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考古学的美食博主不是好教授”,这是有200万粉丝的人气大V,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教授张良仁在抖音上的签名。
2023年8月,张良仁开始在抖音发短视频,“副业”则做起了美食探店视频博主,至今已经发了200多条。他的短视频活泼接地气,总是看得人垂涎三尺,又能结合美食把背后深奥冷僻的考古知识娓娓道来。张良仁很快火遍全网,成为“最会吃的考古学家”。
某种意义上,张良仁的新书《吃的中国史》是他对近两年探店的一种总结。他从新石器时代出土的碳化稻谷、石磨盘讲起,到西汉“吃货”辛追夫人,再到北宋的面食、烤肉、河鲜,以及清代八大菜系的形成,从考古角度呈现了几千年来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变迁。
在热热闹闹的短视频中,张良仁少有提及的是,之所以积极拥抱新媒体,除了想“揭下考古学高冷神秘的面具”,更重要的目的是筹集考古经费,重新启动他搁浅的外国考古项目。
舌尖上的考古
2009年,张良仁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读博士回国后,主要从事中国西北和欧亚大陆(含中亚)史前考古,去过俄罗斯、伊朗、中亚、德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访问过还有发掘过的国家,加起来可以绕地球一圈了”。新冠疫情暴发后,张良仁在俄罗斯和伊朗的合作考古项目因为经费短缺而搁浅。看着国内火爆起来的各种短视频平台,他想到了用新媒体自筹经费,来重启几个国外的考古项目。
接触到新媒体后,60后的张良仁学会了各种自黑。他曾调侃,视频博主需要“颜值、演技、口才”,而这些自己都不具备。他已经头发花白甚至谢顶,为此还做了一个“古人秃发怎么办”的短视频,讲历史上的各种应对办法,并摘下出镜时总是戴着的鸭舌帽,为学术科普做了一次“贡献”。张良仁是浙江人,普通话也不是很标准,哪怕为拍摄做了不少发音练习,也很难改掉明显的口音。但他选择了容易引起网友关注的美食领域,觉得可以吸引网友,“我最大的优势就是有考古的专业知识”。
看到香港茶餐厅的橱窗里悬吊的烧鹅,张良仁一边深呼吸,充分感受现烤的香味,一边指出,明朝开国大将徐达得了背疽,吃了朱元璋赐的烧鹅发作而死,“这只是野史”。一盘虎皮凤爪端上来,他刚提起筷子就说,中国人最早养鸡,可以追溯到商代晚期。在南京锁金村美食街,正在思考午饭吃什么的时候,他被街边一家小吃店摆出来的一大盘金灿灿的牛肉锅贴吸引,顺口就讲起铁锅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斗胆”去吃女儿最喜欢的螺蛳粉,他皱着眉头说完“臭”“螺蛳粉里没螺蛳”,又开始介绍,考古工作者在广西柳州的白莲洞遗址里,发现过成堆的螺蛳壳,距今已有两万多年历史。
正如张良仁在2023年8月16日发的第一条短视频里所说的,那些看似松弛,实则内容严谨的短视频,“让更多小伙伴看到考古学可爱、温暖的内在”,确实让冷僻的考古知识一下变得鲜活,让网友们直观感受到“舌尖上的考古”的魅力。
其实,张良仁不是一开始就对考古这么感兴趣。1987年参加高考时,他的第一志愿是北大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因为差些分数才被调剂到考古系。本科四年都读得比较“痛苦”,直到读完硕士、博士,才慢慢体会到考古的乐趣。尤其是20多年前,张良仁读到他导师的导师,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张光直主编,余英时、薛爱华、史景迁等历史学家合作撰写的《中国文化中的饮食》,感到大开眼界,“没想到历史书还可以这样写”。
还原古人食谱
在网上火起来后,出版社邀请张良仁写本与饮食考古相关的书,他很自然地想起了《中国文化中的饮食》。这本书初版于1977年,当时历史学家们利用史料和有限的考古学资料,分先秦、汉代、唐代、宋代等大时段,讲述了饮食、礼仪、食药同源观念等主题。《中国文化中的饮食》至今仍在不断再版,同时关于中国饮食史的著作也越来越多。但张良仁认为,这些书基本都是重典籍、轻考古资料,并不能全面反映中国古代饮食,“古人觉得饮食无处不在,就习以为常,尤其是很多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饮食,都没有记载下来”。
张良仁说,虽然饮食遗物大多为有机物,难以抵抗岁月的蚕食,但类似长沙马王堆汉墓那样保存完好的墓葬,在湖南、湖北、江苏、新疆等地都有发现,出土了酒和各种食物,如点心、饺子、茶叶、面条等,可以帮助现代人从考古的角度,重新看到古人的日常生活。其中,西安汉墓出土的肉汤、宁夏汉墓出土的烤饼、安徽北宋墓葬出土的粽子,都是近年来新发现的饮食考古材料。2002年,青海民和喇家遗址出土的面条,更是世界上最早的面条,弥补了文献记载的空白。
这些年,考古也越来越跨学科,考古学家们通过对发掘出土的人骨的稳定同位素分析来研究古人的饮食结构,尤其是碳氮同位素分析和考古发掘资料结合,还可以还原上古时期的食谱。我们因此才知道,在西周和东周时期的北方,以秦人百姓为代表的人群,主要食物来源是粟、黍、小麦等农作物,也有绵羊、猪等家畜,另外还吃鱼。
在新书《吃的中国史》中,张良仁表示,从考古角度讲饮食,也意味着近年来国内史学界研究方向的逐渐转变。20世纪初以来,考古界一直关心文化谱系、中华文明起源、文化交流、科技史等宏大叙事。饮食研究看似细微,却同样重要。“食物并非一家一户的小事,而是社会经济生活的核心。它的生产、加工、消费和流通,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社会关系网”“不同阶层、不同行业的人们通过食物紧密联系起来”。从食物出发,可以重新审视中国历史。
(图片如无标注为出版社提供)
张良仁认为,考古发掘出来的东西大部分都跟饮食有关,只是过去没有从这个角度思考。饮食考古打开了考古的另外一面,让考古更加贴近生活。
全球史的视角注重的不是地理、文化、族群、国家这些单元本身,而是单元之间的互动。
影响至今不衰的所谓晋商、徽商、浙商、闽商、粤商、江右商、洞庭商、山东商、龙游商等资本雄厚的商帮,究其根源,最早都可以追溯到开中法所开创的全国性商业贸易网络。
从阿拉伯帝国崛起的公元7世纪到16世纪的几百年,相当于从我国盛唐时期一直到明嘉靖年间,伊斯兰商人们实际主宰了东西方之间的长距离国际贸易。
郑安德肋是南明时期一位年仅19岁的使臣,他与传教士卜弥格一同被派往罗马寻求外交援助,这段历史在260年后才被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