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公立医院强化科研考核,专家:创新评价应摒弃“唯IP论”

第一财经 2025-10-16 09:22:07 听新闻

作者:吴斯旻    责编:缪琦

医院科研创新需改变“依靠政府财政资金的单一投入机制”。

“在评价高水平医院建设时,应该关注医院发表的原创性论文有多少对临床诊疗效果的提升、是对疾病机制的探究,而不是关注他们拥有多少知识产权(IP)或者(成果)转化的市场价值。”

在近日举办的第四届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创新大会上,上海临床研究中心主任朱畴文表示,对于医药创新和临床转化,需要将“转”和“化”的责任主体分开看。

他解释说,医院在新药研发、上市的完整过程中,有其独特不可替代的地位,但医院不是发现新药的主阵地,而是验证新药有效性、推广合理使用新药的地方。医院所承担的工作更多是“转”,即以对疾病进程、健康维护机制的理解,为新药上市或者药物新增适应证,向药企提供以“临床疗效的验证性证据”形式表现的成果。

所谓“化”,则是药企用获得的成果为依据,实现产品化、商业化,将创新药推向市场的过程。“这部分工作应交由药企而不是由医院来完成”。

换言之,在朱畴文看来,无论是转的“0到1”,还是化的“1到10”,都需要集全链条的力量,即包括承担基础研究工作的科研人员、临床验证的医疗机构人员以及完成生产的技术人员和工程人员,不能寄希望于、也不能要求医疗机构和临床医生们“从头到尾地参与”。

“关键是搭建起科研合作的平台。”朱畴文认为,科技创新促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应该是要求医院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外部创新要素和成果,用于医院管理和临床诊疗水平的提升,也用于各种形式的、协同研发的创新。

医院内部的创新要素同样需要激活。一名受访业界专家表示,当前,高水平医院已逐渐从医疗服务主体转变为医疗服务和研发创新的双主体。这一功能定位的转变,一方面需要公立医院完善评价体系和绩效体系,调动医疗卫生人才投入临床创新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需要在各种创新支持政策落地时,统筹协调好医院内部临床、科研、行政、财务等资源,实现医院经济运营管理模式的适应性转变。

当前,我国三级医院评审、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评价等均已纳入科研考核指标,强调其研发主体属性,但在落实研发机构相关科技政策方面仍相对滞后。

目前,我国对科技创新的评价仍以医院发表的科研论文和所获得研发资金数量等为主。“我国医院类学术论文总量从2011年就已超过美国,但论文的原创性和首发性仍然不够,‘卡脖子’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较为短缺,高绩效的研发体系亟待建立。”该业界专家说。

他还提出,为了更好地营造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制度环境与良好氛围,需要改变“依赖政府财政资金的单一投入机制”,建立“更符合市场规律和成果转化特点的管理考核机制”。

国家卫健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顾金辉今年8月也曾撰文称,一方面,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发表了大量论文,2000年以来发表的国际论文约140万篇,但这其中,临床研究相关的仅为9%;另一方面,我国医疗卫生人员大量从事科研工作且以申报自然科学基金等基础研究项目为主流趋势,相对医学研究较为活跃的美国,其医生从事科研活动的占比约为14%,从事基础研究的占比仅0.9%。

顾金辉认为,当前,医疗卫生机构作为卫生事业单位在落实科技成果转化、赋权改革、收益分配、税收减免等相关政策方面仍有困难;对于医院科研考核的相关指标未能及时适应科技评价改革要求,相关指标未能有效牵引以绩效、贡献、质量为价值导向的创新能力提升。另外,对于不同层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不同类型医疗卫生人员如何开展科研活动、开展什么类型的科研活动、如何评价研发价值等,仍不清晰。

“为了提升医疗机构的科技创新能力,接下来应该更好强化资本、信息、数据、人才等要素的赋能作用。”前述受访业界专家说。

在这些要素中,多名受访业界人士表示,伴随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平台的发展,数据要素价值有望发挥更大价值。

神州医疗高级副总裁李云峰曾参与到多个国家级和区域级医疗大数据平台建设以及多家三级医院的信息化改造。他观察发现,头部医疗机构当前对于数据能力建设的渴求,已更多体现在科研层面。

李云峰认为,医疗机构的数据能力建设至少存在两大突出问题:一是数据资产转化困难,当前多数医院的数据经采集治理后,仍停留在“大数据仓库”阶段,尚未转化为可确权、能评估价值、可赋能业务的“数据资产”;二是原始数据质量制约发展,若原始数据结构化程度低、质量不达标,不仅会增加后续数据治理的成本,更会直接削弱数据的应用价值。

这些问题的解决,无法毕其功于一役,需要医疗机构长期持续性地投入。“比如,我们了解到,南方某家三级医院花费五年时间,投入5000多万元,实现了对近35年、约800多万份的医疗数据的规范化采集和管理。在这个过程中,医院也发表了很多文章,申报了很多国家课题,仅获得的课题经费就达到了1.5个亿左右。” 李云峰举例说。

他表示,医院数字化改造是一笔不小的资产投入,不同医院应该根据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学科建设诉求,量力而行。而从长期来看,大数据的价值会深度融入医疗技术创新中,也会体现在医疗机构运营管理上的获益。当前,包括数据能力建设在内,科技创新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这需要推动政府、医院、企业、科研院所等多方协同,形成行业合力。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