也为世界经济再平衡和稳定复苏提供强大动力。中国对世界经济复苏功不可没,为世界经济增长所作贡献可圈可点,居全球之首。2009至2014年的五年里,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高于同期美国的18%。2015年上半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依然在30%左右。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研究专家拉迪称,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巨大,2010年以来,中国和世界经济增速都开始放缓,全球贸易减速。但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印记”(Footprint)仍在扩大,其中重要一点是,中国出口占全球出口比重仍在上升。中国致力于实现从投资驱动型向消费驱动型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继续拓展。

同时,中国不断增长的旺盛消费需求为各国商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中国不仅制造业规模全球首屈一指,而且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消费群体,进口需求相当旺盛。这些年,中国一直实施积极的进口政策,并不追求贸易顺差。事实上,近年来中国的贸易顺差逐年减少,收支总体平衡。除了中国日益增加的进口外,中国大量游客和企业走出去也带动了海外市场的繁荣,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中国今后5年出境人数将超过5亿人次。有统计显示,中国游客海外旅游消费总额连续3年居世界第一,2014年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近30%,占世界各国国际旅游收入总额的11%。

对中国是否“输出通缩”,2013年德国央行的经济学界专门做过研究。结果表明,2002至2011年的10年期间,中国商品出口的所谓“供给震荡”给除中国外的世界消费品价格只带来1%的变化,而中国快速发展带来的“需求震荡”使全球消费品价格上升了3.6%,差不多是前者的四倍。

因此,全球价格动荡95%并不是来自中国的影响。这与中国输出的商品也有关系。譬如在美国的消费品指数中,中国擅长出口的计算机和手机占比不到1%,而食品要占到15%左右。另外,中国需求减少主要表现在大宗商品方面,这对主要依赖铜、铁矿石等大宗商品出口的国家确有影响。然而,这种影响也常常被扩大。其实,同样是2002至2011年期间,中国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只占其价格上涨因素的11%上下,并非决定性因素。中国对部分矿产品的消费约占全球60%,但只占世界10%的燃料进口和5%的食品进口。显然人们经常有意无意夸大中国对全球商品价格涨跌的影响。

还有就是货币政策的变化和人民币价格的变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被夸大了。人民币贬值理论上讲,可能会对世界经济产生通缩的压力。实际情况是,人民币虽然最近对美元贬值3%,但在今年7月底与一年前相比以贸易权重计算依然升值13%。

这就是说,中国经济不仅没有向世界输出所谓的“通缩”,相反给世界经济带来许多利好和推动力量。

譬如中国2014年对外直接投资创下1231亿美元的历史纪录,同比增长14.2%,已经连续三年名列世界第三位。这是中国对全球经济复苏所作的又一重要贡献。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里带头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就是突出的例子。据报道,亚投行将于2016年初开始发放贷款。中国投资主要目的地是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这对于改善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基础设施薄弱状况,增强其经济发展潜力将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全球经济增长的“增量”上,还在以下几方面做出独特贡献:一是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给世界其他经济体的发展带来稳定的预期;二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国际产能合作推动了这些国家的产业和就业的提升;三是在二十国集团(G20)等国际组织中为协调宏观经济政策和各国经济合作发展发挥了引领作用。习近平主席最近就中国将于2016年主办G20峰会特别表示,中国将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和协调全球宏观经济政策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那么,世界经济中普遍存在的通缩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现实情况是,发达经济体、新兴经济体等主要经济板块的通胀率确实处在持续下行的通道中。摩根大通关于全球通胀的数据显示,2015年二季度全球通胀率只有1.6%,不仅低于2014年年底的2%,与1990年至2013年这23年里全球通胀平均11%的数字相比,更是有天壤之别。欧美发达国家核心通胀率偏离通胀目标轨道已经有很长时间,美联储和欧洲央行先后推出的“大手笔”货币宽松政策并没有带来预期的通胀效应。美国和欧元区通胀率一直徘徊在临界线以下。而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也出现经济增长乏力、结构性矛盾凸现、资金外流严重等困难。世人担心的通缩风险在全球范围的蔓延趋势没有被遏制的迹象。

目前,全球价格水平下行压力在增加,而推动全球价格水平上行的因素却在减少,令人担忧。我们看到,美联储加息的“另一只靴子”随时可能掉下来,不仅加剧全球资金回流美国,而且使全球市场价格波动幅度加大。要看清楚通缩的由来和趋势,首先要观察美元的走向。

美元历来是全球经济金融周期性变化的主导因素,美元货币周期的变化更是认识全球经济金融趋势的先导。美联储退出QE已有一段时间,表明过去10年货币宽松周期的结束、紧缩周期的开始,美元升值效应影响全球价格水平的推手作用十分明显。

其效应还在于美元系大宗商品基准计价货币,其持续升值直接导致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下滑。2014年初至2015年7月,全球初级产品价格指数从180点跌到124点,下跌36.7%。最近三年,大宗商品彭博指数下跌40%,2015年一年就下跌接近17%。再看全球原油市场,其基准布伦特原油已跌破45美元/桶,对比2014年8月高点103.19美元/桶,下跌56%。通过上述事实可以得出结论,全球通缩上升也罢,下行也好,美国显然是主要推手。

从实体经济的角度分析,增长乏力和产出萎缩也会导致通缩。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很大且持久。在世界经济复苏普遍缓慢的形势下,是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在“做增量”。数据表明,21世纪初,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全球GDP增长贡献率分别为80%和20%,到2010~2013年,这两组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完全颠倒,变为19%和81%。

世界贸易组织(WTO)数据显示,2008至2012年,中国进口在全球进口总额占比从6.9%上升到9.5%。特别是2008至2010年金融危机期间,全球进口萎缩8.4%,而中国逆势增长23.3%。近几年中国去杠杆化和产能过剩导致增量需求放缓,有限全球市场资源与产能不断上升的矛盾也增加了全球价格水平下降的压力。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从2014年底的1464点下跌,到现在只有905点,下跌38%,凸显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和世界贸易的持续低迷。

再就是美元持续升值加大债务通缩压力。IMF预测,2014年,发达经济体债务总额50.95万亿美元,负债率108.32%,债务风险继续缠扰发达经济体。统计数据还显示,全球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债务总额占国民收入比例2001年为160%,2009年接近200%,2013年达215%。数额惊人。美元升值同时凸现以美元计价的新兴经济体海外债务风险大增,全球债务负担和融资成本上升。据国际金融协会估计,2014至2018年,新兴国家需展期企业债务将达1.68 万亿美元,展期成本上升,风险放大。

综合看,目前全球通缩是结构性矛盾,需要采取结构性措施,进行结构性改革,尤其需要主要经济体发扬“同舟共济”的合作共赢精神,在宏观经济金融政策方面加强协调,相向而行。G20和IMF等国际经济金融组织在这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系国务院侨办副主任、外交部前副部长、G20Sherpa))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