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自主品牌的快速成长有目共睹,另不少合资车企生畏。但自主品牌以低端市场起家,在品牌高端化领域仍未占有一席之地。
“市场不允许自主品牌退缩,自主品牌必须迎头向上。”在第十二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上,广州汽车集团乘用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肖勇如此表示。
诚然,走向品牌高端化是自主车企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自主品牌在品牌沉淀,产品研发,盈利能力等方面与合资品牌还有不少差距。自主品牌走向高端化绝非易事。
自主品牌的冲击力
在泰达论坛上,一场自主品牌走向高端化的时机是否成熟的讨论引发热议。广汽、吉利等国内领先的自主品牌车企认为自主品牌成效显著,对合资品牌构成冲击,已具备向高端化挑战的实力。但自主品牌的冲击力有那么强大吗?
北京四月份的车展上,尼桑中国区总裁 Jun Seki 谈起中国自主品牌时说:“我们低估了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竞争力,早在三四年前自主品牌就开始了瓜分市场份额的征程。”随着中国车企的迅速成长,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已由2014年的29%上升至42.9%,在2016年上半年全球汽车品牌销量前100名的排行榜中,中国车型已占据6款。
自主车企市场份额的快速增长让一些合资企业备感生存危机,而韩系车的反应最为明显。与其他车系不同,韩系车在华打造的是中低端产品,这让具有价格优势的自主品牌更胜一筹。据《朝鲜日报》网站8月8日报道,数据表明,今年上半年中国市场上卖出的车辆中有42.9%都是自主品牌汽车。韩国车从2014年上半年9%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跌到了如今的7%。中国汽车崛起的同时,美国、德国、日本等车型在中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汽车行业分析专家张志勇认为:“对于品牌力相对较弱以及沉淀不足的外资品牌,自主品牌的冲击力更为明显。但对于大部分德系美系等品牌来说,自主品牌的实力仍然无法抗衡。”比如,受自主品牌的冲击,较晚进入中国市场的福特近年来在华销量大幅下跌。福特财务部长Robert Shanks在《华尔街日报》一篇报道中坦言:“中国自主品牌的快速发展让我们倍感压力,产品品质确实不错,性价比很高。”与大众品牌相比,福特在中国市场的沉淀和积累不够,对消费者的忠诚度就难以把控,自主品牌的冲击恰是针对了类似的品牌。
自主品牌通常是以B级车的品质卖出A级车的价格,因而被认为是中低端市场的赢家。而对于德系等实力强大的品牌来说,自主品牌仍然无法与之抗衡。走向高端化是自主品牌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市场份额上的快速增长并非代表自主品牌已具备雄厚的实力,其冲击力也就略显狭隘。
高端化非易事
尽管自主品牌蚕食了合资品牌不少市场份额,但这主要得益于SUV的快速增长,其产品结构过于单一。今年上半年,自主品牌各类汽车产品中,SUV产品销量占比50.5%,同比暴涨52.4%,增速最为显著。其中,北汽自主品牌绅宝凭借6款SUV的连续上市,使其上半年增速高达近80%。而广汽传祺GS4达90%的销量占比更为惊人。
火爆的SUV市场是自主品牌的救命稻草,而轿车领域,自主品牌轿车销量同比下跌15.5%,在自主乘用车的总销量中占比由去年同期的34.1%跌至24.0%。而在2016年上半年全球汽车品牌销量前100名的6款中国车型中,轿车车型也仅为一款。
“自主品牌高端化的时机不是很成熟,这主要缘于自主品牌目前的盈利能力较差,自主研发投入不够。”中德诺浩(北京)教育投资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孙勇对第一财经表示,没有足够的盈利能力就无法在研发上投入更多,产品的品质也就无法提升。而自主车企扭亏为盈需要很长的时间,纵使是自主品牌排名前三的长安也用了8年的时间才实现了盈利,更何况北汽、一汽等自主品牌还处于巨额亏损状态。目前,自主品牌的研发投入在整个销售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为3%,而国外通常为5%。
“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中国企业不是和外国企业站在一条起跑线上竞争。”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资深首席专家黄永和说。自主品牌的实力与合资品牌仍然有不少差距,主要体现在单车利润,车型寿命,研发投入等方面。
自主品牌的车型寿命低于合资品牌。根据威尔森市场发布的数据,2010年自主品牌在售车数量有181台,而这些车到2015年仅剩下116台,有65台消失,平均每年消失8%;而合资品牌大概每年仅有3.7%的车消失。
就利润而言,自主品牌的单车利润较低,这说明自主品牌的溢价能力不高。根据财富500强榜单对各车企年度利润的统计,丰田去年在全球市场的单车利润约为1.3万元,通用去年全球市场的单车利润平均约为7000元;而去年自主品牌方面,比亚迪单车利润约为6000元,吉利汽车单车利润约为4000元。
尽管如此,自主品牌也在尝试走高端化路线,但多以惨淡收场。比如几个月前上市的东风A9,其4月到6月的单月销量均不足200辆,而红旗H7去年月均销量也不足400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