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商业人文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从这一百件展品,看千年古港兴衰

第一财经APP 2017-03-10 08:42:00

作者:孙行之    责编:吴丹

3月9日,来自隆平寺塔地宫的文物以及最近6年陆续出土自青龙镇的文物共计100余件集体亮相上海博物馆,构成《千年古港:上海青龙镇遗址考古展》。青龙镇遗址已被证明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新的重要发现。

生活在北宋天圣年间的三位上海青浦人恐怕不会想到,他们的名字会在1000年后出现在上海博物馆第三展厅的一个展柜中。展柜中并排陈列着两块砖,一块砖上阳刻着“陸仁安并妻孟十娘舍八万四千块”,另一块砖专上则印着斑驳浅淡的红字:“郁四娘舍一片永充塔下用”。相比于舍砖八万的陆氏夫妇,郁四娘似乎家底单薄。但也正是镇上百姓捐献的一砖一瓦,才使得这座七级八面的古塔得以耸峙于吴淞江畔。

基于长时间的勘探与规划,考古队员于去年9月打开了隆平寺塔地宫。1000年前掩藏于塔下的阿育王塔、舍利、释迦摩尼涅槃像、宝函等文物重现于世。在考古专家看来,隆平寺塔的发掘成果为青龙镇在宋代的繁盛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证。

3月9日,来自隆平寺塔地宫的文物,以及最近6年陆续出土自青龙镇的文物共计100余件集体亮相上海博物馆,构成《千年古港:上海青龙镇遗址考古展》。自2010青龙镇展开发掘以来,这是第一次成规模地向公众展示出土文物。“我们希望通过展览展现上海以港兴市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从青龙镇到上海镇,再到上海港构成一条清晰脉络。同时,青龙镇遗址现在已被证明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新的重要发现。”上海博物馆考古部主任陈杰说道。

展览开幕同一天,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初评结果揭晓, 25项考古成果将进入终评,青龙镇遗址考古位列其中。

铅贴金阿育王塔 北宋 2016年上海青浦区隆平寺塔出土

东南巨镇

“市廛杂夷夏之人,宝货当东南之物”、“海商辐辏之所”,这是史料文献对唐宋时期青龙镇繁华景象的描述。展厅中悬挂的《海纳百川图》复制品则以是当代人以图像还原文献记载中的青龙镇。处于中心地位的隆福大街沿一条河流铺排。街上人流如织,有翩翩文士,也有贩夫走卒,那些挺胸凸肚的商人中间还冒出几个外国人。

经过6年的勘探,考古学家已经明确青龙镇的整体市政布局:青龙镇镇治沿吴淞江支流老通波塘展开,呈狭长分布,南北长3公里,总面积2平方公里。更多的社会生活细节则需要通过文物一窥究竟。此次展览呈现的景德镇窑青白釉盏托、瓷碾轮、越窑青釉葵口盏、青釉渣斗都属茶具,体现了青龙镇人喝茶的风尚。出土于隆平寺塔地宫的铜镯与银镯刻工精细,则体现了当时妇女的审美。

青釉刻划莲瓣纹碗北宋 2012 年上海青浦区青龙镇遗址出土

展览中的文物都经过了文保专家的修复,其中又分为考古修复与艺术修复两种方式。所谓考古修复,就是保留其修复痕迹,让观众一眼能够辨认残破所在的位置。艺术修复则是更为耗时的工作,工作人员需要将文物修旧如旧,使得器物完整,尽量不留修复痕迹。“青龙镇出土的各个地方的瓷器品相良好,但因为破损,无法带给观众最好的观感。因而使用艺术修复的方式使得展示效果尽量完美。”陈杰说道。

整个展览中包括三件复制品。其一为隆平寺塔地宫,用以展示地宫的整体形貌。另两件则是地宫出土的木贴金棺椁以及释迦牟尼涅槃像。据陈杰介绍,要稳定这两件文物的状态需要相当长的周期,出于保护的考虑,暂时无法将这两件出土仅半年的文物展出。

唐代鹦鹉衔枝绶带纹铜镜 上海青浦区出土

海上丝路支点

作为江海要冲,唐宋时的青龙镇是上海最早的对外贸易港口。鼎盛时期,青龙镇的贸易辐射亚洲各国,尤以朝鲜半岛、日本以及越南地区的贸易尤为频密。南宋,朝廷在青龙镇专设市舶务,管理海外贸易。与贸易地位日渐重要的趋势相应的,是市镇规模的扩大。据文献记载,当时青龙镇已有“三亭、七塔、十三寺、二十二桥、三十六坊”。

南宋 义窑青釉荷叶纹碟 上海青浦区青龙镇出土

出土的大量瓷器是当时繁盛海上贸易的直接例证。展厅里,一件长沙窑青釉褐彩雄狮纹执壶器型优美,色彩典雅,带着浓厚的西域色彩。壶身上有椰枣纹和雄狮纹,构图严谨,颇富神韵。据专家分析,这件唐代长沙窑瓷器为来样定制,应为销往东南亚、阿拉伯及东非地区的商品。

青龙镇出土瓷器中,唐代以越窑、德清窑、长沙窑为主,至宋代则渐以福建、浙江、江西的瓷器产品为大宗。“随着经济重心由西往东,又北向东转移,贸易逐渐转变为沿海贸易。”上海博物馆考古部馆员王建文说道。展厅内陈列的大量来自南方龙泉窑、温州窑、景德镇窑及吉州窑瓷器多为宋代器物,与韩国马岛沉船、日本福冈博多遗址出土的瓷器组合颇为相似。

唐 长沙窑青釉褐彩执壶2012 年上海青浦区青龙镇遗址出土

作为上海最早成陆的区域,青浦地区6000年前便已有先民活动的遗迹。考古学家在青浦崧泽村第一次发现了崧泽文化遗迹,这一距今5800年至4900年的文化类型上承马家浜文化,下接良渚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过渡阶段。青龙镇的繁华正是基于这样深厚的历史文脉。北宋书画家米芾曾是青龙镇镇监,而王安石、范仲淹、司马光、陆游、苏辙也都驻足此地。元代画家、水利专家任仁发出生于此,其家族墓就位于距离青龙塔2公里处。

元代,随着吴淞江的逐渐淤浅,水道变迁,往来海船已不能驶入青龙镇港口。港口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恶化,致使这座贸易重镇从此一蹶不振。

此后,青龙镇的港口地位逐渐由上海港取代。历史学家周振鹤曾在《随无涯之旅》一书中提及贸易枢纽从青龙镇转移上海港的过程:“明代永乐年间,户部尚书夏原吉采取各方意见,放弃吴淞江淤塞的河段口,将原来吴淞江的支流大黄浦向北疏浚入海,这样一来,吴淞江水系转换成黄浦江水系。这一转换至关紧要,不但消除苏、松、嘉地区的水患,而且使黄浦江的黄金水道从此形成,上海港的贸易地位从此稳固。”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