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人工智能引领的科研范式变革将如何影响生命科学研究?
在8日举行的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活动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在圆桌对话环节谈到AI的运用时说,只要人类还在发展,打好基本功肯定可以更好地用AI。
他说,如今AI确实发展特别快,不仅深入到课堂,也深入到研究一线。“我现在也是天天用,小的方面先用豆包、DeepSeek,大的方面用AI去选择课题更好地做研究。”他叮嘱在座的学生,不管AI也好还是其他领域有多大的进步,最终要有自己批判性的思维,有好的基础研究的训练,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作为一个本科生、博士生还是要打好基础,要学会最基本的科学逻辑批判性思维。”
谈到AI在生命科学领域的运用,施一公说,既然有AlphaFold,地球上所有可以编码蛋白质的基因,都是可以被比较精准地预测的,这个时候大家能做什么呢?
“在座的每一个学生,不管你做什么博士课题,一定或多或少会和一个蛋白相连,你把这个蛋白的同源结构做一个预测,或者蛋白本身做一个结构预测,你会发现有几万个甚至几十万个同源结构。用同源结构预测出来以后,把它基因序列和蛋白序列相对最差的那些蛋白和基因拿过来做一个比较,你会脑洞大开。”施一公说。
他认为,AlphaFold蛋白结构预测的突破,使得研究人员可以把整个生物学的研究,从以往的遗传学到细胞生物学到生物化学到生物的顺序打乱,从生物物理出发倒推生物学功能,发现新的细胞生物学现象、新的疾病发生机理、新的遗传学规律。“这在以前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因为AI的出现可以完全这样做,这确实颠覆了以前从粗到细、从远到近的研究方式,你可以从近辐射到远方,看得非常远,把人类的想象延展了几个数量级”。
他还建议,科研人员要加强自下而上的合作。“如果我们的学生彼此之间多合作一下,PI、博士生导师之间多合作一下,跨学科多交流一下,打开思维,让AI在这个过程中辅助我们一下。我们可以用AI走得更远一点。”
联合基金的设立标志着民营企业将正式以“出题人”身份参与国家基础研究。
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表示,当前人工智能发展已经进入下半场,智能体成为主角。智能体技术正推动人工智能从“会说话”向“能干活”跨越。
“我们希望通过本次研究成果,让全球领导者能够清晰了解哪些技术即将投入应用,这些技术将如何解决世界范围内的紧迫问题。”
AI技术不仅能替代低技能岗位,也会对高技能岗位形成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