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历史数据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芭蕾舞剧《安娜•卡列尼娜》,探索灵与肉的世界

一财网 2015-11-19 11:06:00

责编:李刚

艾夫曼的当代芭蕾渗透着深邃的思想与人物的灵魂刻画,与俄罗斯传统芭蕾的唯美泾渭分明。11月20日至21日,他创立的圣彼得堡艾夫曼芭蕾舞团将芭蕾舞剧《安娜•卡列尼娜》带到北京

艾夫曼创作了40余部作品,每一部作品背后都有文学名著作为支撑

艾夫曼说,“我希望通过身体语言的的剧烈来传达一种激情,让观众内心感受到强烈的波动。”

在最终安娜死亡的一幕,舞台上空无一物,安娜自杀的列车,由一群几乎赤裸的群舞所代替。舞者们以现代舞的方式缓慢而纠缠地蠕动,安娜被吞噬、被裹挟,悲剧结局在艾夫曼极富想象力的舞蹈设计下,显得既悲怆又可怖。

“他望着她,好像望着一朵摘下已久凋谢的花,他很难看出她的美——当初他就是为了她的美把她摘下来,而因此也把她毁了的。”在小说《安娜•卡列尼娜》里,文豪托尔斯泰用“压抑着生气”、“过剩的生命力”来描写这个在被压抑的婚姻里即将脱缰的女人。“我要生活,我要爱情”,托尔斯泰借安娜之口,宣誓了女性的爱情憧憬,与当时的社会制度勇敢抗争。

这部颇有争议性的作品,一直触动着俄罗斯编舞大师艾夫曼。敢于追寻爱情,忠于自己感情并无视社会规则的安娜,在艾夫曼眼中是一位典型的现代女性榜样,“安娜是有丈夫和儿子的人,她面对的婚姻问题和女性困惑,不仅存在于过去,也存在于现在。我想用一部芭蕾舞的形式来探讨女人面对丈夫和情人时,内心的动荡、焦虑和原始冲动。”

11月20日至21日,被公认为俄罗斯当代芭蕾“No.1”的圣彼得堡艾夫曼芭蕾舞团将在国家大剧院带来其最具国际赞誉的芭蕾舞剧《安娜•卡列尼娜》。

与之前到访中国的马林斯基芭蕾舞团不同,圣彼得堡艾夫曼芭蕾舞团从诞生之初,就以鲜明而大胆的风格预示其与古典芭蕾的清晰分界。作为舞团创始人,69岁的艾夫曼被称为“戏剧魔术师”,他的芭蕾总是渗透着深邃的思想与人物的灵魂刻画,与俄罗斯传统芭蕾的唯美泾渭分明。在国际舞台上,艾夫曼是非传统的革新者,他的作品素以“心理芭蕾”而闻名,那些激烈灼热的动作,虽出自古典芭蕾的血液,却闪动着当代人所痴迷的原始性与反思性。

用舞蹈表达人类的灵魂

真正的芭蕾舞迷,对艾夫曼的名字不会陌生。他的老师是俄罗斯学派名师古雪夫,1977年,31岁的艾夫曼离开马林斯基芭蕾舞团决心“自立门户”,其创新的芭蕾形式以及在身体语言上的大胆突破曾一度引发传统芭蕾支持者的争议。

“芭蕾对我来说已经不止是一份职业那么简单,它是我的使命。如果不能通过艺术来表达自我,我恐怕会窒息。”艾夫曼从最扎实的俄罗斯古典芭蕾系统生长起来,却决心走一条与传统不同的路。

“我尝试去寻找一种富有情感的舞蹈,一种自由的、新的舞蹈语言。”艾夫曼从创立自己的舞团开始,就寻找最好的舞者,共同探索古典芭蕾与现代舞的结合,他希望用舞蹈的肢体语言来传达人类最丰富的情感与冲动。

他相信,舞蹈能够表达出人性的多样化,而芭蕾是人沉思的一种手段,“我希望创作的芭蕾舞剧当中有戏剧、有哲学、有鲜活的人物和思考,肢体不仅是一种形式,也要传达丰富的情感。我相信,这就是未来芭蕾舞的发展方向,很多年轻人以后会遵循我探索的这条路走下去。”

为了实现他心目中哲学化、戏剧化的芭蕾舞剧,艾夫曼创作了包括《柴可夫斯基》《红色吉赛尔》《俄罗斯的哈姆雷特》《海鸥》《奥涅金》《十二夜》等在内的多达40余部芭蕾舞剧,每一部舞剧背后,都有文学名著作为支撑。

“我渴望用舞蹈表达人类的灵魂。”艾夫曼坦言,“我们舞团创作了独特的编舞和常备剧目,在充满创造性的工作中,我们结合了俄罗斯传统芭蕾的编舞手法,现代芭蕾的原创舞蹈语汇以及俄罗斯心理戏剧的特质。”他关注现代人所面对的种种问题,并以“心理芭蕾”定义自己的舞蹈风格。

“我全部的舞蹈创作就是为芭蕾寻求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寻找一种能够表达人类精神生活的身体语言。舞蹈对我来说并不是身体上的拓展,而是一种精神上的探索。”

“俄罗斯灵魂”的现代化反思

在艾夫曼近50部作品中,芭蕾舞剧《安娜•卡列尼娜》借助一个著名的悲剧故事,将爱情与欲望、伪善与欺骗、绝望与死亡呈现在舞台上,将人所面临的最极致的情绪都浓缩于一部芭蕾舞剧中。

此次在北京出演主角安娜的,是舞团首席舞者玛利亚•阿巴肖娃。她瘦削、修长而古典的身形,带有忧郁气息的美貌,让艾夫曼评价“她不是在饰演,而是活在安娜这个角色之中。”

舞台上的玛利亚,以白色、黑色和血红色的不同服装登场,象征纯洁、黑暗与激情,预示安娜命运的几个极端阶段,也隐喻人物内心的复杂层面。安娜是尽职尽责的妻子、慈爱的母亲,也是充满激情的情人。她时而坚韧,时而赤裸而疯狂地投入婚外恋情。艾夫曼为一对偷情的情人设计了旺盛而大胆的双人舞,如火焰一般燃烧的疯狂舞姿,配以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可谓灵与肉在舞台上的燃烧。

艾夫曼善于用对比来强调命运的诡异变化。安娜与丈夫的卧室是冰冷的,与情人的床前之舞却有着炽热奔放的激情。玛利亚说,作为古典芭蕾舞者,在面对艾夫曼的编舞时,的确会觉得动作更大夸张、难度更大,“但这样的舞蹈对于表达人物内心却是非常契合的。”欲望、压抑、愉悦、奔放,这些复杂的女性内心,经由被夸大的身体语言,触动人心。

“我希望通过身体语言的的剧烈来传达一种激情,让观众内心感受到强烈的波动。”艾夫曼说,之所以选择柴可夫斯基的交响曲作为配乐,因为两位大师的作品中,有着灵魂层面“非常契合的部分”。

《安娜•卡列尼娜》的舞台有着工业的冰冷暗黑感,在安娜的命运一步步走向悲剧时,舞台是黢黑阴郁的。哪怕在化装舞会的场景中,所有舞者穿着华丽的服装戴着面具登场,也传递出被遮蔽的虚伪社会的意象。舞台上,俄罗斯的大雪、火车站、富丽堂皇的阁楼、蒸腾着热气的站台,都有以抽象简洁的方式呈现。在最终安娜死亡的一幕,舞台上甚至是空无一物的,安娜自杀的列车,由一群几乎赤裸的群舞所代替。舞者们以现代舞的方式缓慢而纠缠地蠕动,安娜被吞噬、被裹挟,悲剧结局在艾夫曼极富想象力的舞蹈设计下,显得既悲怆又可怖。

有评论认为,在艾夫曼的作品中,观众从来不会在老式的哑剧表演中无聊地等待“真正的”舞蹈开始,台上的每分每秒都席卷在海啸般的、纯粹的肢体流动中,而强烈的戏剧张力则在高超的技巧和令人屏息的舞蹈里爆发。

“我所有的芭蕾舞剧都是根据伟大的文学作品而改编,只有文学能满足我更深的需求。”艾夫曼说,他的舞蹈是要进入人类的灵魂层面,用最原始的身体语言和戏剧化的叙事技巧,完成一次“俄罗斯灵魂”的现代化反思。

 

安娜与丈夫、情人之间的情感纠葛

首席舞者玛利亚以白色、黑色和血红色的不同服装登场,象征纯洁、黑暗与激情,预示安娜命运的几个极端阶段,也隐喻人物内心的复杂层面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