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山汉墓是徐州历年来发现的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丰实的陵墓 图片来自网络
金缕玉衣,西汉,徐州狮子山汉墓出土,上海博物馆供图,下同
享誉世界的狮子山汉墓是西汉楚国第三代楚王刘戊的陵墓。它位于江苏省徐州市东郊狮子山南麓,陵墓建造之时,工人凿石为室,穿山为藏,墓室嵌入山腹深达百余米,几乎把整座山体掏空。与这座宏伟墓室同样知名的,是其中出土的迄今保存最完整、玉片质地最好的金缕玉衣。1月23日,来自徐州博物馆的这具金缕玉衣首次来到上海,并在上海博物馆展出,与其他223件文物一起构成“鸿古余音:早期中国文明展”。
展柜中的金缕玉衣厚重、光洁、完整,玉片排布整齐,金丝光亮如新。然而,它刚出土时远远没有如此美观。1994年,考古学家着手发掘狮子山汉墓时,这件由3400枚玉片缀成的玉衣已经散落一地。盗墓者早已将其中的金丝抽去,墓主的骸骨也被破坏得四分五裂。“汉代人相信玉能够使人身心不朽,保存灵气,因而用玉片包裹尸体。金缕玉衣则是只有汉代诸侯王级别的贵族才能够享受的待遇。”上海博物馆青铜器部馆员葛亮这样向媒体介绍。据悉,金缕玉衣将仅在上海博物馆停留一个月,之后替代它的将是一件来自徐州博物馆的银缕玉衣。
“鸿古余音:早期中国文明展”的224件文物横跨史前经夏商周至秦汉,围绕文字、统治、生活、信仰、葬仪五个主题进行陈列。金缕玉衣是此次展览中用以体现中国古人葬仪的文物之一,其他如吹箫陶俑、动物陶俑、史前至汉代的葬玉都体现了古人“事死如事生”的观念。而作为冥器的陶制房屋、鸭栏、灶台也是古人生活场景的如实反映。
在“文字”版块,研究人员将史前刻符,商周甲骨、金文、战国竹简、玉版,直到秦汉篆隶文字一一呈现,讲述了完整的古汉字发展脉络。“统治”版块,从象牙权杖到青铜礼器,反映早期中国极具特色的统治手段——礼制与古器物的关系;在各类器物上,又可以找寻从尧舜禹到商汤、周武、秦始皇等上古帝王的遗迹。“生活”版块则从度量衡器到货币,从乐器到画像纹中的宴乐图等,多角度展示了古人丰富的生活形态和审美趣味。“信仰”版块,各种神人、神兽形象,是上古时代诸多信仰对象中罕有的遗存;卜筮遗存及《卜书》《周易》,则是古人对某种通晓一切的神秘力量的求索。展览分为30多个展柜,每一个展柜都陈述一个有关古人生活的故事。
展览中的大部分文物都是多年未曾展出,或是从未公开展出的,比如,甲骨。上海博物馆青铜器部副主任马今洪告诉第一财经:(上博)上一次展出甲骨还是1999年,它的展出对湿度要求极高,空气太干会龟裂,太湿又易发霉。
象牙权杖,良渚文化
青浦福泉山遗址权贵墓葬出土有玉琮、玉璧、玉钺、象牙权杖等象征身份的礼器。象牙权杖的具体用途虽难以复原,但其上密布的神人兽面纹,正是良渚文化中神权的体现。而由武器演化而来的玉钺,则代表了世俗的王权。当时,作为统治阶层控制社会的国家机器可能已经出现,因而,有学者将这段时期的上海称为“福泉山古国”。
“戈”鸮(xiāo)卣(yǒu),商代晚期
鸮,俗称猫头鹰。此卣(盛酒器)由两个相背而立的鸮形巧妙地结合而成。卣盖两端为两个鸟的头部,器身两端鼓起,各饰一对翅膀,犹如鸮腹。腹上部中间设有环耳,与绳索形提梁相套,下端饰兽面纹。四足粗壮,饰有卷龙纹。器内壁铸有铭文“戈”,是器主的氏族名称。
吹箫陶俑,东汉
汉代画像石、陶俑中多见乐师形象,组合形式多样,丝竹、钟鼓、管弦、金石,不一而足,且常与乐舞、百戏等配合。此俑着交领窄袖袍服,手执管乐,忘情吹奏,似沉醉于乐声之中。陶俑所吹之乐器,汉代称笛,后世称萧。
新莽诏版,其铭文婉转流畅又严谨规整,是秦汉篆书成熟阶段的典范之作
四灵温酒炉,西汉
整器由耳杯、炉体组成。炉体为长方形,上部有镂空透雕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炉的围栏上有支柱,以承耳杯,炉下有四个作背负状的人形足,一侧短边有曲折长柄。耳杯为饮酒之器,椭圆形,浅腹,口沿两侧各有一个可用于握持的半月形耳。
彩绘云鸟纹漆圆盘,西汉
木胎,盘呈圆形,平沿,弧壁,小平底。通体髹朱漆,盘心以黑漆勾勒,填绿漆绘出大团的云气纹,中间绘以三只红色小鸟,口沿单线绘云气纹。外壁髹黑漆,绘朱漆两道。此器造型规整,工艺精湛,特别是云气纹结构优雅、气势浩大、线条流畅,彰显了大汉生机勃勃的景象。
越王者旨於睗(shì)剑,战国早期
剑格铸铭八字“越王越王,者旨於睗”,者旨於睗为越王勾践之子。
(图片如无说明,均来自本次展览,由上海博物馆供图)
上海博物馆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即将于8月17日落下帷幕。
本次展览以故宫博物院藏的红山文化“C”型玉龙和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的红山文化玦形玉龙为引。
女性消费者占比65%,亲子消费占比61%。
2025年,上海博物馆在人民广场馆和东馆将举办12个新展。
第五届长三角文博会隆重开幕,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安徽博物院、孙宋管委会等文博文创企业带来各自精彩的沉浸式文化消费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