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月触及49个月新高之后,2017年6月“第一财经首席经济学家信心指数”回落至50.35,这意味着经济学家虽然预期未来一个月中国经济仍将扩展,但速度较前几个月会有所回落。
今年一季度经济数据表现良好,但这种趋势并没有持续到二季度,随着金融监管及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推出,经济增长势头趋缓。
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组合仍将持续。受金融监管趋严的影响,5月新增贷款、社会融资规模与M2同比增幅预计环比都将回落。另外,消费整体较为平稳,CPI同比增速将连续三个月回升,PPI同比增速则继续下降;固定资产投资稳中有降,贸易顺差继续扩大,进出口同比有所下降,但仍保持正值。
5月26日,外汇交易中心表示未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机制或将引入逆周期调节因子,此举显示了央行稳定汇率的决心。经济学家们预计6月底人民币对美元将轻微贬至6.8684(5月31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为6.8633),经济学家们还上调了对年底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的预期,由上月底的7.04上调至6.99。
19位经济学家中的18位认为美联储今年6月将会加息。
对于今年3月以来的监管行动,19位回答的经济学家中只有4位认为有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而有7位认为不能达到该目的。
信心指数:较上月回落
2017年6月“第一财经首席经济学家信心指数”为50.35,在上月触及49个月新高之后,本月有所回落。虽然本月参与该项指标预测的经济学家大部分都给出了高于或处于50线的预测值,但较上月均有所下调,这意味着经济学家虽然预期未来一个月中国经济仍将扩展,但速度较前几个月会有所回落。其中,海通证券姜超、华融证券伍戈、德商银行周浩、中国银行陈卫东、中泰证券李迅雷、招商银行丁安华和瑞穗证券沈建光给出了最乐观的预估值51,民生证券邱晓华给出本次信心指数预测值的最低值48。
中泰证券李迅雷认为,根据4月份PPI、工业增加值、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和外贸等数据的走势,可以看到一些经济向下的确定性趋势。未来在金融去杠杆背景下,政府或通过专项建设债券等方式提高融资能力,推动基建投资,以抵消制造业投资和房地产投资下滑的负面影响,缓解经济下行压力。
物价:CPI增速连续三个月回升,PPI增速继续下降
调研结果显示,经济学家们对5月CPI同比增速的预测均值为1.5%,高于统计局公布的4月值(1.2%)。参与调研的25位经济学家中,野村证券赵扬给出了最大预测值,为1.8%,而最小值0.7%来自朝阳财富刘海影。
经济学家们预计5月PPI同比增速将延续下降趋势,将下降至5.69%。其中预测最高值6.2%来自刘海影,而最低值5.3%则来自渣打银行丁爽。
丁爽表示,5月CPI通胀同比涨幅或已由4月的1.2%升至1.6%,PPI通胀同比涨幅或由4月的6.4%降至5.3%。已公布数据显示5月食品价格月环比下降,但非食品价格可能上涨,且基数效应或推高整体通胀。
4月最佳预测经济学家5月预测(CPI):
李迅雷:1.6%
邱晓华:1.4%
周浩:1.5%
4月最佳预测经济学家5月预测(PPI):
丁爽:5.3%
郭丰:5.7%
李慧勇:5.8%
连平:5.4%
伍戈:5.8%
周浩:5.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月消费稳中有降
调研结果显示,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预测均值为10.53%,较4月(10.7%)有所下降。其中,10.8%的最大值来自交通银行连平、瑞穗证券沈建光和摩根大通朱海斌,兴业证券王涵和国家信息中心祝宝良给出了最小值10.3%。
兴业银行鲁政委认为,高频数据显示,2017年5月汽车类零售额增速大幅走低,继续拖累消费品零售总额走弱。然而今年的端午节长假在5月,而去年在6月,这可能为5月消费下滑提供一定的缓冲。
4月最佳预测经济学家5月预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赵扬:10.5%
工业增加值:连续两月下降
调研结果显示,5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预测均值为6.34%,继统计局公布的4月值(6.5%)较3月(7.6%)下降0.9个百分点后,5月再次下降0.16个百分点。其中,丁爽给出了最小值6.1%,银河证券潘向东和民生证券邱晓华给出了最大值6.6%。
海通证券姜超表示,5月下旬发电耗煤同比增速回落,环比处同期新低,而5月全月发电耗煤增速从4月14%回落至11%,指向工业生产继续降温,因此预测5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将至6.4%。
4月最佳预测经济学家5月预测(工业增加值):
李迅雷:6.3%
祝宝良:6.4%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下降
经济学家们预计,5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值为8.71%,较统计局公布的4月值(8.9%)有所下降。其中,姜超和瑞银证券汪涛给出了最高值9.1%,刘海影给出了最低值7.8%。
李慧勇预计5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长9%。他表示,去年5月的投资增速尤其是民间投资增速曾遭遇断崖式下滑。受低基数影响,5月的投资增速预计将有小幅回升。从三大类投资来看,制造业投资预计在基数效应下有所改善,基建投资仍将保持强劲,地产投资受到前期新开工和土地购置带动,仍将保持高位。
4月最佳预测经济学家5月预测(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
李慧勇:9%
李迅雷:8.6%
连平:8.7%
王涵:8.5%
徐洪才:8.7%
许思涛:8.4%
周浩:8.8%
房地产开发投资:有所下降
调研结果显示,5月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增速的预测均值为9.14%,较统计局公布的4月值(9.3%)下降0.16个百分点。参与调研的经济学家中,姜超给出了最高值10.4%,徐洪才给出了最低值8.2%。
连平认为,由于资金来源负增长,投资增长的后劲不足,下半年可能出现压力。特别是房地产市场政策调整之后,房地产企业融资持续低迷,5月前三周融资额度同比为-73.3%,并且资金成本上涨。房企融资与开发投资有3~9个月的滞后期,未来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可能会明显下跌。
徐洪才表示,受到前期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近期房地产市场已经掉头向下,下半年房地产投资和销售都会出现收缩。
4月最佳预测经济学家5月预测(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增速):
陈卫东:9.5%
黄剑辉:9.2%
外贸:贸易顺差较上月增加
本次调研中,经济学们预期本周将公布的5月贸易顺差将维持上月的增加趋势,将增加至449.9亿美元。经济学家们预计5月进出口同比都将较上月有所下降,但均维持正值,其中,出口同比预计将由4月公布值(8%)降至6.94%,进口同比预计将由4月公布值(11.9%)降至8.75%。
祝宝良表示,世界经济包括日本、欧洲的经济复苏动能有所增强,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他预计,5月进口和出口相对1~4月增速会减缓。
4月最佳预测经济学家5月预测(贸易顺差):
赵扬:461亿美元
新增贷款:有所下降
经济学家们预计,5月新增贷款与社会融资总量都将较上月出现下降,其中,5月新增贷款将从4月数据(官方数据为10800亿元)下降至9441.25亿元。
李慧勇表示,监管加强仍将导致表外社会融资向表内信贷转移,但地方债置换规模提升会对信贷造成扰动,他预计5月新增信贷1万亿元。
4月最佳预测经济学家5月预测(新增贷款):
朱海斌:10400亿元
社会融资总量:较4月下降
调研结果显示,5月社会融资总量预测均值为1.19万亿元,较央行公布的4月数据(1.39万亿元)有所下降。其中,招商银行丁安华给出了最大值1.5万亿元,兴业银行鲁政委给出了最小值0.75万亿元。
王涵表示,金融监管将化解前期积累的金融风险、有利于长期金融稳定,但短期内造成企业融资成本上升、融资变难,企业发债、表外融资等受到明显影响,从而导致贷款在社会融资中的重要性明显上升,社会融资将更加依赖贷款。
4月最佳预测经济学家5月预测(社会融资总量):
温彬:1.4万亿元
M2:较上月有所下降
经济学家们预计,5月M2同比增速为10.31%,与此前央行公布的4月水平(10.5%)相比有所下降。其中,汪涛给出了最大值11%,工银国际程实给出了最小值9.5%。
丁爽表示,在金融环境趋紧背景下,5月实体经济或已小幅疲软。由于缴税继续抽走市场流动性,M2增长或进一步下滑。5月单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和社会融资总量较4月或小幅下降。
钟正生认为,5月金融监管高压持续,资金面“短松长紧”,预计非银存款仍对货币创造拖累较大;且信贷、社会融资下滑同样不利于M2的派生。但去年同期基数明显降低,对5月M2同比仍有一定支撑作用。他预计M2同比增速继续下降至10.4%。
4月最佳预测经济学家5月预测(M2):
郭丰:10.2%
连平:10%
徐洪才:10.2%
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利率与存准水平调整可能性极小
给出存贷款基准利率预测的21位首席经济学家们均认为到2017年6月末,存贷款基准利率不会发生变化。存款准备金率方面,有20位经济学家给出预测,他们均认为今年5月期间这一数字将不会有变化。
祝宝良表示,为巩固经济企稳态势,要坚守稳健货币政策,防止货币政策过紧和金融监管政策共振带来的流动性风险。为对冲短期内流动性紧张,可适度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以降低中小金融机构的融资成本。
汇率:6月人民币汇率波动不大,年内贬值幅度较此前预期缩小
5月26日,外汇交易中心表示未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机制或将引入逆周期调节因子,此举显示了央行稳定汇率的决心。经济学家们认为,6月中旬美联储议息会议前后,人民币可能会面临阶段性压力,但整体来看,月内波动不大,预计6月底人民币对美元将轻微贬至6.8684(5月31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为6.8633)。同时,经济学家们还上调了对年底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的预期,由上月底的7.04上调至6.99。
连平认为,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回落,工业增速、制造业投资增速大幅回落。美国、欧洲、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经济景气度提升。美国一季度GDP大幅上修至1.2%,美联储公布的会议纪要显示可能很快再次加息,并将开始缩表。国内外短期经济数据分化,中国股、债下跌叠加美联储加息预期升温,人民币汇率可能面临阶段性贬值压力。但受特朗普政治风波影响,美元指数可能难以明显上涨。央行将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中加入逆周期调节因子,有助于合理引导市场预期,减轻市场波动对中间价的影响。总体来看,6月人民币汇率可能出现小幅震荡。
官方外汇储备:有所上升
经济学们预计5月官方外汇储备为30395.5亿美元,较4月公布值(30295.3亿美元)有所上升。其中,民生证券邱晓华给出了最小值30000亿美元,王涵给出了最大值31000亿美元。
丁爽认为,由于存在有利的估值效应(欧元对美元走强),5月外汇储备或增加约120亿美元。
政策: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防控金融风险
沈建光认为,一季度明显向好的经济数据为去杠杆以及紧缩货币政策提供了条件,决策层将政策重心由保增长转为防风险,开启了升息与加强监管去杠杆的货币紧缩通道。预计二季度经济虽温和放缓但依旧坚挺,会使得货币政策保持收紧态势。进入下半年,紧缩的货币政策和去杠杆措施才可能有所缓和。值得注意的是,“一行三会”相继加强金融监管,财政政策难免会受到制约。这体现在经济下滑或降低财政收支,债券利率上行拖累地方债发行,房地产政策从严或降低下半年土地收入等。在此背景下,做好政策协调,防止货币财政双向收紧导致的无序去杠杆十分必要。财政政策需要做出必要安排,使得积极财政落到实处,降低金融去杠杆对实体经济的冲击。
黄剑辉表示,4月份我国经济有所回落,是在前期经济短周期超预期回升下,主动加强经济结构调整,政策面主导去杠杆、防风险的背景下产生的。这体现了政策层当前并不追求“加杠杆、吹泡沫”式的经济增长,而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振兴实体经济,从而实现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下一阶段,预计政策着力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着力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尤其是政府管理、国有企业和投融资体制改革;二是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我国经济增长增添新活力;三是财税改革措施加快落地,持续推动实体经济降成本增后劲;四是货币政策保持中性而非偏紧,把握好去杠杆和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的平衡。
宏观经济热点问题预测与判断
本次调研中,19位经济学家中的18位认为对美联储今年6月将会加息(一位经济学家预计维持利率水平不变),看起来近期的干扰因素并不足以影响美联储本月的决定。
对此,郭丰表示,美国一季度实际GDP年化季率修正值为上升1.2%,高于预期值,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市场对经济放缓的担忧。美联储5月份会议纪要也显示官员们并没有担心经济的放缓,并预计,随着未来几个月就业增长、家庭收入和财富上升以及消费者信心走强,支出将有所加大。全球经济复苏和美国劳动力市场强劲,市场预期6月美国加息概率已涨至90%。
钟正生认为,6月美联储加息信号已很明确,市场预期也很充分,如果最终不加反而会对市场有冲击。
对于今年3月以来的监管行动,19位回答的经济学家中只有4位经济学家认为有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而有7位认为不能达到该目的。另外8位认为不确定两者之间的关系或是根本没关系。
邱晓华表示,金融监管的目的是为了引导资金脱虚向实,短期可能造成市场流动性紧张,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但长期看有利于资金流向实体,因此他认为有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祝宝良认为,监管会导致短期流动性紧张,企业融资成本上升。如果监管有成效,刚性兑付打破,杠杆率下降后,企业融资成本才会下降,这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政治局会议强调了当前国际经贸形势的严峻性,提出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策略,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同发力,以内需为经济增长核心驱动力,聚焦稳就业与稳企业,稳定市场预期,并加速实施扩内需政策以应对外部风险。
如果外部压力和外部政策明朗化,或许可立刻触发国内政策出台,无需等待外部变动影响到国内的经济数据的时点。
伍超明认为,5%的GDP增速和2%的CPI目标是兼顾实现长期规划和经济转型的需要,宏观政策将更加积极有为,财政政策为主导,货币政策适度宽松,重点工作包括提振消费、强化创新、深化改革、稳定楼市和惠及民生。
国务院总理李强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设定了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强调政策部署的灵活性和目标引领,同时关注扩内需、民营经济和居民资产负债表问题。
《政府工作报告》通过宏观数据分析,揭示了经济增长与就业、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紧密联系,强调了5%的GDP增长目标是必要且可实现的,并指出今年的财政政策将通过增加政府债务规模和专项债券发行来支持经济增长,进而影响资本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