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A股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港交所筹设创新板 打响创新企业“争夺战”

第一财经APP 2017-06-19 21:11:00

作者:杜卿卿 ▪ 尹靖霏    责编:陈楚翘

过去十年,符合创新板目标公司、但未能在香港上市的公司,IPO募资规模总计高达490亿美元。港交所亦在感慨“这对于香港是一个巨大的机会”。对于内地市场的觊觎,港交所亦不避讳。在《咨询文件》中,港交所就明确提出,要争夺内地大型新经济企业到香港上市。
港交所计划推出“创新板”吸引新经济企业

2014年秋天阿里巴巴赴美上市,上海、深圳、香港都因规则限制而错失,三大交易所管理层无一不感慨叹息。也正是在此背景下,上海提出建立战略新兴产业板,深圳提出在创业板建立特殊层次,香港金融局也开始倡议在交易所内部分层。

时隔三年,最先迈出第一步的,却是当时尚未有明确方案的港交所。6月16日,香港交易所(00388.HK,下称“港交所”)宣布将改革主板和创业板,并设立一个新的板块——创新板,吸引财务指标没有达到主板或创业板标准的初创企业、或财务达标但公司治理架构不符合香港上市条件的公司,也能够到香港上市,同时接受已上市的公司到香港“第二上市”。

错失阿里巴巴或许是一个刺激,但港交所更深的危机感来自于巨量的资源流失。过去十年,符合创新板目标公司、但未能在香港上市的公司,IPO募资规模总计高达490亿美元,占港交所IPO募资规模的17%。港交所亦在咨询文件中感慨:“可见,这对于香港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港交所现在做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内地交易所一直要做但没有做成的事情。具有发展潜力但是业绩亏损的企业能否上市,内地市场目前还依然停留在纸面上,短期很难变成现实,”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交易所之间是既竞争又互补的关系,面对经济环境的变化,各大交易所都在居安思危,而香港市场率先改革,预计会倒逼A股市场的改革加快。

“危机感”重重

港交所16日发布《有关建议设立创新板的框架谘询文件》(下称《咨询文件》)以及《有关检讨创业板及修订〈创业板规则〉及〈主板规则〉的咨询文件》,其中最受关注的是设立一个新板块的计划。文件征询意见截止日为8月18日,推进节奏大大超出市场预期。

第一财经记者发现,港交所之所以如此快速的推出改革方案,其深深的“危机感”就隐藏在一组数字背后。在美国IPO上市的公司中,“尚未盈利”企业占比从1980年的24%攀升至2016年的68%。

而且,过去十年,内地有超过6000家公司因未能通过香港主板盈利测试或创业板现金流量测试而转到新三板、纽交所或纳斯达克上市,其中市值至少达2亿港元(香港主板的最低要求)的公司有1502家,其中42家在纽交所或纳斯达克上市,其余1460家均在新三板挂牌,涉及募集资金规模分别为72亿美元、78亿美元,金额总计相当于港交所IPO募资规模的5%。按照板块划分,其中新经济公司募资占到55%。

统计来看,过去十年符合创新板目标公司、但未能在香港上市的公司,总计IPO募资规模约490亿美元,占港交所IPO募资规模的17%。这也正是为何港交所会在咨询文件中疾呼,“这对于香港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近数十年来,科技创新及全球一体化彻底改变了许多行业的整体面貌,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创新行业的管理层更看重市场占有率,利润反在其次,股票市场的投资者也明显支持这一趋势。”港交所在对现行架构进行检讨后发现,目前的上市机制与新经济公司的需求,存在差距。这些差距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当前的上市机制不接纳尚未盈利的公司,二是不接纳非传统治理架构的公司,三是不接纳拟在香港作为第二上市的中国内地公司。

在市场人士看来,通过设立新板块,提升市场真实活跃度,也是港交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流动性指标对交易所而言至关重要,这直接影响上市公司股票的交易量。香港市场需要新的板块,来争夺一些热门的上市公司,比如阿里巴巴、百度等,通过引入这样的股票把市场重新带活跃起来。”协纵策略管理集团联合创始人黄立冲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内地市场有着庞大的投资者基数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港交所要增强吸引力必须做出改变。

“快马加鞭” 抢占内地市场

对于内地市场的觊觎,港交所亦不避讳。在《咨询文件》中,港交所就明确提出,要争夺内地大型新经济企业到香港上市。

在港交所看来,内地市场已经完成和正在推进的多项改革措施,都对香港市场形成了强有力的竞争。首先是迅速扩容的新三板市场,截至6月19日,新三板挂牌企业总数已经达到11306家。其次是中国证监会和沪深交易所正在推进的一系列市场改革措施,包括新三板转板机制、注册制改革计划、上市流程改进等等。

近几年来,内地大力大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从交易所市场、新三板、区域股权市场、私募市场、债券市场等多个层次,来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更多的服务和支持。

根据证监会主席助理宣昌能17日披露,2016年至今年5月底,沪深证券交易所新增上市公司436家,IPO融资2578亿元。沪市新上市公司中近八成为高新技术企业;深市创业板新上市高新技术企业142家,占板块新上市公司的96%。同时新股发行常态化,也大大提高了对创新创业企业的吸引力。

在港交所看来,内地市场这些向潜在发行人扩大服务、精简上市流程的措施,正在对香港市场带来日益严峻的竞争压力,尤其考虑到内地市场估值比香港市场更高。除了内地上市渠道的竞争压力不断上升外,香港在争取内地一些炙手可热的资讯科技公司上市时,还要面对来自美国的激烈竞争。

董登新对记者表示,香港创业板市场从创立至今,多数创业板股票沦为“垃圾股”,港交所对此应该也是一直在反思的。但是香港市场海外拓展的空间也比较有限,最大的资源还是在中国内地。

黄立冲认为,部分海外上市的优秀中概股公司和新三板挂牌企业,将会是港交所争夺的重点目标。“预计新三板将会被港交所的创新初板抢去不少生意,毕竟创新初板也是交易所市场,而新三板是OTC市场,比较优势明显,”他分析,因为初板计划设置2亿市值的门槛,意味着香港对高估值的公司会更加感兴趣。

而创新主板则会瞄准美国等海外市场的优秀中概股公司。“我认为创新主板就是针对美国市场,吸引中概股公司来香港第二上市,所以港交所特别提出了可以豁免美国市场对投资者的保护要求,”黄立冲表示,第二上市一般程序会比较简化,这显然是为了与纳斯达克和纽交所进行竞争。

率先起步 争夺“亏损企业”

对交易所而言,创新企业不仅是服务对象,更是可以持续开发的企业资源。特别是近几年,吸引优秀的创新企业、互联网企业上市,是境内外各家证券交易所共同的目标。

在港交所公布改革方案第二天,深圳证券交易所也对支持创新创业企业做出了表态。深交所总经理王建军6月17日在第十九届“中国风险投资论坛”上表示,将深化创业板改革,提高服务创新创业的能力。

“我们将主动适应创新创业发展的新趋势,主动适应产业调整升级的新需求,不断提升创业板包容性,提高对早期高新企业的支持能力,把创业板的服务对象向高新产业前端推进,向创新企业最需要资本市场支持的阶段推进,充分发挥创业板对创新创业支持和引领作用。”王建军表示,还将努力畅通风险投资与多层次资本市场之间的衔接,引导风险投资更多投向科技型、创新型企业。

可以看到,中国证监会及沪深交易所在构建多层次市场、提高对科技创新企业支持力度方面,已经做出了大量工作。但是,让“亏损企业”上市,依然停留在纸面上。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香港市场对于划分板块、细分层次的想法早在2014年就有所探讨。比如香港金融局在2014年6月发布的《定位香港为国际首选的首次公开招股中心》文件中,就曾倡议香港应通过划分板块的方法,来更好地满足不同类别发行人的需要,让“无法满足一般上市要求”的小市值公司拥有更多的机会,从而让更多企业选择在香港上市。

内地市场对降低上市门槛、设立更多元的上市标准的尝试,也曾经在2014年达到一个高峰。

阿里巴巴2013年下半年启动上市、2014年9月登陆纽交所,这让上海、深圳、香港三大交易所的管理层都受到极大震撼。

2014年初,上证所提出建立战略新兴产业板。时任理事长桂敏杰曾在全国两会上回应第一财经记者称,希望在上海证券市场内部进一步分层,主要服务规模适度、已跨越创业阶段的新兴创新企业,让“尚未盈利”的企业也可以上市。

与此同时,深交所时任总经理宋丽萍也表示,创业板启动后,像当当网、阿里巴巴这些企业依然选择到境外去上市,这个问题值得反思。深交所计划在创业板研究设立一个单独的层次,专门服务于尚未盈利的互联网和科技企业。

三年过去,基于错综复杂的因素影响,战略新兴板、创业板特殊层次都处于搁置状态,沪深交易所在创新企业上市门槛方面并没有太大实质突破,而香港则率先迈出一步。

“港交所创新板的设计,正是针对内地市场包容性不足的特点,未来初创期企业可以上市,亏损企业也可以上市。在战略新兴板搁置之后,深交所还在讨论未来亏损企业上市的可能性,但目前来看难度依然很大,香港市场此时走在了内地的前面。”董登新分析,一旦香港市场改革落地,可能会倒逼A股不得不也加快改革,提高包容性,提升吸引力。

如果不改变现有的IPO标准,那么内地很多优秀的互联网公司、高成长的新业态公司,都可能到香港上市,A股将失去更多的优质资源。因为上市只是开始,后续的并购重组、一二级市场投资、私募定增等等,一系列链条会被激活。

“从沪港通到深港通,内地与香港的相互理解逐步加深,相互都在学习和借鉴。”董登新说,沪深港已经形成了一体化联动的三地市场。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