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写底层人物、平民美食的汪曾祺为何越来越迷人?

第一财经 2016-06-03 08:39:00

责编:李刚

汪曾祺擅长写小人物,笔下的民间始终散发着底层的人性温暖和光辉。他不被视为大作家,喜读书、书画和美食,却也都不成体系。汪曾祺的魅力来自哪里?

人物简介


汪曾祺  1920~1997,江苏高邮人,小说家,散文家,沈从文弟子,京派小说的传人,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代表作《大淖记事》、《受戒》等。人民文学出版社日前出版《汪曾祺小说全编》,共收录汪曾祺小说180多篇,其中新增的为27篇,是迄今为止收录汪曾祺小说最全的合集。明年是汪曾祺去世20周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将推出《汪曾祺全集》。


“你们对我客气点,我将来是要进文学史的!”上世纪80年代,以小说《受戒》《异秉》《大淖记事》重返文坛的汪曾祺进入创作巅峰期。佳作连连,但他始终游离于主流文学思潮之外,在家中和孩子们聊天时也老被“挤兑”,有时不服,他就这样嚷嚷。可是孩子们笑得更厉害了,“老头儿,你别臭美了!”汪曾祺也不生气,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中满是笑意。见大家没拿他当回事,就跑进那间只有几平方米的书房兼卧室去了,一会儿自己又出来。

“幸亏在这种环境下,他的轻狂都被我们给压抑了。”5月29日,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等机构发起的“走进汪曾祺的小说世界”文化沙龙上,汪曾祺的三个子女回忆起“老头儿”生前轶事时,现场气氛轻松欢快。人民文学出版社刚刚出版了《汪曾祺小说全编》,共收录汪曾祺小说180多篇,其中新增的为27篇,是迄今为止收录汪曾祺小说最全的合集。

1997年5月,77岁的汪曾祺去世。此后,他算得上是作品再版最多的现代作家之一,著作出版与生前相比多得多。以今年为例,除了《汪曾祺小说全编》,年初,各出版社已有《汪曾祺自选集》《饮食与文化》《邂逅集》等出版。明年是汪曾祺去世20周年,人民文学出版社还将继《鲁迅全集》之后,再推《汪曾祺全集》。

汪曾祺曾说,自己的作品一点都不主流,就是找野花,悄悄写,“你们悄悄看就行了”。时至今日,他的书反响依然很好,豆瓣网上大部分网友评分都高达9分以上。“如果按照当代文学史的评价,汪曾祺是前十位之后。”文学评价家王干坚持认为,汪曾祺是一位被遮蔽了的大师,一个伟大作家生前的评价,甚至去世以后的那种巍峨,并不能代表他真正的作品价值和文学思想。

小人物,生活气

汪曾祺在一篇回忆童年的文章中说,放学回家时总要经过一条大街和一条弯曲的巷子。年幼的他最喜欢在这条路上看沿街的店铺和过往的路人,总是闻到一股充满辛苦、笃实、轻甜、微苦的气息,这令他非常感动。

“这种气息就是生活的气息,让汪曾祺感动了一生。”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杨早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小说中有生活气息并不是很高的标准,但汪曾祺的出色之处在于,他擅长写小人物,通过生活气息传达社会生活的面貌,笔下的民间也始终散发着底层的人性温暖和光辉。

汪曾祺与老师沈从文

 

“他秉承了沈从文先生对底层人物怀有的不可言说的温爱,把世俗、繁琐的生活诗意化。但同时也没有忘记沈从文所说的‘要贴到人物来写’,这就把人物的精髓写出来了。”沈从文是汪曾祺在西南联大时的老师,也是他一生最尊敬的人。直到晚年,汪曾祺还带着孩子气地宣布,自己是沈从文的“得意高徒”。

从1940年创作第一篇小说《钓》开始,汪曾祺一生创作小说180余篇。《汪曾祺小说全编》增补的27篇中不乏精品,特别是上世纪40年代时期创作的《翠子》《除岁》《灯下》等作品,文学水平并不逊于代表作《受戒》、《大淖记事》。

“他的小说耐看,像老酒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有味道。”文学评论家兴安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形容,“有时候初看没什么,不就是几个人说点话,吃点豆腐干或者美食,但是你仔细再看两三遍,那种味道是越来越浓。”在小说《黄油烙饼》里,汪曾祺写了时代对个人命运的挤压,看似叙述平静克制,却深藏巨大的悲悯,读来令人动容。

不过遗憾的是,长期以来的文学史书写中,汪曾祺却是屡屡被边缘化。王干说,这些年被热捧的作家,常常是踩到“点”上。汪曾祺一生写作横跨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不管是在革命文学语境的文学史评判时代,还是1978年新时期以来的西方现代主义热潮时代,他的作品一直都游离在这些文学价值体系之外,每次都不在文学思潮的兴奋点上,屡屡被屏蔽也是自然的事情。

填平鸿沟的“守定”

杨早说,从汪曾祺1997年去世到现在,读者开始在他的作品中发现了一种稀缺的东西。

如同那个时代所有的知识分子一样,汪曾祺的个人命运始终被政治运动浪潮裹挟,经历了“反右”、“文革”等,“但是一旦形成小说,他自然就剔除掉意识形态的东西,这就是功夫。所以他对现代汉语是有贡献的,保持了现代汉语的纯净。而那个时代的作家多多少少都会在文字中掺杂意识形态的东西。”兴安说,当今更是现代汉语混杂的阶段,掺杂着网络语言等,“回过头来看汪曾祺,就是清纯的一潭水,所以才有那么多读者喜欢。”

杨早还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回忆,90年代市场经济很火热的时候,汪曾祺有一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对市场经济无动于衷。”当时还有人觉得这句话不对,觉得身为一个作家,在整个社会都被市场经济卷入的时候,怎么能无动于衷呢?“但他就是这样。”杨早将其形容为“守定”,就是一个人在获得自己的定性以后,能够把握住自己的价值观,能够坚持不被风潮所动摇,并就此做到极致。

 

汪曾祺的作品不为时代大潮裹挟,源于他对个人价值观的坚守

 

这样的守定,可能令汪曾祺最终成为王干所比喻的,将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之间鸿沟填平的人。他不仅是跨越了两个时代的写作,更重要的是汪曾祺将两个时代天衣无缝地衔接在一起,而不像其他作家在两个时代写出不同的文章来。早年的《鸡鸭名家》和晚年的《岁寒三友》放在一起,是同一个汪曾祺,而不像《女神》和《放歌集》,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郭沫若。

“而今他在读者和作家心中的慢热,持久的热,正说明文坛在慢慢消退浮躁,夸张的现出原形,扭曲的回归常态,被遮蔽的放出光芒。当中国文学回归理性,民族文化的自信重新确立的时候,汪曾祺开始释放出迷人而不灼热的光芒来。”王干评论。

平凡食物的风情万种

《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火起来后,出了名的“吃货老头儿”汪曾祺自然又跟着热了一回。专收集汪曾祺谈吃文章的书也越来越多,如《五味》《寻味》《四方食事》《故乡的食物》《汪曾祺谈吃》等。汪曾祺一生最引以为豪的是几乎没有什么是自己不能吃的。高邮咸蛋、咸菜慈姑汤、拌萝卜丝等家常菜肴被他写得活色生香、意兴盎然。“让人看了很想吃。”兴安笑着告诉记者。

汪曾祺爱吃,也爱写吃

 

“汪曾祺好美食,他从不讳言自己这点小小的人生享受。”杨早也说,即便是平凡低廉如家常咸菜或街头小吃,他都能写出万种风情,“就是把写吃文人化了,有生活趣味在里面。像《金冬心》里面讲到吃写得非常动人。中国传统中做法和食材固然重要,但吃还要讲场合,和谁吃,就像《红楼梦》中对宴席的描写。”

汪曾祺把买菜看成生活乐趣之一。他不爱逛商店,就爱逛菜场,“看看那些碧绿生青、新鲜水灵的瓜菜,令人感到生之喜悦”。也很享受做菜的乐趣,并喜欢自我构思发挥。有人曾回忆,菜做好送到客人面前后,汪曾祺每样只吃几小筷,然后就坐在一旁抽烟、喝茶、品酒,高兴地看客人们吃完。

那么,汪曾祺厨艺究竟如何呢?多位受访者都笑着表示,大抵也就是作家中水平比较高的。“大菜,我做不了。”汪曾祺在一篇文章中也说,有一年去海南岛,有人送了好些鱼翅、燕窝,结果拿回家后一直没有动,因为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做。与当下那些尝遍米其林餐厅的现代美食家相比,“美食家”的名头好像并不适合汪曾祺。

“读书、书画和美食是汪曾祺的嗜好,都不成体系。他曾经写文章谈过读书,说很厌恶根据文学史从《诗经》一部部开始往下读的做法,喜欢随性而读。在美食上也是如此,汪曾祺并没有建立一个体系,也没有吃遍八大菜系,所以有人也可以说他不是美食家。”杨早向《第一财经日报》解释。他对美食的热爱是对生活的热爱,是想传递生活的美。所以厨艺也像他的画是文人画一样,是很写意的。

从这一点来说,汪曾祺当之无愧是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把爱好加以文人化趣味的包装,从中获得一种类似‘道’的无可言说的意味。所以他描写的美食很感人,美食文字也影响了很多人。”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