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中国与非洲合作的大事年,继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后,时隔十年,中国国家领导人与非洲40多个国家元首再次相聚召开约翰内斯堡峰会,在全球政治经济新格局下规划中非合作的未来。
为此,约堡峰会后的2015年终,《第一财经日报》独家专访了中非发展基金董事长迟建新。
中非发展基金是中国对非投资主力平台,也是中国第一支专注于对非投资的股权基金。2015年中非约堡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再次宣布为中非发展基金增资50亿美元,基金规模达到100亿美元。
中国企业在非洲大陆的投资,多处都能看到中非发展基金的影子。无论是在南非开普敦外40公里的小镇亚特兰蒂斯海信家电产业园内,还是在西非加纳支线航空AWA公司的首航仪式上,亦或是在东非坦桑尼亚莫罗戈罗省的剑麻农场,以及北非埃及苏伊士经贸园区内,中非发展基金的旗帜与海信、海航、中农发、天津泰达等中国企业的旗帜一起飘扬着,昭示着中非发展基金与中国企业在支持非洲发展方面的共同努力。
曾任国家开发银行投资业务局局长的迟建新,于2007年“从零开始”领导中非发展基金,担任7年基金总裁的他于2014年8月开始担任董事长。
2013年迟建新在《求是》杂志上发表题为《非洲经济:真实的增长与转型的挑战》的文章称,“伴之以持续的努力与变革,非洲将迎来期盼已久的结构转型与经济起飞。”
2013年以来,非洲多数经济体遭受全球金融危机和能源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的影响,但迟建新认为,非洲长期发展的趋势没有改变。非洲仍然是全球最有希望发展的大陆,增长潜力最大。中国与非洲的合作前景广阔。
“长期来看,放到5-10年以上的周期,我对非洲的发展充满信心。”迟建新说。
迟建新表示,当前形势下,有远见的投资人应该及早地到非洲投资布局,现在是投资成本相对较低的时候。
在2015年12月4日中非合作论坛约堡峰会宣布成立初期规模100亿美元的中非产能合作基金之前,中非发展基金是中国唯一的对非股权投资基金,对此,迟建新表示,中非发展基金作为业务范围覆盖产能合作等全方位领域的对非投资先行者和排头兵,十分欢迎中非产能合作基金的加入,愿意发挥自身8年积累的经验和优势,与中非产能合作基金探讨投资合作,携手推动中非合作提质升级。
迟建新坦承,根据他个人的理解,“中非发展基金和中非产能合作基金,在支持中非产能合作和中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方面,会有交叉、有合作,将来可能免不了竞争。”“但对于支持非洲发展、支持中国企业赴非投资来说,中非发展基金100亿美元是远远不够的。再增加中非产能合作基金100亿美元也是不够的。大家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
第一财经日报:中非发展基金在中非合作论坛约堡峰会上再获50亿美元的注资,规模达到100亿美元。新注资对中非发展基金发展意味着什么?
迟建新:这说明国家对中非发展基金前八年的工作是肯定的,也说明八年前中国设立中非发展基金的决定是正确的。中非发展基金支持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起到了中国企业和非洲项目之间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在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支持非洲“三网一化”建设、中非国际产能合作和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等方面做了大量先行先试的工作,发挥了示范效应。
经过8年多的投资实践,中非发展基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培养了相应的人才,有能力在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方面做更多的事情,发挥更大作用。
对中非发展基金来说,增资无疑扩大了基金未来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提升了基金支持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的能力。
中非发展基金将在现有50亿美元资金基础上,早日推动新增的50亿美元资金到位。通过这些资金,中非发展基金将与中国企业在对非投资方面进行更多合作,做更多工作。
日报:下一步中非发展基金有哪些重点发展方向?
迟建新:习近平主席在本次峰会提出了中非“十大合作计划”,为中非投资合作指明了方向。下一步,中非发展基金将围绕其中重点领域加大支持力度。首先,将在公路、铁路、区域航空网及电力等基础设施领域加大前期项目的开发,帮助中国企业发掘更多投资机会。
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对到非洲投资感兴趣,但在寻找项目尤其是好项目方面有一定困难,所以我们希望联合其他企业,在寻找项目、培育项目、运作项目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最近,我们已经与中国葛洲坝集团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信集团国际有限公司、鼎亿集团投资有限公司、长江勘探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等六家中国企业,发起设立了“中国海外基础设施开发投资公司”,探索加大基础设施项目前期开发和策划,在条件成熟后可引入或推荐给其他中国企业进行投资。
第二,希望推动中国企业抱团出海、集群式走出去。
从中非发展基金八年多的投资实践来看,单个企业,特别是加工制造业企业,在非洲投资建设生产以后,上下游供应和市场配套不足,产业链发展受到限制。中非发展基金希望发挥平台作用,结合我国对境外园区的鼓励政策,积极推动中国企业“集群式”走出去。
在这个过程中,中非发展基金将与中非双方各级政府、企业和同业金融机构通力合作,将中国的优势产业聚集成群,在产业链上成龙配套走出去,与非洲本地的比较优势对接,与园区建设和产能合作相结合,助力非洲工业化发展。
第三,通过开发更多工程建设等项目,带动中国标准和装备制造业走出去。
中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如果不与工程建设项目相结合,在短时间之内会有一定困难。一般来说,企业落地之前,要考虑产品销往哪里的问题,如果没有用户和市场,企业在当地生产就不具备条件,就很难长期生存。如果装备制造业企业冒然走出去,直接建设生产厂,就会面临市场问题。
而如果有大型建设项目带领工程机械设备、大型的运输设备、装载设备,重型汽车、高铁走出去,就会比较容易。因此,工程建设项目的开发和实施,不仅能帮助当地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同时也为我们的企业寻找到了新的投资机会,可以帮助中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并通过开发掌握项目源头,参与规划、设计和规则制定,将中国标准推向国际市场。
中非发展基金新发起设立的这个基础设施项目开发平台(即前述中国海外基础设施开发投资公司),就是要在加大项目前期开发、带动中国标准和装备走出去方面积极作为。
第四,有选择地与有实力的中国农业生产及加工企业合作,支持非洲农业开发,支持由初级产品向深加工的产业链延伸方面的合作,增加当地农产品的附加值。
第五,结合国家政策,支持民生领域的合作,其中包括医疗卫生设施的建设与合作,教育培训的相关合作,以及改善当地居住环境的项目等。
日报:中非合作论坛约堡峰会前,也就是三期20亿美元增资落实之前,据了解,中非发展基金决定的投资金额(32亿多美元)超过了到位资金规模,为什么?
迟建新:原因有两个。一是外界对中非发展基金的投资需求非常大,我们也在为三期资金到位提前储备可投资项目。二是在投资运营过程中,中非发展基金已经回收了一部分资金,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继续滚动投资的能力。今后我们还会进一步提高投资的流动性,实现资金滚动运用,支持更多对非投资项目。
日报:在中非合作论坛约堡峰会期间,中非发展基金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盖茨基金会、非洲开发银行和中国国际商会签署合作协议,中非发展基金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跨区域跨领域合作决定?
迟建新:中非发展基金在约堡峰会期间选择的四家合作伙伴都非常有代表性。
第一个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其在推动全球贸易便利方面有优势,能通过发展规划等与各国合作,推动贸易便利。中非发展基金支持中国企业开展对非产能合作的同时,需要考虑产能合作产品的市场适用性问题,为扩大用户群,有必要打通从非洲市场向其他发达国家市场的销售渠道。
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合作,一方面将扩展在非洲合作企业的国际市场通道,另一方面有利于通过他们提高当地政府的参与度和支持力度,使得工业投资项目与当地比较优势有效结合,提高市场竞争力。
第二个是非洲开发银行旗下的非洲50基金,非洲开发银行是非洲最大的开发性金融机构。非洲50基金关注的是非洲未来50年的长期发展,也注重基础设施项目的前期开发,这与中非发展基金和中国企业合作的基础设施开发平台目标相近。双方合作,有利于从非洲自主发展的角度,更好地选择项目、策划投融资结构,共同设计未来基础设施项目建成后的运营和管理模式。
第三个是与比尔盖茨梅琳达基金会的合作。该基金虽然是慈善基金,但其希望把中国的生产能力与非洲相结合,惠及更多的非洲民生领域,譬如健康医疗、非洲减贫等方面的中小企业项目。双方将在理念一致的情况下,共同选择项目,支持改善非洲当地民生,提升健康医疗水平。双方还将设立联合开发基金,对一些具体项目进行投资。
第四个是与中国国际商会的合作。国际商会是中国与海外合作的最大民间商业协会,在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和加强与国外商会交流等方面有很多客户资源和联系渠道。双方合作将帮助中国企业更好地对接非洲项目,并带动更多有兴趣的企业到非洲投资。
日报:中国对非合作开始提出与第三方国家在非洲合作。这是否意味中国对非合作思路的转变,逐步告别单打独斗、孤独探索的方式,而选择与多方互补合作实现共赢?
迟建新:中非发展基金与上述四家机构的合作,都有互补性和互利性,得到了中国政府的支持。这表明,通过中国企业多年来的对外投资实践,中国政府鼓励与第三方开展对非投资合作的态度是明确的。
中非发展基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除了上述合作外,此前中非发展基金已经与联合国农业发展组织和农发基金建立合作关系,并与英国国际发展署签署了合作协议,共同研究中国在非洲投资企业与欧洲市场对接问题,共同开发非洲市场、把中国和非洲的联合制造能力与欧洲尤其英国的市场相结合。为了更好地与英国合作,我们还与联合国和WTO双重下设的国际贸易中心(ITC)建立了三方合作。
实际上,中非发展基金在探索如何更好地推动中非投资合作的过程中,已从单纯地推动在非洲投资,向着促进在非投资与国际市场对接的方向发展,以便于“非洲制造”更好地适合国际市场的需要。
这是因为,在培养非洲当地需求的情况下,还要更多地帮助非洲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帮助他们出口创汇,缓解外汇不足;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改善当地民生。同时,为了解决中非贸易不平衡问题,我们也在帮助研究在非洲生产适合中国市场需要的产品,提升当地产品附加值后再向中国出口。
日报:为中非发展基金增资的50亿美元属于商业性投融资资金。同无偿援助、无息贷款、优惠贷款和出口信贷相比,商业性投融资资金能发挥怎样的作用?
迟建新:除援助类资金以外,非洲自身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商业性投融资支持。商业性投融资要求所投项目具备商业可持续性,资金投入能培育其商业化和市场化运作能力,从而实现自我良性发展,帮助政府发展经济而不增加政府的负担,这就是中非发展基金一直讲的支持非洲“造血”能力建设,支持非洲自主发展。
由于非洲国家政府负债能力有限,进一步扩大由政府承担的优惠性债务资金受到一些限制。非洲政府应该通过政策调整、基础设施环境改善等措施,来更多地吸引商业化投资。
我认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强弱与商业性资金进入的多少成正比,商业化投资的增加,表明非洲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增强。
本次峰会中国政府推出的600亿美元一揽子资金支持中,既有援助性资金,也有商业性资金。这表明了中国政府对非洲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信心和扩大支持的决心,也是对中非发展基金支持企业赴非投资事业的极大鼓舞。
当然,援助性和优惠性债务资金的进入也会更好地带动商业性资金的增长,为商业性资金的良性运转提供条件,是互补的。
日报:中非金融合作加快、涌现更多对非或涉非合作基金、金融机构(政策性和商业性均有)的新潮流下,中非发展基金如何面对新的对非合作局面?中非发展基金与新宣布成立的中非产能合作基金将是什么关系?
迟建新:中非发展基金经过8年多的对非投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对非投资、国际合作经验及人才队伍,我们愿意与新的投融资机构,共同合作,共同支持中非经贸合作战略。我们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也愿意为新设立的机构,提供一些帮助和服务。
对于中非产能合作基金,我们在支持中非产能合作和中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方面,会有交叉、有合作,将来可能免不了竞争。但对于支持非洲发展、支持中国企业赴非投资来说,中非发展基金100亿美元是远远不够的。再增加中非产能合作基金100亿美元也是不够的。大家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
譬如在聚集产能合作的工业园区方面,目前中国政府在非洲支持的7个园区我们都在跟踪,其中已经实际支持了2个,即埃及泰达苏伊士工业园区和尼日利亚莱基自贸区。在帮助园区招商引资方面,中非发展基金也做了一些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实际上已经在先行先试,未来会带动更多企业和同业机构做下去,将前期经验与共同促进中非产能合作、支持非洲发展的投资方分享。
今后还会有更多的投融资方式和机构加入到支持非洲发展的队伍中来,包括来自中国的,也会有来自国际的。事实上,支持非洲的发展,就是支持全球的发展。支持非洲的发展不只是中国的需要,也是世界的需要。我们愿意以开放的心态与各方合作,推进共同发展。
日报:当下,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全球能源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中非合作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应该如何应对?是否要转变合作模式?
迟建新:在全球没有完全摆脱金融危机、大宗商品下跌的情况下,非洲一些完全依赖资源输出的国家,经济发展受到了影响。在新的历史时期,非洲国家的确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除了初级的资源能源出口外,要更加重视深加工,提高当地的附加值,实现多元化发展。
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推动非洲国家的工业化建设,也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带动更多就业和出口。而这个过程也恰好是中非产能合作的好时机,适应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需要。中非合作,除了要推动双边经济发展外,还要更好融入国际市场,推动国际产能合作,改善产业结构,提高工业化生产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埃塞俄比亚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埃塞本身资源并不十分丰富,通过吸引中国企业到当地开展农产品加工和制造业投资,带动了其他国际投资者进入,实现了经济较快发展,同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对较小,这也从侧面证明了经济结构改善和发展模式转变的重要性。
日报:您2013年在《求是》杂志上发表文章,当时各界对非洲及整个新兴市场的发展非常有信心。但2014年至今,非洲等很多新兴经济体面临很大的经济困难。现在您对非洲的经济前景怎么看?您对非洲的判断有哪些变化?
迟建新:在我个人看来,非洲长期发展的趋势没有变化。习近平主席在本次峰会上指出,非洲快速发展势头锐不可当。非洲仍然是全球最有希望发展的大陆,增长潜力最大。中国与非洲的合作前景广阔。
近年来全球金融危机和大宗商品的价格下跌,对非洲经济发展的条件和基础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使非洲发展速度和工业化进程受到一定冲击,也影响了国际投资者的信心。
但长期来看,放到5-10年以上的周期来看,我对非洲的发展充满信心。对投资人来讲,不能只考虑眼前短期利益,而一定要考虑长期利益,要根植于非洲,从非洲当地实际需要出发,做好在非洲长期发展的规划。因此,有远见的投资人,应该及早地到非洲投资布局,现在正是投资成本相对较低的时候。
我们也相信,本次峰会以后非洲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将会不断改善,以增强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投资人的信心。
日报:有观点认为,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倡议会削弱非洲在中国对外合作中的地位,您是否认同?为什么?
迟建新:这是一种误解。应该说,非洲在中国对外合作中的地位从来没有变过,且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被提升到了更高层次。
建设“一带一路”是习近平主席2013年提出来的国际合作倡议,经过两年的发展,其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贯穿了亚、欧、非大陆。本次《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宣言》提出,积极探讨中方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与非洲经济一体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接,为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梦想寻找更多机遇。
《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行动计划(2016-2018)》也指出,非方欢迎中方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并将非洲大陆包含在内。这说明,国家对中非合作与“一带一路”建设是统筹推进的,二者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我们欢迎致力于“一带一路”建设的企业,将非洲作为练兵场,共同加大对非投资合作。
日报:在中非合作中,中国在非洲的参与投入也遇到了一些不理解和非议。中国应该如何化解应对?
迟建新:中非合作符合中非双方的发展需要,中国企业在实际项目运作中应该秉承习主席提出的“真、实、亲、诚”合作理念和正确的义利观。中非发展基金在引导中国企业投资非洲的过程中,特别强调要充分考虑当地政府机构和民众的需要,倡导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事实上,从中国30多年的发展经验来看,发展是带动当地人民走向富裕最好的方式。没有发展,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不可能得到改善。投资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是企业履行的最大社会责任。新时期的中非产业对接与产能合作,将帮助非洲提升初级产品加工能力,提高当地产品的附加值,通过增强非洲自身“造血”机能,实现互利共赢。
同时,我们也支持中国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在当地多做一些惠及民众的好事。如中非发展基金与海信集团合作投资的南非家电产业园项目,除为当地提供2500多个就业岗位外,还支持当地孤儿院、养老院、社区学校等公益事业,每年将利润的一定比例捐给当地用于发展青少年教育事业,并于2010年起为南非当地高校提供“海信优秀学生奖学金”,这些贡献使得项目公司成为“国际种子基金”的种子公司,进一步提升了中国企业在非形象。
又如中非发展基金与中农发集团合作投资的坦桑剑麻农场项目,不仅为当地提供1100个就业岗位,还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承担了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在非洲的第一个村级减贫示范项目——佩雅佩雅村(Peapea Village)减贫学习中心项目,并于2012年在达累斯萨拉姆举办“第三届中非减贫与发展会议”,得到国务院扶贫办的高度肯定。
但是确实也有个别企业在非经贸活动中存在不规范的地方。这要靠中国和非洲各国政府间的协调,使得企业更加规范地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履行社会责任。同时,要加大宣传引导,增强和非洲的信息交流,加深中非双方的了解,消除双方文化差异,实现习主席所倡导的“文化融通、政策贯通、人心相通”,为中非合作创造良好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