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自主品牌中第一家进入“后500万辆”的车企,早在去年,奇瑞就正式宣布进入战略转型第二阶段。如果说在“1.0阶段”,包括奇瑞在内的车企想要做的是更多是如何做大规模、提升销量,那么,随着“2.0阶段”的到来,直面国际化竞争、打造体系化的竞争优势是它们正在考虑的问题。
在去年年底奇瑞500万辆乘用车下线仪式上,奇瑞汽车董事长兼总经理尹同跃就曾提出,进入2.0阶段,奇瑞要继续坚持自主创新,通过“技术、品质、国际化”体验的升级来打造品牌。多年的正向研发,让奇瑞的体系、团队和流程都更加的完善,所以,在“2.0阶段”,平台化的研发和生产被奇瑞提到议事日程之上。
所谓“平台化”,对大家来说应该并不陌生,包括大众PQ35以及MQB平台很多人也都耳熟能详,平台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一个基础性的架构之上,通过一系列具体的产品技术参数的调整,生产出不同的车型,比如大众的高尔夫和途观就均源自同一平台。它的出现能够极大缩短车辆制造、研发的时间与成本。
在过去,由于更多的自主品牌都是依赖借鉴和模拟起家,并未形成系统的正向研发能力,所以平台化很难被自主品牌所提及,然而,随着主流自主品牌正向研发体系的建立和流程完善,越来越多的自主车企开始着眼于平台化。
就在近期,奇瑞在位于上海CTCS技术研发中心,首次公开了关于全新T1X平台的部分信息,据奇瑞汽车总经理助理、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陆惟一介绍,全新T1X平台是奇瑞的专属SUV/MPV平台,该平台的轴距带宽在2560mm-2800mm之间,离地间隙145mm-190mm之间, 未来在该平台上将会诞生包括长/短轴距版本的5座紧凑型SUV、7座版SUV、新能源以及7座MPV。即将在今年9月上市的奇瑞瑞虎7,也是基于这一全新的平台打造。
按照尹同跃此前的说法:“未来五年,奇瑞将形成全新三大产品平台,开发10款全新产品。”得益于全新平台优势,新车型将更注重产品的性价比以及燃油经济性等。
在平台化的开发过程中,位于上海的CTCS被寄予重任。据记者了解,奇瑞上海CTCS团队于2012年年末开始筹备,其招募了大批来自于宝马、通用、福特等国际汽车公司的资深专业人才。比如CTCS的负责人Raymond Bierzynski(白雷蒙)就曾服务于通用多年,拥有30多年工程、项目管理和中国合资企业运营经验。打造一流的国际化专家团队,奇瑞希望CTCS能与观致以及奇瑞捷豹路虎的研发团队向“接轨”,并与总部研发中心共同构架领先的奇瑞全球化研发体系,将奇瑞的研发能级和产品力提升至新的高度。
这也是奇瑞将研发中心设定在上海,并于观致毗邻的重要原因。据记者了解,在“大奇瑞”的战略之下,其实奇瑞与观致以及奇瑞捷豹路虎的融合贯通早已开始。陆惟一介绍到,无论是在研发流程还是在人员的培养以及体系的建立上,奇瑞都已经开始向后两者学习,而自主和合资方的人员之前也有流动学习的机会。
而在零部件采购上,奇瑞汽车常务执行副总经理陈安宁透露道,CTCS有一个跨奇瑞、观致和捷豹路虎的专门的联合采购部门,目前奇瑞与后两者有80%的供应商都是相同的。
陈安宁告诉记者,从美国本土车企的发展里程看,单纯追求销量,是很难在国际化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的。这样的经验对奇瑞也同样受用,虽然目前国内SUV依然大热,但在他看来,SUV的“爆发期”已经结束,“现在自主品牌有几百款SUV产品挤在很狭窄的价格区间竞争,而不去抢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未来还能从哪里爆发?再爆发的话就把自己的轿车份额给吃了”。陈安宁认为。
对于奇瑞来说,目前要做的就是利用2.0时代的产品撬开合资的市场,从品质、成本、客户体验等多维度与合资品牌正面竞争。陈安宁很自信,他认为即将上市的瑞虎7已经初步具备了这样的实力,只不过,“客户去发现、去理解和认同这一点,是需要一段时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