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商业人文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20世纪的欧洲,混乱世界的缩影

第一财经APP 2016-12-16 10:28:00

作者:马维    责编:吴丹

20世纪的欧洲,在今天欧洲历史学家眼中,究竟是什么样的?马克·马佐尔在《黑暗大陆:20世纪的欧洲》中,颠覆了读者对20世纪欧洲史的通常认知。

《黑暗大陆:20世纪的欧洲》封面

1992年,有两位法国历史学家写道:“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欧洲发现尽管它的居民们在语言和习俗上存在着差异,但是他们共享这共同的文化……欧洲人开始意识到欧洲身份的存在。”就在学者们试图总结这种“共同体”的由来之时,“欧洲共同体”改名为“欧洲联盟”,一些中、东欧国家陆续加入欧盟,一个更紧密的“欧洲共和国”的雏形似乎开始显现,

到2000年欧元开始发行时,大多数欧洲联盟国的国民可能都认为,他们距离这个梦想是越来越近了。然而,仅仅过去十多年,欧洲作为一个整体的分崩离析就开始了:今年6月,英国通过公投退出欧盟,而如今,意大利恐怕也要步其后尘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对于欧洲作为一个共同体的“离弃”,并不令人惊讶:如果你了解20世纪欧洲历史大概模样就会知道,在这个可能是欧洲有史以来最为血腥暴力的一百年中,欧洲人之间曾经是怎样相处的。

国人对于20世纪欧洲史的了解,其实多半来源于教科书上支离破碎的阐释。而当我们试图对这段历史做出某种合乎情理的解释时,却常常发现尽管已经很努力,有时却仍摆脱不了意识形态的执念。而且,作为局外人,我们也许很难真切地把握这段既精彩纷呈,又万分惨痛的欧洲史带给今天欧洲人的那些遗产,不论是好的,还是坏的。

这时,我们也许忍不住好奇:20世纪的欧洲,在今天欧洲历史学家眼中,究竟是什么样的?如果说,19世纪后半叶,欧洲已经开启了一个社会层面大变局的时代,那么20世纪的欧洲,正如它当时身处的世界一样,面临的乃是更为纠结、动荡,甚至残暴的政治与社会转型。在加速走出传统社会的过程中,在这个世界文明的中心地带,曾经上演过一幕又一幕惊心动魄的历史,有时令人极度沮丧和绝望,有时却又多少能让人看到一丝希望的曙光。但如何将所有的这些纷乱和期待整合在一部书中,对于作者,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挑战。

如果按照传统的、以大事件为主线的方式来叙述,那么刚问世不久的《黑暗大陆:20世纪的欧洲》,恐怕依然要被写成我们熟悉的那种样子:一个故事,一段评述,循环往复,只见孤立的事件以及事件之间牵强的关联,却难见全局。

该书作者马克·马佐尔是一名出生于英国的历史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曾任教于伦敦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如今还是《金融时报》专栏作家,并且为FT中文网写作。学术界和媒体的两栖背景,让作者的写作结构清晰,叙事迷人,收放自如。

在作者看来,有三条主线支配着20世纪的欧洲历史:一边是接纳异族的多元思想,一边是种族歧视的残酷现实;一边是帝国扩张的野心,一边是民族自决的呼声;还有始于19世纪的左右两翼的纠葛、自由和奴役的缠斗。

对于结构的精妙处理并非这本书唯一值得阅读的原因。书里的很多论述,都颠覆了读者对20世纪欧洲史的通常认知。从作者的叙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20世纪前期,“种族主义”并非纳粹的专利。这时期的欧洲各国政府,或多或少都具有种族主义倾向,这或许是一种时代特征。尤其是那些“一战”结束之后,由于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土崩瓦解而诞生的民族国家,在每个国家疆域内,都分布着人口众多的少数民族。其中既包括犹太人、吉普赛人、乌克兰人和马其顿人这类传统上的“少数族裔”,也包括在帝国崩解之前曾经作为统治团体的德意志人、匈牙利人。

由于种族关系格外错综复杂,而且在一国之内,无论是少数民族还是主体民族,都不相信同化,“他们认为没有必要像自由主义者宣传的那样,融入新的国家文化中”,因此当时的欧洲,四处可见“排外和对立的标签”。所以,德意志第三帝国以“种族”立国,在一开始,也不过是迎合了当时德国国内以及整个欧洲浓重的种族主义氛围,只是后来走向了越来越极端的、万劫不复的境地。

就此而言,在20世纪欧洲史上,更令人难以理解的地方倒是在于,尽管发生过针对犹太人和其他“劣等民族”的种族灭绝,历史似乎不应该重演了,但欧洲人好像也就只在乎“针对犹太民族”的态度,对“种族灭绝”这桩事情本身,根本就没怎么重视——也许是出于一种“大家都干过,不足为奇”的心理——以至于到了20世纪末,在波黑这个身处“文明核心地带”的地方,居然还会发生灭族的惨剧。

欧洲的20世纪,是被一场“二战”截成两半的。如果说,在前半段主导欧洲的关键词是“混乱”,那么后半段最显著的特征,也许就是“意识形态的对立”。无论经济上各自取得了多大的发展,这种在今天看起来多少有些虚妄的“对立”,却无时无刻不在侵扰着整个欧洲的政治和社会生活。另一方面,随着福利资本主义的兴起,高就业率、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稳定的经济形势,在“二战”结束之后长达二三十年的时间里,成为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标签,西欧人不再像从前那样感敏于“对立”的话语。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在20世纪早期对欧洲政治和社会的观察,至今依然适用。其中的典型,莫过于罗莎·卢森堡在其1913年出版的《资本积累论》一书中所预见到的:随着“世界体系”(即今天人们所理解的“全球化”)的形成,资本积累在可以预见的年代里,将是一个无穷尽的过程,这一过程将会溢出国界,到达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席卷与之不同的经济形式和生活方式。而在这出尚未终结的历史剧中,欧洲将和美国一样,继续扮演它作为“世界中心”的角色吗?一切都还没有结论,历史仍在进行中。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