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商业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贴牌代工转向品牌制造,泉峰并购博世旗下 SKIL

第一财经 2016-08-31 17:39:00

责编:王佑

中国制造正不断从产业链中的洼地往高端品牌攀升,越来越多中国企业迈入并购海外品牌之列。

中国制造正不断从产业链中的洼地往高端品牌攀升,越来越多中国企业迈入并购海外品牌之列。

泉峰控股有限公司(下称“泉峰”)日前与博世电动工具签署并购协议,将接管博世旗下 SKIL 品牌在北美和欧洲的相关电动工具业务。目前,该并购正在等待反垄断监管机构的批准,接下来将进入业务剥离交割阶段。8月31日,双方联手对外公布相关并购情况。

泉峰总裁潘龙泉31日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谈到,此次并购并不是公开拍卖。泉峰和博世在电动工具业务方面有着多年的合作,更是合资伙伴的关系。本次的合作是双方对 SKIL 品牌的发展前景深思熟虑后最终促成的决定。不过,剥离式并购非常复杂,根据泉峰和博世双方的约定,暂时不便于公布此次并购的交易额。

博世电动工具事业部总裁 Henning von Boxberg 则说:“我们相信 SKIL 将得益于泉峰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并能够在现有目标市场得到增长和发展机会”。

SKIL 于1924 年创立于美国,迄今已有 92 年品牌历史。上世纪 20 年代,SKIL 首创圆锯类产品,成为美国标志性工具品牌。1960 年,SKIL 将业务拓展至欧洲大陆,随后又陆续进入南美及亚太等新兴市场,成为全球的三大 DIY 电动工具品牌之一,目前在北美市场销售规模逾亿美元。1996 年,SKIL并入博世集团,成为博世电动工具业务旗下事业部之一。博世集团是全球领先的汽车与智能交通解决方案供应商,其业务涵盖汽车与智能交通技术、工业技术、消费品以及能源与建筑技术领域。

成立于 1993 年的泉峰,在 2003 年成为博世电动工具 OEM (贴牌代工)业务的主要供应商之一。2007 年,泉峰与博世合资成立搏峰公司,进一步奠定双方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目前,泉峰在全球员工超过 5500 人,其产品在全球超过 30000 家连锁商店销售。SKIL 品牌不是泉峰首个并购的海外品牌。从制造环节不断延伸,泉峰从十年前开始探索和发展品牌战略,并于2007 年在国内创立了大有工具,2013 年并购了德国近百年历史的 Flex品牌, 2014 年在全球推出了锂电池驱动花园工具产品品牌 EGO。潘龙泉表示,这次收购SKIL与上次收购的Flex品牌在产品定位、重点市场等都有所不同,Flex品牌侧重欧洲,SKIL品牌侧重北美,两者不是重叠而是互补。随着 SKIL 的加入,泉峰将拥有更加完整、全面的全球品牌阵营,同时泉峰在全球电动工具市场中的竞争力将进一步得到提升。

至于并购 SKIL 品牌之后,将如何在北美及欧洲市场平衡SKIL 品牌与泉峰原有OEM以及ODM (原始设计制造)业务之间的关系? 潘龙泉称:“ODM一直是我们业务的重要组成部份,并购 SKIL 品牌之后,我们仍将继续保持在 ODM 业务上的发展策略。SKIL 的加入给我们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同时给我们的客户,我们所在的市场增加了新的选项。公司的产品部门和业务部门将会在品牌定位、产品线差异化、营销策略、市场细分等等方面进行中长期的详细规划,实现自有品牌与 ODM 业务的互补发展。OEM 也一直是泉峰业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们的合伙伙伴品牌与 SKIL 品牌在市场定位上有所差异,所以更多是相互补充的关系,在技术革新、提升生产力、规模效应等方面都会是一个良性的补充。”

潘龙泉还谈到,并购之后,泉峰会接收原有 SKIL 品牌的员工,这些员工分别在美国芝加哥、荷兰布雷达以及中国杭州。泉峰在海外的发展都是遵循管理本地化的原则,在过去几年间,该企业全球化的过程中亦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海外管理的经验,目前在北美和欧洲地区,管理架构方面都已经初具规模,因此在行政管理的层面已有基础的解决方案。事实上,对管理而言,最具挑战性的是如何让一群来自不同公司文化背景的员工一起工作并发挥最大潜能,这会是泉峰在并购之后的工作专注点之一。

近年来,中国制造明显加快国际化的步伐,工业领域频频出现国内企业跨境并购国际品牌以及企业的情况,借力国际品牌的全球影响力、国际化人才以及领先技术,例如在汽车领域,吉利控股收购瑞典豪华汽车品牌沃尔沃,万向集团并购美最大锂电池制造商A123。潘龙泉认为,中国企业“走出去”跨境并购是大趋势,但与一些中国企业跨境并购之后以国际品牌拓展国内市场的模式有所不同,泉峰在国内市场还是主要运营自主品牌,而并购的国际品牌将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并购德国Flex品牌三年以来,带动泉峰在欧洲市场的销售增长了50%。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