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刚刚过去的上周末开始,上海、广州等地陆续进入幼儿园入学登记、民办小学入学面试。“托升幼”“幼升小”引发的各种疯狂、焦虑和吐槽,也在朋友圈频频刷屏。知名幼儿园、民办小学门前家长们的紧张和焦虑,俨然就像高考提前来临。不过,一年赛过一年的名校热背后,有多少家长思考过教育的本质,什么样的教育适合自己的孩子,而不是屈于盲从让孩子到处“赶考”?
以下这份书单,或许能让人在焦虑、迷茫中,有一点小小的清醒和收获。
《教养的迷思》
朱迪斯·哈里斯[美]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年9月
《教养的迷思》是美国知名的心理学家、作家朱迪斯•哈里斯的代表作,也是极富争议的十大心理学研究之一。
传统心理学观点认为父母在对孩子的塑造中扮演着影响深远的角色,但朱迪斯•哈里斯质疑这个传统观念。在《教养的迷思》中,她的核心观点是,那种认为父母对孩子的个性影响深远的传统观点是错误的。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影响力其实很小,而真正有影响力的,是儿童接触到的同辈群体以及他们家庭以外的经验影响。当然,遗传基因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不过,哈里斯同时强调,父母不是放任不管,而是拥有“选择孩子同辈的权利”,比如搬到一个不同的社区,或选择一所不同的学校,你就可以改变孩子的生活轨迹——看到这里,很多中国读者可能会哑然失笑,并想起熟悉的“孟母三迁”故事。但不管怎样,就像《时代周刊》的评论,在这个人们对父母教养产生高度焦虑的时代,《教养的迷思》中的一些研究信息,有助于缓解人们紧张的情绪。毕竟,当下中国父母普遍存在的教育问题不是放任不管,而是用力过猛。
《中国式在家上学:R学堂的教育人类学研究》
任杰慧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年4月
大概十年前开始,出于对应试教育的种种失望或不满,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有家长勇敢地选择让孩子从学校退学,在家自己教学。《中国式在家上学:R学堂的教育人类学研究》就是这样一本人类学田野调查研究。作者试图从R学堂中管窥中国式“在家上学”的原因,面临的困惑,以及个案出现,对当今中国教育体制的反思。
作者基于田野调查研究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适应工业时代的大规模、集中化、标准化的教育正逐渐被个性化、全面发展的教育所替代。这是世界的整体趋势,也是中国未来的教育趋势,中国式“在家上学”是对这种趋势和需求的反映之一。家长们在家教学、反抗分数至上的背后,是对人的价值的关注,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
《芬兰教育 全球第一的秘密》
陈之华 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3年2月
“芬兰教育一心想的,是不让一个孩子落后,尽力帮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最适当的位置。”这几天,上海民办初中的录取名单已经公布,相信那些孩子没有面试上好心仪学校的家长,看到《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中这句话,肯定会感慨万分。北欧小国芬兰教育为何世界知名?作者陈之华的两个女儿都在芬兰接受多年教育,她发现秘密在于一是平等,二是社会资源向弱势群体倾斜。比如城乡差距小、教育资源共享、各地校舍与建筑品质优良状况相同;学校与地方图书馆分布、藏书丰富情形相似;不论出身和家庭有何不同,绝对保障享有高水平基础教育等。
这些关于教育的道理非常普通,也可谓众人皆知,要实践起来肯定有难度。但如果真的实践了,相信中国的家长也不会像现在一样砸锅卖铁也要买学区房了。
《特权:圣保罗中学精英教育的幕后》
西莫斯·可汗[巴基斯坦]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1月
热门民办小学、初中每年学费动辄三四万,家长却趋之若鹜。背后是中国社会对“精英教育”的追捧。《特权:圣保罗中学精英教育的幕后》是一本对美国知名精英中学调查的书,观点相信会引起中国家长的共鸣。
作者西莫斯·可汗父母来自巴基斯坦,母亲则来自爱尔兰的偏远农村,虽然他们在美国通过个人奋斗成为了较为富裕的中产阶级,但20多年前,作者成为世界名校圣保罗中学的学生、接受美国最好的精英教育时,却因为少数族裔身份,面临过或明或暗的歧视。正是这种不平等,促使他时隔多年后再次回到这里,聚焦新式的“精英教育”和持续的“不平等现象”。
作者在书中通过考察圣保罗中学的日常,研究精英意识和行为是如何一步步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还谈到美国精英形成的历史,精英学校的身份转变,以及背后的深层原因:精英对于财富的来源变了。本书曾获美国社会学界最重要的奖项之一,赖特·米尔斯奖(C. Wright Mills Award)2011年度图书。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在去年11月的一场论坛上表示,理工时代的到来、财经红利的消退,使财经高校面临着全面转型的压力。
1985年,读高一的杨文斌成为王圣民第一届美育课的学生,多年后看了美国在1989年上映的电影《死亡诗社》后发现,“不就是当年的我们吗?”
海外备考和咨询业务增长放缓是受到宏观经济形势和国际关系变化的影响。
该剧揭开了一个聚焦于当下社会的广泛议题——在网络时代,极端的思想会怎样影响和塑造青少年的价值观?为什么父母自以为深爱着孩子,却与他们的心灵距离如此遥远?
AI工具的迭代速度将持续快速推动学习变革,而传统教育体系若不加速改革,可能被加速边缘化。学生和家长会越来越多地基于AI的建议,来选择最适合的学习资源和路径,学校将逐渐从知识的垄断者变为学习的支持者,主动权转移将推动教育更加以学生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