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民生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调好调优调顺”,农业新一轮改革深入调结构

第一财经 2016-12-21 23:25:00

作者:邵海鹏    责编:刘晓雷

政府过去长期追求粮食的高产量,这在粮食短缺时是正确的,但当下的“三高”现象表明,农业生产结构出了问题。

周二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下称“会议”)是2012年以来开得最早的一次。会议对于去年首次提出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又有了新要求:从“着力加强”转向了“深入推进”。

12月19日至20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杨晶主持第一次全体会议

究竟如何深入推进明年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一财经记者梳理今年相关政策及本次农村工作会议内容发现,未来农业领域将会更重视调好调顺调优农业结构,更重视农产品质量,更重视农业全产业链的收益,更重视规模化经营,更重视农产品价格市场机制的作用。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樊明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政府过去长期追求粮食的高产量,这在粮食短缺时是正确的,但当下出现的“三高”(高产量、高进口、高库存)现象,意味着农业生产结构出了问题,不需要的粮食过多,需要的却稀缺,这就需要调结构。

对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提出要优化三个方面的结构,其中之一便是优化产品结构和品质结构,推进质量兴农,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安全的农产品,满足多层次、高质量、个性化需求。

减玉米稳生猪兴奶业

会议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把农业结构调好调顺调优。这包含了产品结构、经营结构和区域结构三方面的调整优化。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1623.9万吨,比2015年减少520.1万吨,减少0.8%。中国粮食总产量止步十二连增。但这一产量仍是历史第二高位,属于丰收年。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元年为何会减产?官方解释主要是,播种面积减少和单产下降。其中,前者的影响因素为33.2%,后者为66.8%。

国家统计局农村司高级统计师黄秉信表示,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各地针对粮食品种的供需矛盾,主动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适当调减非优势区玉米种植面积,采取“玉米改大豆”、“粮改饲”和“粮改油”等措施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粮食单产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玉米等高产作物种植面积减少,二是2016年全国农业气象灾害较上年偏重,部分地区受灾较重。

今年以来,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已有良好开局。以玉米为重点的种植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镰刀弯”等非优势区玉米种植面积减少,粮豆轮作和粮改饲试点范围扩大,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布局得到优化。

尽管如此,专家们认为,这一年的调整离“调好调顺调优”还有很大差距,市场供需不匹配、农牧结合不紧、种养循环不畅、产业链条不长、区域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依然突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表示,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十二年增产,但同时大量谷物还要进口,暴露出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的有效供给不足,与实际需求不匹配,人们真正需求的生产不出来,在品质和质量安全上还不适应。

樊明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中国应从追求粮食产量过渡到追求粮农利润最大化。这就要求农民生产出的粮食有最佳的质和量的结合,更好地满足民众对粮食的需求。

对于明年的农业结构调整,韩长赋19日表示,要重点抓好5件事:

继续调减“镰刀弯”等非优势产区玉米1000万亩,累计调减总量争取达到4000万亩;

大力稳生猪、兴奶业,抓住中国奶业20强这个龙头,培育国产品牌,振兴民族奶业;

推进渔业减量增收和资源养护,坚决压减高投入高污染的水产养殖规模,率先在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实行全面禁捕;

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区域优势特色农产品,结合农业产业扶贫,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加快发展地方特色蔬菜瓜果、茶叶、花卉、食用菌、畜禽等产业;

加快推进农村创业创新,以扶持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士兵、农业科技人员等返乡下乡创业创新为重点,加强政策扶持,开展创业创新培训,支持乡村旅游和农业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让“双创”成为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以后不用再抢日本大米

会议提出,要适应市场需求,优化产品结构,把提高农产品质量放在更加突出位置。

樊明表示,在当下出现“三高”这一结构性问题时,就需要进行产业升级。即从追求粮食产量过渡到追求粮农利益最大化,这就要求农业生产出来的粮食有最佳的“质”和“量”的结合,从而更好地满足民众需求。

以主粮大米为例,业内认为,多年来由于中国水稻种植偏重产量而忽视品质,才出现近年来国人涌向日本高价购买大米、电饭煲的消费行为。其实这已经折射出消费群体正在觉醒。

大食品网创始人韦三水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随着国内中产阶层群体崛起,日益壮大的购买实力不容小觑,他们也愿意为真正的好产品埋单,这传递到农业的供给侧,就亟待改变当前低价竞争的模式,用“匠人精神”追求极致产品,进行全产业链的改革,从而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日本也曾因为粮食短缺而更注重“量”忽视“质”,直到上世纪70年代,进入稻米过剩时代后,才开始把品质作为最重要目标。

需求端的变化倒逼上游种植者改变生产方式,这将有助于今后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周五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要引导企业形成自己独有的比较优势,发扬“工匠精神”,加强品牌建设,培育更多“百年老店”,增强产品竞争力。

更加重视农业全产业链的收益也是此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点任务。会议提出,要着眼于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收益,努力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

业内称,提高农业从业者的收益不能仅仅盯着一产,还要重视二产、三产。三个产业的融合发展,才是今后的发展方向。此前,中央曾下发文件扶持返乡下乡群体创业创新,支持发展农产品储运加工营销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业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让“双创”成为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鼓励适度规模经营

值得关注的是,会议多次提到了适度规模经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也曾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要求,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梳理历来文件及政策可发现,中央将此视为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在“三权分置”解决了承包地流转的制度性障碍之后,推动土地流转集中,形成以家庭农场、合作社为代表的适度规模化经营,不仅是为了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更是为了实现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和质量安全监管,也有助于改善我国农业资源利用强度过高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不足并存的局面。

安信证券农林牧渔行业首席分析师吴立表示,这将是今后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实现农资社会化服务的基础,也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破局点。在整个农业供给侧改革中居于重要地位。

此次改革更重视农产品价格市场机制的作用,要求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由于政策性收储的存在,粮食最低收储价成为市场最高价。业内称,这种农产品定价机制的扭曲,使国内部分农产品出现了“高库存、高产量、高进口”的矛盾局面。这种过剩与短缺并存的结构性农产品供应格局,造成资源及资金的巨大浪费。

樊明表示,保护农民长远利益并不是要无条件按最低收购价收购粮食,否则会给农民错误的价格信号,导致进一步的过量生产,粮价终难维持,最终吃亏的还是农民。

在未来,产品结构、经营结构和区域结构的优化,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今年粮食的小幅减产,已经具有这样的信号。比如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官方解释为,各地针对粮食品种的供需矛盾,主动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适当调减非优势区玉米种植面积,采取“玉米改大豆”、“粮改饲”和“粮改油”等措施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韩长赋19日表示,当前,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已有良好开局,但离调优调高调到位还有很大差距,市场供需不匹配、农牧结合不紧、种养循环不畅、产业链条不长、区域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依然突出;农民存在“不愿调、不会调、不敢调”的问题。下一步,调结构关键是要顺应市场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确保产得出来、卖得出去,并争取卖个好价钱;发挥生产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农民愿意调、主动调。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