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2015年癌症新发病例429.2万例,死亡病例281.4万例。过去40年来,癌症已经成为中国城乡居民死亡原因的首因。
翻阅臧远胜的个人资料,映入眼帘的是让无数人恐慌的“癌”字。读硕期间,导师将他的研究和临床方向定在肺癌领域,过去十几年来,他所接触的大部分病人都患有呼吸疾病,这当中肺癌患者又占据了很大的比例。
工作在一线的肿瘤领域医务人员,每天都需要与死神赛跑,与癌细胞搏杀。生死面前,臧远胜说了6个字:医务工作者要“不抛弃”,患者一定要做到“不放弃”。
2016年初,臧远胜所在的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接诊了一位患有恶性肿瘤的年轻病人,“是非常罕见的非典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臧远胜对2016第一财经菁英计划说道,“当时的情况已经没有办法开刀,而且没有什么可以借鉴的治疗方案,但我想这些不应该成为我们拒绝他的一个理由。”
臧远胜
臧远胜想要尝试寻找可能有效的方案,那怕只有一线希望。“我们尝试了‘篮子’理论(不论肿瘤原发于何处,只要能找到明确的治疗靶点,就可以选用相应的靶向药物),结果竟然起了效果,这个小伙子奇迹般的康复了,现在又回到学校去了。”说起半年多年的经历,臧医生的眼神里依然难掩欣喜,“我觉得,我们医生不抛弃你们患者,也请患者和家属不要放弃,这样才会更有希望和奇迹的存在。”
尽管肿瘤医学相较过去有了较大突破,但摆在肿瘤医生面前的仍是一条漫长且崎岖的道路,“你们这些年轻医生进入岗位以后,要记得转变自己的角色,你们不再是一个学生,你们需要成为一个社会人,去承担各种各样的责任。”读硕期间导师的一番话让臧远胜第一次意识到医生这份职业里“责任”二字的分量。
“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喜,更少的悲。”臧远胜说。
2009年,臧远胜曾为了救治一位重病患者,长达一个月的时间吃住都在医院,“他有肿瘤病史,爆发了呼吸道感染,我们给他上了呼吸机,按照纯医学的角度来讲,这个病人被救过来的概率是非常低的。”一个多月里,臧远胜每天去病房查看病人情况,微调各种治疗参数,家人只能用去食堂陪他吃饭的方式见他……
臧远胜的努力没有白费。一个多月后,病人康复出院,“真的有一种自豪感,我觉得这样的点点滴滴能汇成自己的人格,知道该怎样去面对病人,能够体验到被患者家属感谢的感觉,体会到这一份职业的自豪感,就够了。”
臧远胜现在的身份是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肿瘤科行政主任,影视剧中 “穿着白大褂,戴着听诊器,指挥一堆人”的角色就是主任医师的形象,但每一个成为主任医生的人都会一段漫长住院医生的经历,至今他都记得自己第一次被主任医生要求亲自问病人病史时“面红耳赤说不出话”的尴尬,“你不可能从一个住院医生一下子就跳成主任医生,一开始的时候更多的是紧张,但我相信大部分医生渐渐会变得从容,能够抽丝剥茧的帮助患者去解决困难或者痛苦。”臧远胜说。
普通人对癌症的恐惧和对相关医学知识了解的稀少,是臧远胜从医以来最大的感触之一,他冒出了写一本能够解答患者关于肺癌诸多疑问书籍的想法。
2009年,新婚不久的他从卧室用帘子隔出不到3平米的空间,放上一张书桌,做成了简易书房,“大概有半年的时间吧,每天晚上都是凌晨才睡,因为需要反复琢磨怎样才能把专业的医学知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没有医学基础的人也看得懂。”
尽管拿到了刊号,却没有出版社愿意为籍籍无名的臧远胜发行这本《肺癌100问》。臧远胜用铜版纸将书印刷好,因为“铜版纸能保存很久,方便患者使用”,然后自己买下1000多本搬到科室,“有患者来看病我就送他们一本,渐渐就在患者圈里传开了。”
漫画/老狼 创意/丽小娜
随着癌症患者的逐年增加,以及人们在生活中对于防癌、抗癌知识需求的增加,2013年,上海科技出版社找到臧远胜,策划出版了《家庭抗癌必修课(肺癌)》,一度成为该类目销量冠军。臧远胜随即召集全国各大主要医院癌症领域临床专家一起,共同出版了一系列准专业科普丛书,很快便用一年不到的时间,完成肺癌、肠癌、胃癌、乳腺癌4本抗癌必修课丛书,帮助读者更好的、健康的生活。
“很多时候大家都希望有人能给自己雪中送炭,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获得雪中送炭的机会。我们其实应该织好锦,让别人帮我们添花,大家一起来做锦上添花的事,这样才能合作共赢。”
尽管肿瘤医学相较过去有了较大突破,但摆在肿瘤医生面前的仍是一条漫长且崎岖的道路。1994年,中国开始在各大综合性医院设立肿瘤专科,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的肿瘤专科于同年设立。以臧远胜为代表的70后主任医生正成为医院的中坚力量,上有50后、60后的学界奠基人,下有80后、90后的学科新人,在他看来,传承医学人文和经验是每位医生责无旁贷的任务,困难和挑战无处不在,只有具备了磐石般的意志,才能做到“不抛弃,不放弃”,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医务工作者。
【点击了解更多 2016第一财经菁英计划】
阿斯利康宣布瑞利珠单抗注射液(ravulizumab)的上市申请已获得中国国家药监局(NMPA)批准。
该品种的上市为中重度血友病B成年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这也成为中国首个获批上市的基因疗法。
吉利德ADC药物新适应症在华获批,用于治疗转移性HR+/HER2-乳腺癌
多发性骨髓瘤目前仍不可治愈,患者面临复发的巨大难题。临床上患者复发的次数越多,治疗难度也随之增加,患者无进展生存和复发后的生存时间越短。
中国生物药企近年来已经成为这一全球最重要的医药投资会议的焦点。客观上,中国创新药经历了约20年的积淀,也到了足以能够吸引大药企关注的时间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