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6日,以“铸重器 赢未来”为主题的“2016清华控股·第一财经夏季达沃斯主题论坛”在天津召开。
在“追赶到引领—重科技的突围之路”主题讨论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华清燃气轮机董事长蒋洪德院士指出,中国在燃气轮机领域与国际舞台上的领先者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没有独立研发、独立设计,更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
蒋院士表示,要突破发展瓶颈,就要从基础研究做起,“要靠大学、科研机构一马当先,只有基础研究达到先进水平,才有可能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产品。”
由于高效、洁净和低碳这三个特点,燃气轮机在21世纪成为重科技的重点发展领域。但我国在这个领域差距明显,“目前在中国的大地上,从军舰、飞机到发电厂,还没有一台中国人自己设计的燃气轮机。”
指出差距的同时,蒋洪德表示对于未来充满信心,“我可以告诉大家,快了,我们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经具备了生产国产的燃气轮机的基本条件。现在我们华清燃气轮机推陈出新,经过8年努力,已经设计出了水平先进的产品,力争在5-10年内有拥有中国自行设计生产、在全球有竞争力的燃气轮机。”
对于实现追赶到引领面临问题和突围路径,蒋洪德院士也表达了他的看法。
“根据我的体会,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过去几十年都没有摆脱引进、拷贝、仿制的技术引进之路。原因在于,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都是多学科、高技术产品,集现代工程科技的大成,我们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还都很落后。”蒋院士表示,突围之路关键在于基础研究,“大学、科研机构要一马当先,只有基础研究达到先进水平,才有可能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产品,没有这个技术基础一切免谈。”
此外,发展过程中还要突破体制瓶颈。蒋院士指出,燃气轮机是世界各国国之重器,典型的技术门槛高,研发周期长,风险特别大,美国等西方国家从战略角度要保护本国利益。
根据不久前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家能源局颁布的《中国制造2025-能源装备实施方案》,燃气轮机方面的核心是强调要自主创新,培育自主设计和制造。谈到如何落实这一目标,蒋院士表示,“目标已经确定,但是燃气轮机的组合体制问题没有完全解决,正在探索之中”,“虽然当前与领先者差距逐渐缩小,但是力量还是太分散。如果不实现组合体制,差距会越来越大”。
根据会议记录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一财网出于传递商业资讯的目的刊登此文,不代表本网观点。)
姚洋估计,现在中国的海外资产大概是GDP的一半左右,对照发达国家,还有非常长的路要走。
要把高质量完成深化提升行动作为今年国企改革的重中之重,务求取得实效。
国内适老化照明专项改造的渗透率不足5%,而且目前适老化照明仍面临标准缺失等困难。
10所高校中,5所为新设院校,1所为普通本科高校更名,4所为职业本科大学。
破解液态奶及乳制品消费放缓的困局,关键在于解决传统乳制品与新消费需求的错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