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人工智能引领的科研范式变革将如何影响生命科学研究?
在8日举行的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活动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在圆桌对话环节谈到AI的运用时说,只要人类还在发展,打好基本功肯定可以更好地用AI。
他说,如今AI发展特别快,不仅深入到课堂,也深入到研究一线,“我现在也是天天用”。但不管AI有多大的进步,能帮多大的“忙”,对学生而言,“还是要打好基础,有好的基础研究的训练,有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最终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谈到AI在生命科学领域的运用,施一公认为,AlphaFold对蛋白结构预测的突破,改变了整个生物学的研究范式,研究人员可以从生物物理出发,倒推生物学功能,发现新的细胞生物学现象、新的疾病发生机理、新的遗传学规律。“这在以前是不可思议的,颠覆了从粗到细、从远到近的研究方式,把人类的想象延展了几个数量级”。
他建议,科研人员要加强自下而上的合作。“导师之间、学生之间、不同学科之间,多一些交流与合作,打开思路,再借助AI的力量,也许我们可以走得更远一点。”
促进医学创新研究与生物医药产业有机融合。
AI是宇宙演化的必然下一步,人类应以勇气、自豪和冒险精神来迎接它。
在上海发起创设、全球奖金最高的科学奖项之一
到2030年,人工智能将为全球经济贡献超百万亿元,有望成为最重要的增长点之一。
越来越多中国的药物研究及开发企业开始转向采购本土公司生产的试剂。但跨国企业发展历史更长,在高端产品的技术方面具有很深的“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