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汽车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合资车企前三甲销售量齐下跌

第一财经APP 2017-06-19 20:28:00

作者:李溯婉    责编:彭海斌

如今拖住车市“后腿”的主力军,并非自主车企,而是原来的“优等生”,合资车企正遭遇不进则退的窘境。

“大潮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股神巴菲特的这句名言,用在2017年的中国车市上,显得有些别扭。与前几年的情况迥然不同,如今拖住车市“后腿”的主力军,并非自主车企,而是原来的“优等生”,合资车企正遭遇不进则退的窘境,常胜将军的神话不复存在。

今年以来,整体车市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而合资阵营整体出现负增长,预示着车市形势比较严峻,竞争骤然加剧,两极分化也日益明显。

东风日产市场销售总部总部长刘宗信16日接受第一财经等媒体记者采访时谈到,今年中国汽车市场的情况并不乐观,1~5月,合资品牌的销量下滑3.6%,虽然东风日产逆市增长6%突破39万辆,但整体车市的容量还是比预期小,市场竞争激烈导致价格下探,利润空间也受到挤压,整体市场面临挑战。

在合资车企中,今年日系阵营增长势头最好。然而,作为日系阵营在华的销量冠军,东风日产在制定今年销量目标时却较为谨慎,计划为108万辆。去年,东风日产的NISSAN、启辰双品牌全年累计销量突破113万辆(含进口车),同比增长10.9%。今年以来,虽然启辰品牌从东风日产独立出去,对总销量而言会构成一定影响,但是,扣除掉启辰去年11.7万辆的销量,东风日产今年所制定不足9%的增速依然低于去年。

由于国内车市大环境比预期严峻,东风日产今年前5个月的完成率不足40%,欲完成任务压力并不小。按东风日产方面对市场的预判,今年第二季是车市最困难的时期,第三季度将略有好转,等到第四季度才会真正好转。

谁在下滑

目前,国内乘用车市场难言乐观。乘联会的统计显示,今年5月,狭义乘用车终端销量达174.1万辆,同比增长2.1%,环比增长4.8%,1~5月累计销量达883.4万辆,同比微降0.2%;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显示,今年5月,国内乘用车共销售175.1万辆,环比增长1.7%,同比下降2.6%,1~5月,乘用车共销售942.1万辆,同比增长1.5%。统计口径不同,数据有所差异,但不可回避的事实是,整体车市正处于低迷中,众多车企的销量承压。

据乘联会的数据,厂商销量前十五名中,合资车企占十个席位,自主车企占到五个席位,其中一半合资车企销量出现下滑,包括多年稳坐销量前三名的上汽大众、一汽大众和上汽通用,上述三家车企今年前5月跌幅分别是5.3%、2.0%和6.6%。北京现代和长安福特的跌幅则更大,分别下降26.6%和21.2%,排名分别下滑至第九和第十,而曾挤入前十的东风悦达起亚和神龙汽车,已跌至十五名之外。自主车企除了长安汽车销量下滑7.1%之外,其他四家皆呈不同程度上涨,其中上汽乘用车、吉利汽车以及广汽乘用车皆大幅增长,增速分别为118.8%、97.1%和50.9%,而长城汽车则微增长0.7%。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分析指出:合资企业销量下滑,主要有三大原因:首先,整体车市低迷;其次,合资竞争力提升慢于自主;第三,韩系受阻。

乘联会与威尔森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5月季节性下滑较大,给轿车市场造成9.8%的减量;库存压力、萨德入韩事件导致韩系销量受阻分别造成11.2%与5.1%的减量,导致轿车市场5月在基础销量上有22.8%的减量。

从今年前5月销售情况来看,日系乘用车的销量增速明显,德系和美系略增,韩系和法系的市场份额皆下滑。

现代集团官方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现代集团旗下的现代和起亚两个品牌在华销量为5.2万辆,同比骤减65.1%。其中,现代销量为3.5万辆,同比下跌65%,起亚销量为1.7万辆,同比下降65.3%。今年1~5月,现代和起亚在华总销量同比下降43%,为37.7万辆。

法系则与韩系沦为“难兄难弟”。神龙汽车在今年1~5月销量为12.7万辆,去年同期为24.5万辆,同比下滑48.2%。神龙汽车旗下的东风雪铁龙与东风标致两大品牌销量皆出现下滑。第一财经记者从东风雪铁龙经销商处了解到,2017年东风雪铁龙商务大会曾对于销量下滑进行过反思,东风雪铁龙产品主要集中在当前车市萎缩最为严重的细分市场,低端车型销售占比过高,10万元以下车型的销售占比一半。东风雪铁龙产品布局不完善,出现短板,仅靠一款SUV独撑局面。

当前,无论是东风雪铁龙还是东风标致,皆在加快推出SUV车型的步伐。此外,鉴于业绩压力等原因,神龙汽车频频进行高层大换防,最近一次人事变动是,数月前刚从一汽调任东风汽车公司副总经理的安铁成,将接替刘卫东出任神龙汽车董事长一职。与神龙汽车一样命途多舛的法系车企还有长安标致雪铁龙,这家合资企业高层最近几年也频频变动。今年1~5月,长安标致雪铁龙销量仅有2630辆,同比下滑65.8%。

文凤汽车创始人张志勇近日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分析指出,法系在华市场份额较小,对市场影响相对有限。目前,国内车市不景气,韩系是导致销量下滑的主力军,既有政治因素,也有产品力的原因,与此前遭遇日本大地震等天灾人祸而陷入低谷的日系车企的情况还不太一样,未来要集体逆袭难度不小。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2016年的5月,中国品牌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39.98%,德系、日系、美系、韩系和法系的占比分别为19.58%、17.65%、11.24%、8.39%和2.80%。一年之后的2017年5月,中国品牌占比达到41.67%,德系、日系、美系、韩系和法系的占比分别为20.98%、19.09%、12.64%、3%和1.74%,韩系车在华地盘缩水尤为明显。

派系之争

韩系销量下滑,被业内认为是自主车企以及日系车企分流走其部分客户。刘宗信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谈道:“我们对韩系下滑也进行很多分析,很难看到我们直接从他们的销量里面取得我们的销量。我们的销量增长,主要是来自于对消费者、销售渠道、产品以及品牌等方面发力。韩系车受冲击可能不是我们预期的,也不是我们乐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怎么走好自己的步伐。”

刘宗信并没有承认韩系车下滑与日系车快速上升有直接的联系。然而,事实上,日系车在最近几年通过加快导入新技术以及小型车和SUV等新车型而迅猛扩张,与自主车企成为最近两三年增速最快的两大阵营。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东风日产从2011年到2015年累计投放了17款全新车型,其中包括新奇骏等12款日产品牌的车型。本田从2013年至2015年也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投放了12款新车型,至今依然在不断导入新车型。而丰田在最近几年也陆续在华投入新卡罗拉、雷凌以及多款混动版新车型。借助SUV热潮以及小型车购置税优惠政策,日系阵营越来越顺风顺水。今年1~5月,东风日产、一汽丰田、广汽本田、东风本田、广汽丰田等日系阵营的合资企业皆出现增长,其中东风日产在5月销量力压吉利汽车,在全国所有汽车厂商的销量排名中升至第五位。东风日产继新楼兰、新奇骏以及全新逍客组成的SUV阵营之后,近日又以全新劲客进攻小型SUV市场。东风日产总经理埃尔顿·谷硕谈到,该企业未来五年目标是挑战合资品牌前三的市场地位,为实现此目标,计划未来5年导入10款以上新产品,其中包括纯电动车。此外,加快渠道布局和下沉,计划到2022年网点可实现全国城市覆盖率达到100%。

作为当前日系阵营中增速最快的东风本田, 其SUV销量主力军CR-V的全新一代车型也即将上市,与XR-V以及UR-V一起发起新一轮进攻。此外,广汽本田、广汽丰田以及一汽丰田等合资车企也皆陆续推出新车抢占各细分市场。

不仅是日系,其他合资车企也纷纷推出SUV等新车型。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吉利、广汽传祺以及上汽乘用车分别得益于博越、传祺GS8以及互联网车荣威RX5的增量,取得较为突出的增长率,但也有部分自主车企情况不容乐观,这包括自主车企销量冠军长安汽车以及此前在SUV市场所向披靡的长城汽车。今年5月,拥有多款SUV的长安汽车销量下滑26.7%,当月销量已被吉利汽车超越,被迫于5月底启动今年第一轮官方降价。与此同时,长城汽车的哈弗H6在5月虽然稳守SUV冠军宝座,但销量持续下跌,几乎清一色SUV车型的长城汽车5月总销量为56850辆,同比下滑9.3%。

今年1~5月,国内SUV虽然实现17.1%的增长,但与之前动辄40%~50%的增长相比,增速也明显放缓。此前,自主品牌凭着对消费者的洞察而对SUV产品发力,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才终于扭转节节败退的困局而成功逆袭,不过,自主车企所倚重的SUV这剂“灵丹妙药” 正逐渐失效,对市场反应慢一步的合资品牌正在SUV市场里奋起直追。

虽然当前合资阵营整体陷入低迷,但这并不意味着自主阵营在技术、质量等方面已赶超合资阵营。即使上汽大众、一汽大众和上汽通用这三大车企销量有所回落,目前还是没有一家自主车企能够逼近这几家合资车企的销量,而且上汽大众、一汽大众通过多方面调整,市场形势已有所好转,5月销量分别增长1.4%和3%。

张志勇谈到,在9月汽车销售旺季到来之前,车市低迷还将维持几个月,市场相对饱和的情况下各大派系厮杀加剧。未来,车市将会两极分化日益明显,主流车企实力会越来越强,而非主流车企将逐渐被边缘化。无论是合资阵营还是自主阵营都面临挑战与机遇,一些车企稍不留神就会被市场甩在后面甚至出局。

张志勇分析指出,今年小型车购置税优惠政策没有取消,只是从5%调整为7.5%。明年,这一优惠政策将可能寿终正寝而恢复至10%。因此,预计今年年底前还将会出现一波抢闸这一政策而引发销量上涨的行情。

刘宗信则预判,今年情况还相对好些,最难的可能是明年,一旦小型车购置税优惠政策完全取消,这将对市场产生新影响。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