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调查显示,中国总量超过2亿的老年人口,2014的消费总量已经突破三万亿元,达到3.27万亿元的规模。
根据全国老龄办9日公布的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结果,2014年,中国老年人人均消费支出为14764元,消费结构已经出现从生存型向文化休闲型的初步转变。
根据调查,过去十年间,中国老年人口的收入增加明显。2014年,城镇老年人均收入为23930元,农村老年人年人均收入达到7621元,分别比2000年增加了16538元和5970元。
老龄办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王建军9日介绍称,在城乡老年人收入变化中,城镇老年人收入来源显现结构性变化,非保障性收入占比明显增加,达到20.6%。而农村老年人保障性收入比例明显提升,由2000年的8.3%提高到36%。
这组数据表明,对城镇老人来说,城市房价上涨等变化带来的财产性收入(如房租等)。对农村老年人来说,农村养老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使其收入有所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在城乡,老年人群体内部的贫富分化现象依然存在,老年贫困现象值得关注。王建军昨日也强调,老年人收入水平总体不高,贫困和低收入老年人口数量依然较多。
调查显示,城乡老年人消费结构从生存型到文化休闲型的转变已经初现端倪。2014年,城乡老年人人均消费支出为14764元。按照这一水平,全国22182万名老年人的消费规模已经突破三万亿元。
根据调查,老年人消费支出中,日常生活支出占56.5%,非经常性支出占17.3%,其次依次为医疗费支出、家庭转移支出和文化活动支出。
总量庞大并且还在持续增加的老年人群,持续升温的老龄产业市场,意味着在发展银色经济方面存在很多商机。根据老龄办的调查,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有照护服务需求,尤其在农村,自报需要照护服务的比例从2000年的6.2%上升到了2015年的16.5%。
从社区老龄服务需求看,近四成老年人需要上门看病服务,其次是上门做家务、康复护理、心理咨询或聊天解闷等服务。
调查显示,老年人对老龄专业用品的需求和应用都有明显提升。2015年,有65.6%的老年人使用过老龄特色用品,包括老花镜、假牙、血压计、拐杖、血糖仪、按摩器具、轮椅、助听器、成人纸尿裤或护理垫等。
王建军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未来老年人及其家庭对于老龄用品尤其是康复辅具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和细化,老龄用品业将引来空前的发展机遇。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曾表示,随着人口逐步老龄化,中国将进入基于人口老龄化的需求和约束条件,以信息经济和健康管理为主流的“银色经济”时代。
根据老龄办调查,目前中国的老龄服务业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供求矛盾非常严峻。如何在老龄化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充分满足老年人服务需求,让老年人安心养老,同时努力挖掘银色经济的商机,已成为一个急迫的社会问题。
本次项目补贴对象为经统一评估为中度、重度和完全失能等级的老年人,补贴项目包括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其中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主要包括助餐、助浴等“六助”服务,以及康复护理、日间托养等。
中国消费增长的潜在方向不仅来自边际消费倾向的提升空间,也来自服务消费扩容与下沉市场的结构性机遇。
第一财经也从相关人士处了解到,目前我国还缺乏整体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顶层设计,目前这一顶层设计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中。
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建议选择信誉良好、资质齐全的正规平台和商家进行消费,警惕通过拉群进私域直播间、临时链接等非正规渠道进行交易。
推进65岁及以上老年人认知功能初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