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排夺冠堪称奇迹
里约奥运会对阵荷兰的女排半决赛结束后,郎平在赛场混合区和新闻发布会上接受了各路记者长达一个小时的采访。她说,我好累。深夜回到奥运村,郎平独自一人偷偷享用了一碗方便面,难得的中餐味道抚慰了她的胃,也让大脑放松下来,得以继续迎接又一轮更艰巨的挑战。
英勇的中国女排继续前进。两天后,郎平终于可以吐出那一口她一直屏在胸中的气——北京时间8月21日上午,中国女排以3:1战胜在里约的最后一个对手塞尔维亚女排,12年后再次夺得奥运会冠军。
历史惊人地相似,2015年世界版的首场比赛,中国女排同样对阵塞尔维亚,同样因无法招架对手的强势进攻而先输一局。同样是在第二局,中国女排阵容调整后爆发出惊人的能量,发球、防守、进攻样样出彩,夺回主动权后一鼓作气拿下比赛。
拿下冠军点的队长、主攻手惠若琪痛哭失声,而郎平的脸上已经看不到四分之一决赛淘汰东道主巴西女排时的热泪盈眶呼之欲出。赛后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她说:“我要求队员重视每一分,一分一分打,不要想结果。”姑娘们严格执行郎导的理念,顽强地坚持到最后一分,而小组赛中以3:0干脆地击败过中国女排的塞尔维亚队,在被中国女排打垮之前已经丧失了竞争力,后两局比赛依然胶着,但最后一、两分,都来自对手非常低级的自杀式突然死亡。
从夺冠热门之一到小组赛的一无是处,再到淘汰赛阶段的玩命拼搏与超强意志,郎平麾下的这支年轻的中国女排在里约的表现让所有人跟着她们一起乘坐了一次极速过山车。万幸的是,郎平正是让球队在危机时刻找到方向的定海神针。
淘汰边缘爆发的勇气
中国奥运代表团的出征仪式上,郎平代表教练员发言,个中意义不言自明。作为中国三大球项目的唯一夺牌乃至夺金希望,中国女排的表现对于整个中国队来说权重极高。8年之后,郎平再次作为教练出征奥运会,这支凝聚着她4年心血的年轻队伍表现如何,将在奥运舞台上得到大批跨域年龄、地域、阶层的国人无比热烈的关注。
出乎所有人预料,连郎平自己也没想到,中国女排在里约的首场比赛,居然输给了原本位居欧洲二流的荷兰。“要是能赢荷兰就好了。”郎平赛后仍觉得遗憾。巨大压力下技术无从发挥,中国女排随后又负于塞尔维亚和美国,堂堂的世界杯冠军落到了小组第四。发球无威胁,一传不过硬,快攻打不出来,连唯一的绝对强点朱婷都没有了往昔的神勇……看起来,郎平这一次里约之行不仅无法彻底甩掉“千年老二”的帽子,还很可能继伦敦奥运会之后,让中国女排再度无缘四强。
中国队首轮淘汰赛的对手就是北京和伦敦奥运会冠军、连续18次击败过自己的巴西队。对阵巴西队前一天的训练课上,郎平不无感慨地说,这可能是在里约的最后一次训练课了。球队的助理教练甚至已经将部分训练用球的气放掉——它们很可能用不上了。
但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感觉,郎平又一次体验到了。这场遭遇战的激烈程度,令身经百战的郎平也连呼罕见。换人、暂停、挑战,郎平在最恰当的时候做出了最恰当的选择,帮助场上的队员坚持到最后一刻,而强大的巴西队则在最后阶段失去了斗志。
一场大战让中国队彻底打出了信心,她们的表现也彰显出中国队最有优势的因素——主教练郎平。如果说未满22周岁的朱婷是中国队的场上核心,郎平就是整个团队的核心。核心的强大意志和高超能力,令中国队再进一部碾压过打疯了的荷兰,最终在决赛中击溃塞尔维亚。
神奇何在?
决赛中,央视评论员洪钢不误钦佩地说:“郎平在球迷中有圣母的绰号。 ”解说嘉宾冯坤则说,大家都把郎导当作女神。带队夺得中国女排的第三个奥运冠军之后,对郎平的溢美之词铺天盖地而来,郎平再一次被赋予伟大天才的光环。
郎平的确神奇,但她的灵丹妙药不是午夜的那顿方便面,也不是飞来里约加油助阵的女儿浪浪,一个个神来之笔,无不来自精细程度远超他人的工作和足以突破凡俗界限的智慧与勇气。
2013年,郎平出人意料地接手中国女排,希望自己作为唯一一位还活跃在一线的老女排成员,能为低谷中的女排尽一份力。郎平出山,也带来了空前的新气象,她推出大国家队战略,让诸多有潜力的年轻球员进入国家队的行列,派她们出战各类国际赛事,哪怕输得惨不忍睹。
除了郎平,没有人能做到这一点。
输球挨骂,组队策略遭质疑,郎平仍心无旁骛地继续自己的改造。里约奥运会上,我们看到了24岁的林莉、22岁的朱婷和杨方旭、21岁的张常宁、20岁的袁心玥、19岁的龚翔宇。年轻人的不稳定让女排在小组赛吃足了苦头,但也正是这些得到郎平悉心指导的年轻女孩,在紧要关头意志力惊人,再次依靠团队的力量登上了最高领奖台。
郎平的辉煌履历、人格魅力、职业精神和坦然而专注的人生态度,已经深刻地融入中国女排这支底蕴深厚的团队,这早已超越体育的范畴,成为中国社会文化和时代精神的一部分。郎平在工作中诠释何为拼搏、如何奋斗、怎样才是战胜自我,这不是口号,而是每一个独立的社会人都要予以思考的。
中国作为拥有八大菜系的美食之国,无论历史还是地理维度,都有诸多可挖掘的内涵,因此,美食一直在综艺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这位年近60岁的德国大叔专注鸟类摄影十余年,生活的这片土地为他的兴趣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也让他见证了上海生态环境的发展和变迁。
也许在现实场景当中,机器人未必真的“准备好了”,但正是这些跌倒与未完赛,勾勒出了行业的真实进度条。
“我们都在见证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