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秋、国庆等节假日纷至沓来,酒类市场迎来了一年中最好的旺销时节。贵州茅台集团公司总经理李保芳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白酒行业通过4年来的深度调整,景气度回升已是不争的事实。”
白酒行情从上半年茅台的“一枝独秀”,到2016年中报业绩中,一线的白酒板块收入增长14%、净利润增长12%;二三线的白酒收入增长8%、净利润增长16%。业界看行业的“复苏”情绪就好像日渐浓厚的节日氛围一样蔓延开来。但李保芳告诉记者,这仅仅只是弱复苏、局部复苏。
“相比较前两年,今年的白酒市场销售情况确实有了很大的提升,我们公司中端类酒销售业绩增长达到40%。”贵州中正酒业负责人赵丽芳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同时,她也说道,“白酒市场越来越透明化了,利润要回到从前恐怕还是有些困难。”
据了解,在贵州像赵丽芳这样规模的中小型酒厂有很多,而且企业情况良莠不齐。纵观全国,中小型的白酒企业更是多如牛毛,然而他们的复苏却还未真正开始。
白酒行业低迷从何而来
自2012年白酒行业因为宏观经济不景气和 “三公消费”限制的政策、地方政府“限酒令”、塑化剂等诸多因素影响陷入低谷,2013-2014年白酒行业行业收入与利润增速急剧下滑,收入增长跌至个位数,2013、2014年分别只有6.33%和2.52%。此外,因为各地政府鼓励中小型酒厂积极建厂,使得白酒行业产能过剩。
茅台酒厂的一位业内人士也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白酒行业经历五年低迷,除了政策及大环境不景气外,白酒行业内,经销商积压库存也是原因之一。“市场情况好的时候,很多经销商没有看到未来的发展就都纷纷压库存,这样压货,其实也是市场无序竞争的一种表现。”
中小型酒企又因为自身发展限制,无法像茅台、五粮液等一线白酒企业一样多元化发展。从而在“酒业寒冬“中愈加低迷。
白酒的跨界联盟
采访中,另一位市场内部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很多大型的白酒厂商除了积极对市场进行管控外,现在也在积极探索跨界联盟的形式,“像是与银行、烟草、汽车、高尔夫、邮政等平台都有合作,可以打破原来的传统渠道,在跨界平台上占据终端消费者,帮经销商打通中间环节,从而打破无序的市场竞争。”
记者透过调查确实了解到,酒企跨界合作不在少数。贵州茅台与中石化、西凤酒与长安汽车、五粮液与四川中烟等等。
培育年轻化的市场
白酒企业生产符合年轻消费群体个性化需求的“系列酒”,加深年轻消费者对传统白酒品牌的认知,从而提升消费体验,进而培养新的消费主力。
在今年的国际酒类博览会上,记者留意到,各家白酒品牌都推出了针对年轻受众的低度数系列酒。茅台的悠米果味酒、五粮液的星座酒、泸州秀水坊推出的“阿礼九九”等等。贵州茅台集团公司董事长袁仁国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消费茅台的人群现在主要是50后到70后,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逐渐显著,80、90后已经成为市场消费主力。抓住年轻人市场就是抓住未来的发展机遇。茅台连续五年发起国之栋梁公益活动,帮助贫困大学生,赢得这些年轻消费者发自内心的喜爱,同时也是在培养潜在的消费者。”
“电商是当下年轻消费者发生购买行为的有力渠道。透过电商平台,白酒企业可以接触到新的消费群体,从而为传统经销商铺桥搭路,但电商一定不是白酒行业的救命稻草”。该名业内人士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到。
白酒行业有其独特的属性。大企业依赖现有的品牌进行跨界合作、开拓新市场从而不断扩充已占有的市场容量,小企业在新渠道、地域文化上一样可以做文章,同时把控好酒本身的品质,透过更加精准的营销,进而保持自己的生存空间。只有整体的繁荣,行业的春天才会如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