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阅读周刊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尤瓦尔·赫拉利:民主和人权等概念将在生命科学的洪水中坍塌?

第一财经APP 2017-07-05 12:16:00

作者:尤瓦尔·赫拉利    责编:李刚

“自我”也像国家、神祗和金钱一样,只是虚构想象的故事,生命科学认为,所谓的“自由个人”只是生化算法的组合。我们即将拥有各种极实用的设备、工具和制度,但它们并不允许个人自由意志的存在

科学技术的发展将颠覆我们很多当下认为无需佐证的“常识”,比如人文主义所推崇的自由意志将面临严峻挑战,机器将会代替人类做出更明智的选择。更重要的,当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发展的日益成熟,人类将面临着从进化到智人以来最大的一次改变,绝大部分人将沦为“无价值的群体”,只有少部分人能进化成特质发生改变的 “神人”。

未来,人类将面临着三大问题:生物本身就是算法,生命是不断处理数据的过程;意识与智能的分离;拥有大数据积累的外部环境将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如何看待这三大问题,以及如何采取应对措施,将直接影响着人类未来的发展。

新锐历史学家、《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的这部《未来简史》,正是解读这一进程的既震撼人心又趣味盎然的作品。第一财经阅读周刊节选书中部分内容,与读者分享。

 

《未来简史》

【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 著 林俊宏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17年1月

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的故事〈一个问题〉(A Problem)正是以叙事自我做为重点。故事的主人翁是唐吉诃德(Don Quixote),与塞万提斯(Miguel Cervantes)著名小说的主角同名。唐吉诃德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想象世界,自己是里面的传奇骑士,四处对抗巨人,拯救托波索的杜尔西内亚(Dulcinea del Toboso)女士。而实际上,唐吉诃德本名叫做阿隆索.吉哈诺(Alonso Quijano),是乡下一位上了年纪的没落贵族;那位高贵的杜尔西内亚女士,是附近村子里一个养猪的村姑;至于巨人,则是一些风车。波赫士就在想,如果唐吉诃德因为相信这些幻想,攻击、杀死了一个真正的人,后续会如何?波赫士提出了关于人类的一个根本问题:如果叙事自我讲出的那套故事,对我们自己或周围的人造成严重伤害,之后会怎样?波赫士认为,主要有三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没什么影响。虽然唐吉诃德杀了一个真正的人,却毫无悔意。因为这些妄想已经太过鲜明,他一心认为自己在对抗风车巨人,根本无法意识到实际杀了人。第二种可能:在夺走他人生命那一刻,会让唐吉诃德大受惊骇,打破他的妄想。这种情况类似于初上战场的新兵,原本深信为国捐躯是件好事,最后却被战场现实狠狠打醒。

另外还有更为复杂和深远的第三种可能:原本与想象的巨人战斗时,唐吉诃德只是在演戏。但等到真的杀了人,他就会开始坚持他的妄想,因为只有这样,他不幸犯下的错误才会有意义。荒谬的是,我们对一个想象故事做出的牺牲愈多,就可能愈是坚持,只为了让我们的一切牺牲和痛苦有意义。

在政治里,这称为“我们的孩子不能白白牺牲”(Our Boys Didn’t Die in Vain)症候群。1915年,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参战。意大利宣告的目标是要“解放”由奥匈帝国“不当”占有的特伦托(Trento)和提里雅斯特(Trieste)这两处“意大利领土”。意大利政客在国会里发表义愤填膺的演说,誓言要补正历史的错误、恢复古罗马的光荣。数十万意大利士兵开往前线,高喊“为了特伦托和提里雅斯特!”以为这两地唾手可得。

情况大出意料。奥匈帝国的军队在伊索佐河(Isonzo River)沿岸组织了强大的防线。意大利总共发动了十一次血淋淋的战役,最多只攻下几公里,从未有真正突破。第一场战役,他们失去了15000人。第二场战役,他们失去了4万人。第三场战役,他们失去了6万人。就这样持续了腥风血雨的两年,直到第十一场战役。但接着,奥地利人终于反击了,这第十二场战役一般称为卡波雷托战役(Battle of Caporetto),德奥大败意大利,一路杀到威尼斯门口。光荣出征成了一片血海的溃败。等到战争结束,意大利士兵死亡人数达70万,伤兵人数超过百万。

几位在伊索佐战役的受害者。他们是白白牺牲吗?

输掉第一场伊索佐河战役后,意大利政客有两种选择。他们本来大可承认自己犯了错,要求签署和平条约。奥匈帝国根本和意大利无怨无仇,又正在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和更强大的俄罗斯打个焦头烂额,必然乐意讲和。然而,这些政客怎么能面对这15000位意大利士兵的父母、妻子和孩子,告诉他们:“对不起,出了一点错,你家的乔望尼白死了,还有你家的马克也是,希望你们别太难过。”另一种选择,这些政客可以说:“乔望尼和马克是英雄!他们的死,是为了让提里雅斯特回归意大利,他们的血不能白流!我们会继续战斗,直到胜利为止!”毫不意外,政客挑了第二个选项。因此他们打了第二场战役,又失去了4万人。政客再次决定,最好继续战斗,因为“我们的孩子不能白白牺牲”。

但我们也不能只怪政客,就连群众对战争也是一路支持。就算到了战后,意大利未能得到自己要求的所有领土,意大利人民透过民主,选出的就是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和他的法西斯伙伴们,这些人的选举要求正是要为所有意大利人的牺牲取得适当的赔偿。讲到要承认一切是白白牺牲,政客要对这些人的父母开口已经够难,但父母要对自己承认还要更为困难,而在其中受害的人更是不在话下。失去双腿的残废士兵,会宁愿告诉自己“我的牺牲,都是为了能让意大利民族永存的荣光”,而不是“我之所以没了腿,是因为蠢到相信自私的政客”。活在幻想里是一个远远较为轻松的选项,唯有这样,才能让一切痛苦有了意义。

早在几千年前,神职人员就已经发现了这种原则,许多宗教仪式和诫命都以此为基础。如果想让人相信某些假想实体,像是神、或是国家,就要让他们牺牲一些有价值的东西。牺牲叫人愈痛苦,他们就愈会相信牺牲奉献的对象确实存在。如果有个贫穷的农民,把自己一头珍贵的牛都献给了宙斯,就会开始对宙斯的存在深信不疑,否则要怎么解释自己竟然蠢成这样?这个农民还会再献出一头、一头、再一头,才不用承认以前所有的牛都是白白牺牲……

经济上也会看到同样的逻辑。1999年,苏格兰决定盖一座新的国会大厦。原本预计施工时间两年,预算四千万英镑。但到头来,施工时间长达五年,成本高达4亿英镑。每当承包商遇到未预期的困难和费用,就会找上苏格兰政府,要求工期展延、增加预算。而每次发生这种情况,政府就会对自己说:“我们已经投入几千万英镑,如果现在停手,只能拿到一个盖到一半的骨架,在人民心中会彻底信用扫地。还是再拨个四千万英镑吧。”再过几个月,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但这时候,建物无法完工的压力也更大了。再过几个月,故事继续重复,就这样下去,直到实际成本足足是原来估计的十倍。

苏格兰国会大厦。我们的英镑不能白白牺牲

不是只有政府会陷入这个陷阱。企业集团也常常把几百万美金丢进失败的子企业,至于个人,也常常依恋着不开心的婚姻、没前途的工作。我们的叙事自我宁可在未来继续痛苦,也不想承认过去的痛苦完全没有意义。最后,如果我们想把过去的错误一笔勾销,叙事自我就一定得在情节中安排某个转折,为错误注入意义。例如,一个和平主义的退伍军人可能告诉自己:“确实,我犯了个错,才没了双腿。但因为这个错,我才看清战争是个地狱;从现在开始,我要奉献我的生命、为和平而战。因此,我受到的伤还是有些正面意义:让我学会重视和平。”

于是我们知道,“自我”也像国家、神祗和金钱一样,都只是个虚构想象的故事。每个人都有一个复杂的系统,会丢下我们大部分的经验,只精挑细选留下几样,再与我们看过的电影、读过的小说、听过的演讲、做过的白日梦全部混和在一起,编织出一个看似一致连贯的故事,告诉我们自己是谁、来自哪里、又要去哪里。正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自己该爱谁、讨厌谁、该怎么对待自己。而如果情节需要,这个故事甚至也可能让我们牺牲自己的生命。每个人的故事都各有文类。有些人活在悲剧之中,有些人上演着永止境的宗教戏剧,有些人的日子过得像是部动作片,也有不少人过着喜剧人生。但到头来,一切就是故事罢了。

这样说的话,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自由主义认为,我们不应期待外界为我们提供现成的意义。每位个别选民、顾客和观者,都应该用自己的自由意志来创造意义,而且不只是自己生命的意义、更是整个宇宙的意义。

但生命科学却戳破了自由主义的想法,认为所谓的“自由个人”也是个虚构故事,人只是生化算法的组合。每时每刻,大脑的生化机制都会创造经验,但一闪即逝,接着就是更多经验闪现、消失、闪现、消失,彼此快速相连。这些瞬间的经验并不会累积构成什么永续的本质。而在这一片混乱中,叙事自我试着找出秩序,于是编织出一则永无止境的故事,让每项经验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也就多少有些长久的意义。只不过,虽然这让一切合理且诱人,却仍然只是虚构故事。中世纪的十字军相信是上帝和天堂让他们的生命有意义;现代自由主义者则认为是个人自由选择让生活有意义。但不论如何,都一样是妄想。

当然,早已有人质疑自由意志和个人的概念。早在两千多年前,印度、中国和希腊的思想家就已经认为个人概念是一种虚妄。然而,除非真正能影响经济、政治和日常生活,否则光是怀疑,并不足以改变历史。人类很能应付认知上的矛盾,能允许自己在实验室里信一套,到了法庭或国会又信完全不同的一套。就像是基督教并未在达尔文发表《物种原始》的那天消失,自由主义也不会因为科学家结论认为并没有自由个人便就此灭亡。

事实上,就连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史迪芬.平克(Steven Pinker)和其他新科学世界观拥护者,也并未放弃自由主义。就算他们已经用丰富的学理、数百页的篇幅解构了所谓自我及自由意志的概念,却接着像是做了一个智识上的完美后空翻,奇迹似地一跃回到十八世纪,好像演化生物学和大脑科学所有惊人的发现完全不会影响洛克、鲁索和杰佛逊所提出的伦理及政治观念。

然而,等到这些异端科学见解逐渐成为每天使用的科技、日常活动和经济结构,也就不可能再这样两面讨好,我们(或后代)很有可能会需要一套全新的宗教信仰和政治制度。在这第三个千禧年的初端,自由主义受到的威胁不再是来自“没有自由个人”这种哲学问题,而是来自扎扎实实的科技挑战。我们即将拥有各种极实用的设备、工具和制度,但这些设备、工具和制度并不允许个人自由意志的存在。民主、利伯维尔场和人权这些概念,是否真能在这场洪水中存活下来?

尤瓦尔·赫拉利:新锐历史学家,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国际畅销书《人类简史》   摄影/王晓东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