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股票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A股跳空上行涨势欲加速 短线谨防巨震

第一财经 2016-11-28 17:12:00

作者:张志斌    责编:陈楚翘

随着深港通开通时间的尘埃落定,A股市场本轮反弹也来到了一个关键时点。沪深两市股指周一尾盘冲高回落的走势,开始引起市场人士的高度关注,短期谨防大幅震荡成为不少专业人士的共识,而在震荡之后股指运行风格会如何演绎,或将成为下一阶段投资者盈利的关键。

随着深港通开通时间的尘埃落定,A股市场本轮反弹也来到了一个关键时点。沪深两市股指周一尾盘冲高回落的走势,开始引起市场人士的高度关注,短期谨防大幅震荡成为不少专业人士的共识,而在震荡之后股指运行风格会如何演绎,或将成为下一阶段投资者盈利的关键。

从市场全天的走势来看,受到深港通开通时间确定利好消息的刺激,沪深两市股指早盘在高开后震荡攀升,不过由于领涨的还是“一带一路”概念股,使得市场短线获利抛压开始有所增加。临近尾盘时万科A(000002.SZ)的突然跳水带动两市股指出现大幅回落,全天涨幅也就此收窄。上证指数最后报收3277.00点,上涨15.06点,涨幅0.46%,成交3005亿元;深成指报收11068.87点,上涨32.34点,涨幅0.29%,成交3416亿元;创业板指数报收2166.04点,下跌1.49点,跌幅0.07%,成交865亿元。两市全天合计成交6421亿元,较上一交易日小幅放量,但呈现沪市放量、深市缩量的状态。

对于这样的走势,市场人士认为,作为近来股指上升主力的沪市,周一带动股指上行的还是龙头中国建筑(601668.SH),但明显其涨停板已经开始封得不够坚决了,而尾盘时万科股价的大幅跳水更是使得市场短线获利盘开始松动。从技术上看,沪深两市股指周一都留下了一个跳空缺口,但上涨力度的不足注定这一缺口在周二就将被回补,股指有很大的概率会出现大幅震荡!再结合上证指数马上要冲关3300点,在这个位置出现回调,或许意味着3300点没有那么容易冲过去!

国都证券策略分析师肖世俊也认为,市场短期上行阻力加大,指数震荡将逐步加剧。9月底迄今大盘指数持续温和反弹近10%,周期领涨板块普遍累计反弹10%以上,且大盘指数已反弹至年初熔断期及前期成交密集区间,短期随着欧美政策政治风险事件临近,国内当前资金面紧平衡、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未减,短期指数上行阻力逐步加大,获利盘了结意愿上升,或需反复震荡消化。

光大证券策略分析师赵扬则认为,盈利是本轮反弹的核心驱动。 11月以来,随着上证综指突破3100点,市场情绪变得乐观,短期或中期看多已经基本成为一致预期。从逻辑上讲,险资举牌、深港通甚至美国大选都是短期因素或表象,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盈利的改善。企业盈利改善迹象明显,非金融石油石化A股净利润增速从2015年的-9%,到上半年的+7%,再到第三季度的+41%,这才是推动市场中枢上行的根源。

相对合理的估值水平,是盈利能够带动市场反弹的基础,也是今年3月以来市场没有再发生断崖式下跌的原因。目前市场估值虽称不上绝对便宜,但相对合理。三季度非金融A股业绩增速高达40%以上,周期性行业是主要驱动力,一方面源自价格回升,另一方面是受到去年同期低基数的影响。预计非金融A股今年四季度业绩增速有望进一步上升,明年随着基数效应的减弱和需求的下滑将逐步回落。

由于业绩回升的阶段性,2009年以来A股的两轮业绩驱动行情均呈现出明显的“一步到位”特征。就本轮反弹而言,自3月初至今,万得全A指数涨幅约25%左右,6月初至今亦有20%。在当前与年初相比无风险利率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假设风险偏好不变,市场涨幅已基本Price in今明两年业绩增长的预期。

光大证券认为,向后看,基于明年业绩增速8%的预期,不排除本轮反弹仍有10%左右空间的可能;时间上,由于今年四季度很有可能是业绩增速的高点,市场阶段性的高点可能会出现在今年年底至明年一季度。基于过往经验,市场阶段性见顶后,会呈现出鲜明的结构性行情。中期配置上,依然看好消费为代表的估值合理的稳健成长品种。

而肖世俊则表示,预计A股整体回调空间有限,可择机逢低介入。特朗普新政、中国经济L型底部企稳,中美G2经济前景与通胀预期改善,已推动风险资产持续温和反弹,市场人气整体有所回暖;加之年底卖方研究机构对明年股市展望普遍较为乐观,机构业绩排名大战升温,存量资金博弈意愿上升,板块轮动的结构性机会仍在,预计回调空间有限。同时,从中期判断来看,国内资产配置荒难以缓解、债市机会下降楼市调控从严,而经济企稳盈利回升、新的政治周期中深化改革稳步推进,使得当前估值与杠杆整体合理的A股,有望成为资金增加配置的主要领域,因此,未来两三周,若在以上风险事件冲击下,指数加剧震荡中存在显著调整,则可利用深港通开通、养老金入市、及12月上中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利好事件对冲机会,择机逢低介入。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相关股票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