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开心麻花”的招牌,又有话剧原版在故事、台词上的打磨,《驴得水》是这个秋天值得关注的一部国产片
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中,《驴得水》的出现有点特别。这个充满了揶揄讽刺的故事,不仅在一个具体的历史时空对时代做出了批评,又用模糊、暧昧的话语互文,直接将故事的方向引导到了我们这个充满混乱和魔幻的当下,辛辣且犀利,是为不易。
如此说来,《驴得水》是这个秋天值得我们关注的一部国产影片。有“开心麻花”的招牌,又有话剧原版在故事、台词上打磨,还有远超出影片文本本身的指涉,无论在迎合大众口味幽默,还是面向精英阶层的深度上,《驴得水》都达到了一定水准。
《驴得水》将故事场景放在西北的原野上,以一头吃空饷的“驴”为故事的肇始,在就实就虚的空间中,展开了一场荒诞闹剧。承袭剧场的风格,《驴得水》中人物不多,无非就是学校的几位老师,教育部的官员,以及铜匠和他妻子这两个闯入者。得益于剧场中的历练,几个演员的表演的确相当扎实,虽然话剧腔略显浓重,但反倒赋予本就略带魔幻的影片一种超脱的风格。有问题的倒是本片视听语言上的稚嫩与陈旧,演员与摄影机的走位显得僵硬,置景与道具的形式与设置也欠缺了那么一些电影感。
但电影形式上的单薄,却激发出电影本身在内容上的质感。四个老师加一头驴的师资配置,在影片开场就在努力营造荒诞之感,用驴来套空饷,假期里学生缺席的设定,更是凸显出这帮教师在职业身份之外日常生活中的本真。所以,开场的一席会议,就是在一个内部空间中,对影片人物的一场简介,伴随着插科打诨、低俗笑话,观众既会心地笑了,又记住了有着大嘴巴和大长腿的张一曼,满肚子心眼的裴魁山,和看上去冲动勇敢的周铁男。
从喜乐到凄凉,人物性格的转变凸显现实困境
稳定的场景和人物关系,被逐渐进入的闯入者打破,铜匠和教育部特派员以及美国人的到来,每一次都给剧情本身注入了非常生动的活力,让这个改造而成的学校空间,变得异常热闹,也让故事得以不断深入和荒诞化。为了应付上级检查,铜匠摇身一变,成了戴着眼镜、梳着油头的英文教师。原本谎言一戳就破,滑稽的是特派员也是个裹着正经外皮的纸片人,所谓的留学经历却被铜匠唱的那首方言民歌揶揄。上级检查,下级应付,最终落得多方欢心,这场景,似曾相识。
当然,一个谎言总归需要更多的谎言来圆。于是,原本以“正当”名义而出的谎言,最终就在这些闯入者的参与之下成了闹剧。张一曼对铜匠的“睡服”,铜匠妻子的撒泼,铜匠最终的“葬礼”等,无一不在用一种极致的形式感,在银幕空间里塑造出夸张的氛围和变形的人格。而塑造这种人格的目的之一,便是创作者意图讽刺的群体之一,知识分子。看着荧幕上的一帮老师斯文扫地,在空旷的西部释放着内心最原始的欲望,却又在强权和枪杆子之下,彻底暴露了自己内心的脆弱和摇摆。然而,在对知识分子的讽喻之外,《驴得水》的矛头又不止于此,明明代表了权力和体制的教育部官员和佩枪的警察,才是闹剧的根源。于是,权力的滥用,官员的昏庸,普通人的悲情,跃然而出。
也正由此,剧情从前部分的喜乐,迅速转入到一个异常凄凉的情境中,原本单纯的铜匠成了小混蛋,周铁男一枪被吓成了怂包,裴魁山彻底暴露了自己的恶,张一曼被剪了头发成了“疯子”,而那头叫得水的驴,也被官员们杀了吃肉。在此,影片彻底塑造了一个困局,每个人都进入了人生的困境,希望破灭了,现实显得更加残酷。导演说他们原本要拍信仰,但这玩意太虚,最终还是没拍出来,也让影片最终还是差了那么一点提气的东西。
瑕疵不影响《驴得水》的观赏效果,从喜剧到悲剧的转向就超越了不少国产闹剧,而对现实的批判又增添了电影的厚度,使得《驴得水》不是浮于表面的夸张与嬉笑,而是深入到人性的思辨。而且,《驴得水》还塑造了张一曼这个忠实于自己身体与欲望的女性角色,她自我意识的崛起与对自己身体的掌握相当自觉。虽然未能最终摆脱男权社会的压制,但终归她能“睡服”男人,又拒绝感情,最终还终结了自己的生命。当她穿着开衩的旗袍,露着雪白的长腿和自信的笑容,唱着那首《我要你》时,一个浪荡天使的女性形象,就立在银幕之上了。
本土供应链凭借技术突破、快速响应和成本优势,正在重构全球汽车产业格局,未来,智能汽车产业的竞争将不仅是单点技术的比拼,更是生态协同能力和供应链整合效率的较量。
安波福支持全面芯片国产化
郑州市卫生健康委将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拟对郑飞医院作出撤销血液净化技术备案、相关责任人暂停执业活动的处理决定,相关处理决定正在按法定程序办理。
办案发现,一些不法分子以婚介之名实施诈骗,个别婚介机构违法从事涉外婚介业务,一些婚恋网站甚至成为犯罪引流媒介,亟待治理和规范。
我国大气环境质量在2022-2023年经济复苏期污染反弹后,2024年迎来转折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