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贵州蝶变

第一财经 2017-07-06 00:16:00

作者:张国良 ▪ 冯芸清 ▪ 安卓 ▪ 陈淑贞    责编:刘晓雷

贵州已然成为中国经济和改革版图上的焦点,成为各种重大利好政策集中的开放高地。

没有哪个省份,像贵州这样,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收获如此多的垂青。

2016年2月底,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中央网信办批复同意贵州省建设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

5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了在贵阳举行的中国大数据产业峰会暨中国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峰会开幕式并讲话;

8月1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同意设立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批复;

8月底,贵州省和福建省、江西省一道首批入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9月11日,长江经济带规划纲要正式发布,再次成为贵州发展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期,再次增添强劲动力和打开更为广阔的空间;

12月,由华为、阿里、甲骨文、浪潮、中兴、信通院、华三、曙光、东软、长城网际、神州数码等40余家业界知名企业共同发起成立贵州电信大数据产业联盟。

贵州,这个偏居西南的省份,在中国历史上,数千年间,曾经一直给外界经济落后、交通闭塞、贫困无出路的印象;而成语“夜郎自大”更让贵州这块土地带上了一丝对外封闭、守旧自大的色彩。

而今,贵州已然成为中国经济和改革版图上的焦点,成为各种重大利好政策集中的开放高地:大数据、大金融、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内陆开放型试验区、弯道取直、创新发展。贵州连续数年经济增长名列全国前列:GDP年均增长超过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3%,民营经济年均增长23.7%,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31.3%,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49.3%。

贵州抢先布局大数据战略,赢得建设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的独特优势

贵州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努力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2015年6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视察调研,给这个西部省份提出了“运用辩证思维谋划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考题”。

一批关系全局、影响长远的重大基础设施在“十二五”期间取得突破性进展。贵州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进入高铁时代。大铁路里程达到3037公里,其中高速铁路701公里;公路里程达到18.4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128公里,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至此,贵州西南陆路交通枢纽的地位基本形成。

贵州以“引金入黔”快速发展“大金融”、“新金融”;银行、保险、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大数据金融、绿色金融等创新业务亮点纷呈;截至2016年10月末,贵州全省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3582.1亿元,同比增长27%,增速连续13个月位列全国第一;三季度末贵州全省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达3292亿元,在西部十二省份中居第2位,仅次于四川省。

抢先布局大数据战略,赢得建设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的独特优势;2012年到2015年,贵州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从450.9亿元扩大到2011.5亿元,年均增长64.6%。

2014年以来,通过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贵州走出了一条经济和生态“双赢”的路子。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优势产业集聚的同时,贵州的生态优势也进一步得到加强。2016年,贵州9个市州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平均比例为97.1%。

作为贵州的省会城市,在过去的5年,贵阳在地区生产总值、外商直接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就业收入增长等方面表现十分抢眼。2015年,贵阳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891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5.6和1.8个百分点。在全国34个省会城市里,增速居于首位。“十二五”时期更是年均增长15.1%。继被《经济学人》智库评为2015年中国新兴城市第一名之后,贵阳再次获评美国知名独立经济智库米尔肯研究所“2016年中国最佳表现城市”。

城市的力量积蓄多年,量变即将跃升为质变。过去几年一直平稳发展的贵阳楼市,已经成为全国各大城市房价大幅上涨之后难得的一块价值洼地。在贵州省发展大数据、大旅游、大健康、金融产业的契机和政策红利的支撑下,获得后发优势,迎来突破期。

而在贵阳市的观山湖区,一座可以媲美上海陆家嘴的西南地区最大规模的世界级金融枢纽——贵州金融城拔地而起:总占地200公顷,总建筑面积780万平方米,拥有40余栋超高层5A甲级写字楼,已有150余家银行、金融机构及相关服务性企业入驻。特别是全国首个大数据交易所、互联网金融特区、众筹金融交易所落户贵州金融城,吸引了100余家P2P业务、众筹金融、大数据征信、移动支付等创新金融企业入驻,一条完整的金融产业链已基本成型。

一座可以媲美上海陆家嘴的西南地区最大规模的世界级金融枢纽——贵州金融城拔地而起

贵州就像一只即将破茧而出,扇动翅膀、艳惊中国的美丽蝴蝶。

刚刚获批的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各种重大政策和体制机制优势纷至沓来,贵州已经成为新一轮中西部地区创新发展和开发开放的最亮点。

贵州把“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作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总纲,紧紧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与时俱进实施“大扶贫”、“大数据”两大战略行动,后发赶超、弯道取直。

贵州的发展迎来重大历史机遇,未来数年将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最有潜力省份。

第一财经近日派出多名记者赴贵州实地采访,我们采访到参与贵州变革谋篇布局的经济部门的官员、智囊;投资贵州的企业家、金融机构和地产企业的高管;研究和观察贵州经济的专家、学者;分析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禀赋和综合要素。

我们希望通过这一专题探索和讲述贵州蝶变的“经验”:贵州是如何提前进行战略规划、谋篇布局的;“现状”:贵州正处在蝶变即将扇动翅膀飞舞的前夜;“前瞻”:贵州集政策“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发展前景。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西南一隅的贵州,大数据、大金融产业如何异军突起,成为贵州经济的强劲新引擎;贵阳为何能连续获得国际上专业机构评价为“2016年中国最佳表现城市”;贵州金融城如何凭借实力崛起,问鼎中国西南地区的“陆家嘴”;内陆开放型试验区和生态文明试验区又将怎样助力贵州的进一步发展。

 

内外兼修,贵州探路内陆开放发展

GDP年均增长超过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3%,民营经济年均增长23.7%,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31.3%,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49.3%……过去几年间,贵州正在用惊人的速度实践后发赶超。

“贵州之所以能取得这么显著的成绩,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扩大开放。”贵州省商务厅副厅长马雷说。

发展要素突破瓶颈

2016年8月,贵州获批“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成为继宁夏之后我国第二个获批的西部省份, 这也是继2012年初国务院针对贵州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国发2号文”)后的又一重大支持性政策。

在贵州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陈朝伦看来,这对贵州来说 “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作为首个从国家层面全面系统支持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国发2号文中对贵州发展开放型经济指出了许多路径,其中,明确提出建成西南陆路枢纽。

贵州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进入高铁时代。大铁路里程达到3037公里,其中高速铁路701公里;公路里程达到18.4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128公里,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

通航机场实现市州全覆盖,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1563万人次。高等级航道达到690公里,乌江基本实现通航。开工建设夹岩等一批大中型水利工程,建成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和滋黔一期工程,供水能力达到110亿立方米,解决13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贵州省社科院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胡晓登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贵州的基建已经突破一个大瓶颈,但仍需加强,“贵州的基建欠账太多,虽然需要大笔资金,但是基建不突破经济就永远发展不上去。未来贵州还是要继续加密路网,加紧建设省内民用航空支线和高铁经济圈,这部分潜力巨大”。

对于不沿边、不沿海、不沿江的贵州来说,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完善给开放型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而要素成本相对较低,则让贵州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以及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更为主动。

“目前贵州全省土地平均价格相当于东部的六分之一,工业综合电价从一年前的每度0.46元降至0.35元,这对企业吸引力非常大。比如,华为在贵州的大数据中心光是电费每年就可以节约1亿美元。”马雷说。

金融是“百业之母”,也是产业和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要素资源,金融业不发达的贵州,通过数年的“弯道超车”,已经步入金融业的“黄金期”。不仅新的金融机构纷纷获批,大批省外金融机构进入贵州,传统金融业务生态快速成型;以大数据金融、绿色金融和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创新金融业态也得以迅速发展。在贵阳观山湖区,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区域中心——贵州金融城也已经初具规模,超过150家金融、类金融及金融服务性企业已签约入驻,成为整个贵州省乃至西南地区的金融资源集散地。

此外,人力资源也是发展开放型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而为了突破这个瓶颈,贵州近几年来通过高校扩编扩容、人才引进等多种方式着重培养一批目前急需的外贸型、外向型人才。

数据显示,贵州现在已经拥有职业学院30多所,在校学生超过30万人,人才总量超过360万人。而在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净流入排行榜上,贵州名列第七。

同时,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基建的改善,劳动密集型企业在贵州本地就可以招到工人。以贵州省红果经济开发区为例,该区的电子信息企业仅用了不到2年的时间,已经增加了上万的工人,预计明年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值将达100亿,解决就业超过5万人。

产业合作迈出新步伐

贵州“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未来几年将实施更积极主动的全方位开放战略,构建立体开放通道体系,扩大开放领域、放宽准入限制,积极引入优质要素资源,进一步提升全省对外开放水平。

在此背景下,贵州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1+7”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加快建设,贵安新区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强势推进,“黔深欧”国际海铁联运班列、“黔渝新欧”货运班列开通运营,与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实现通关一体化,举办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及“数博会”、“酒博会”、“茶博会”、“民博会”、国际山地旅游大会、“旅发大会”等重大开放型活动。

据了解,目前与贵州省有经贸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已发展到190多个。

马雷认为,贵州地处西南地区南下出海通道,地理上天然成为连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枢纽,同时也是连接中新、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交通必经节点,与周边国家合作具有区位和资源优势。

“贵州在磷化工、煤化工、铝业、石化、航空装备制造等行业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可以支持省内企业在境外扩大矿山机械、农业机械、工程机械、电力装备、铁路车辆及备件等产业投资,到越南、印尼、印度、乌兹别克斯坦、伊朗、埃及等国投资生产,探索与非洲国家共建航空装备研发中心。”马雷说。

在融入长江经济带的产业合作方面,贵州大力推广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积极吸引社会资本。2016年8月,贵州省政府组织召开了促进民间投资和PPP项目合作推进会议,向社会新推出152个PPP项目,总投资额1532亿元。

同时,贵州会同重庆起草了《长江上游地区省际协商合作机制建议方案》,推动贵州、重庆、四川、云南长江上游四省份建立省际协商合作机制,促进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市场一体化建设、产业创新协同发展、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及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此外,贵州还启动了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贵州园)建设,也就是将贵安新区、黔南州都匀经济开发区和黔东南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以“一园三区”模式建设贵州园。

贵州黔东南雷山县利用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培育仿野生天麻

“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

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要求,争取到2020年,基本建成以投资贸易便利化试验区、现代产业发展试验区和开放式扶贫试验区“三位一体”的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形成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该方案还专门给予贵州有突破性的18条政策,包括研究设立国际邮件互换局(交换站)、支持获得网络支付业务许可的非银行支付机构依法合规开展跨境外汇支付业务、支持试验区建设“数字丝路”跨境数据存储和服务中心等等。

马雷表示,建设内陆投资贸易便利化试验区就是解决进出口软环境问题,建设现代产业发展试验区就是解决进出口“货源”问题。为此,贵州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

截至2016年底,贵州全省已累计引进500强企业185家, 2016年新引进省外项目4545个,新增合同投资额12508亿元,新增到位资金8086.35亿元。而这得益于贵州在加大招商引资的同时注重改善营商环境。

比如,将外商投资企业联合年检制度改为信息申报及共享公示制度,放宽育幼养老、会计审计、电子商务等服务行业外商投资领域,全面推行直通放行、绿色通道等通关便利化措施,积极推广复制上海自贸区试点经验等等。

“整个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是‘三位一体’,这个至关重要的‘一体’就是营商环境。对企业的困难和问题我们会调研,然后主动建立对企业保姆式的服务,现在我们正在推广复制上海自贸区试点经验,其中的事中事后监管以及单一窗口和诚信体系的建立,是目前的重中之重。” 马雷说。

此外,为了有效引导企业“走出去”,贵州支持优势企业向产业链上游、高附加值环节转型;在引导过剩产能和低端产业有序转移的同时,推动企业通过境外投资、境外承包工程等带动装备和原材料进出口;鼓励企业以获取高端要素为目的进行境外投资;鼓励企业积极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到境外建厂、设立营销网络和承揽工程项目,带动设备、技术、物资出口,扩大境外投资合作。

陈朝伦则建议,在做大做强本土企业的同时,鼓励国内外知名企业到贵州设立企业总部、地区总部、采购中心、研发中心,引导和支持招商引进的企业发展成为出口主体,扩大进出口规模。

 

探路生态文明建设,贵州初尝经济生态双赢

2016年9月,贵州省与福建省、江西省一起首批入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就此担负起探索欠发达省份经济生态双赢路径的重任。

贵州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陈朝伦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认为,国家批准贵州等三个省份入选试验区,主要考量有三个因素:一个是过去几年的实践基础;第二个是不同的发展阶段,福建是发达地区,江西是中部地区,而贵州是欠发达地区;三是发展条件。三个省,总体上生态都比较好。

2014年以来,通过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贵州走出了一条经济和生态“双赢”的路子。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优势产业集聚的同时,贵州的生态优势也进一步得到加强。

体制机制创新见成效

2014年6月,国家批复了《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贵州成为继福建之后第二个以省为单位建设的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此后,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方面贵州先行先试,在全国创造了多个第一。先后出台了10余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面的文件,并通过把赤水河打造成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改革先河,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贵州省环保厅厅长熊德威向第一财经记者介绍说:“截至目前,贵州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工作,凡是中央赋予地方自主探索且写进省委决定的事项绝大多数都开展了,而且都做出了成效,有的工作还为中央形成相关制度提供了借鉴。”

效果比较突出的有河长制、生态补偿机制、行政执法联动机制、司法联动机制、第三方治理等机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贵州率先在全国探索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贵州省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是因“河”而异制定补偿办法。比如,赤水河流域的生态补偿为双向补偿,即上游毕节市出境断面水质优于二类水质标准,下游受益的遵义市应缴纳生态补偿资金;上游毕节市出境断面水质劣于二类水质标准,毕节市则应缴纳生态补偿资金。而乌江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态补偿则采取“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

贵州先后在清水江、红枫湖、赤水河、乌江流域实施了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态补偿机制,截至2015年底补偿资金达2.5亿元,有效调动地方政府履行环境监管职责的积极性。

贵州赤水河

此外,贵州还开展了农村集体土地精细化确权试点,探索自然生态空间统一确权登记;开展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试点工作;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探索污染物排放许可制;探索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天然林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等等。

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贵州把生态底线量化为山青、天蓝、水清、地洁等底线指标,“十二五”期间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

环境质量监测数据与“十一五”末比较显示,9个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超过90%,上升4.5个百分点;88个县(市、区)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9.7%,上升2.8个百分点。

全省重点河流85个监测断面达标率为87.1%,上升15.3个百分点;8大湖库水质达标率为64%,上升8个百分点,9个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持续保持100%;县城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98.3%,上升15.2个百分点。

贵州既不沿边也不沿海,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传统的生产方式。由于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深、力度不够,让贵州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保留了多彩的民族文化和真山真水。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明确提出,贵州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2015年再次贵州考察时,习近平要求贵州“努力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

“我们省委理解总书记的这个指示,把它概括为九个字,‘守底线’(就是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走新路’、‘奔小康’。虽然贵州原先的基础比较差。贫困人口还比较多,但是后来还是要赶超。就是与全国一道共同进入全面小康。”陈朝伦说,贵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切实做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守住绿水青山。

陈朝伦认为,近年贵州的发展开放步伐在加快,除了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提升外,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生态环境比较好。贵州的旅游基础就是生态,生态好才会有吸引力;大数据产业愿意落户贵州,也与贵州的生态关系密切:凉爽的气候下,不需要太多电降温。

作为贵州省大数据战略实施的切实载体和“引金入黔”战略的西南地区高大上的CBD区域,贵州金融城竟然拥有近2公里长200米宽的专属城市绿化带,3486亩长坡岭森林公园、6000亩观山湖公园环伺,使金融城成为最绿色、最生态的金融产业区域。

贵州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

由于贵州生态环境优良,水质好,农夫山泉、娃哈哈相继进驻铜仁发展饮用水产业,而这在过去都是未被开发的领域。据介绍,除了白酒、烟草、茶叶、民族制药、特色食品,贵州已经把“水”作为贵州轻工业的第六张名片来打造。

贵州省委、省政府2014年提出了转型发展的五大新兴产业——大数据、大健康、现代山地高效农业、文化旅游、新型建筑建材。2016年8月底,中共贵州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提出,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经济,构建具有贵州特色的绿色产业体系,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和服务。

贵州省社科院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胡晓登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贵州是一个强烈喀斯特化的亚热带高原山区,生态非常脆弱,所以在贵州保住生态底线非常重要,但也要发展,因而选取跟生态协调的产业最为适宜。这五大新兴产业没有一个是高污染、高消耗的产业,同时很具有成长性,属于需求量大的未来产业、朝阳产业,市场前景广阔。” 

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陈朝伦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贵州发展绿色经济做出的实践创新,也就是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生态资源可以开发利用的就在严格保护的情况下把它产业化,污染重的传统产业就进行生态化改造,把污染减少到最低。”

比如,赤水的竹子多,原来用于造纸,由于运输成本太高一直无法规模外销。如今,通过加工竹笋做成生态食品或者直接在当地将竹子加工成高品质的地板,或者其他系列产品,这就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发展了经济。

贵州根据其旅游资源的特点和环境承载力,在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大格局下,设计一条既管当前又管长远的生态旅游发展路径,编制了《贵州生态旅游发展战略规划》。

同时,贵州把生态旅游作为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先行产业,重点抓好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生态旅游度假区创建,形成以5A级旅游区、世界自然遗产地、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地质公园为载体,以观光、避暑、休闲、度假、康体、科研、文化体验和环境保护为内涵支撑的生态旅游发展格局。

“贵州已成功创建了百里杜鹃、荔波樟江旅游景区、梵净山生态旅游综合体、赤水生态旅游综合体等4家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而且在实践中,我们加强规划管控,在核心景区严格划定限制开发的红线,限定旅游容量和活动范围,控制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强度。”贵州省旅发委副主任汪文学说。

百里杜鹃景区

此外,贵州充分利用多梯度山地资源和山景、山水融合的优势,要打造提升一批休闲度假、康体养生、山地观光、户外运动、低空飞行、汽车露营、科普探险、修学旅行、民族文化演艺及避暑、温泉、滑雪等新兴业态。

汪文学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目前贵州正打造一批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希望培育融合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等民族文化的中医药健康旅游项目,深度开发针刺艾灸、拔罐药浴、医药疗养、药膳美食等养生保健旅游产品。

如今,贵州正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进生态与旅游、文化、体育、农业、医药、健康、养生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协同发展,实现保护与发展共赢。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也升格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成为中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

 

大数据让贵州看清后发赶超之路

2013年,贵州的大数据产业依旧处于萌芽状态,而经过短短4年的发展,如今已形成领跑优势,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正式落户贵州,三大运营商、多个国家部委和华为、阿里等多家顶级企业大数据中心落地贵阳,奠定贵州在中国大数据版图上的执牛耳地位。贵阳观山湖区的贵州金融城不仅聚集了一大批全国性金融机构的大数据中心,还有全国第一家大数据交易所落户。贵州的大数据集聚效应令人刮目。

那么,贵州是如何下好大数据这步“先手棋”,赢得发展先机,推动数字经济长足发展的?近日,记者专程采访了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副局长康克岩,请他解读了贵州的“转型升级”策略。

贵州布局大数据产业的三大优势

第一财经:贵州大数据产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起源是什么?

康克岩:贵州发展大数据是在迫切期望后发赶超,加速迈向全面小康,同时又坚守习总书记的“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嘱托中寻找到的一个机遇、一条发展路径。

大数据是个新兴领域,全球许多发达国家都已经意识到了它的价值和潜能,但如何实现这些价值、让它的潜能迅速在全社会得到发掘和应用,这些问题都是没有现成答案的,尝试和推动这些探索有可能会发现“金矿”也有可能会“一无所获”甚至“赔了夫人又折兵”。

第一财经:如今回过头来看,您如何评价贵州的大数据产业布局?

康克岩:一开始起步,只知道方向对了,至于对下一步该怎么走,还不是很清晰。我们就遍访专家学者,对外请教、探讨,对内沟通,甚至是争论。根据产业发展规律,我们拟定了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的几步走方案;根据大数据的特性和生命周期,我们从数据存储起步,发展数据中心,从最难的环节——政府数据的汇聚融通切入,建设统一的系统平台;根据规划推行的难易性,我们实行了从省级部门破题,由上至下推动的行动路线。

事实证明,先走一步赢得先机,经济提升、产业结构调整等已经显现出了发展大数据的效应,让贵州看到了清晰的后发赶超之路。

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的贵州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展示中心

第一财经:能否详细介绍下贵州省内各个区域在大数据产业里布局的情况?

康克岩:目前,贵州全省各地都在竞相发展大数据,且各有侧重,互补共进。

贵安新区发挥国家级新区优势,三大电信运营商数据中心一期建成,以富士康第四代绿色产业园为代表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加快发展,“贵安云谷”产业发展平台加快建设,最近又引进了高通服务器处理器芯片等高端项目。

贵阳市发挥龙头作用,以应用为重点,发展全产业链,多领域探索,先行先试。以综合保税区、高新区、经开区、中关村贵阳科技园为载体,引进惠普等大企业落户。

遵义市开启了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新篇章,以厦门以晴集团为引领的新蒲高科技产业园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汇聚了一批智能手机制造企业,推动全省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翻番。

另外,六盘水市在煤矿安全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方面推广云应用。安顺市旅游大数据平台、蚂蚁众创空间加快建设。毕节市建设北斗示范应用产业园。可以说,对于发展大数据这个问题,贵州全省上下已经形成了共识。百花争艳、竞相发展的局面正在形成。

第一财经:如今,全国各地都在发力大数据,那么,您认为贵州优势是什么?有何差异化定位?

康克岩:发展大数据,我们总结出了贵州的三个优势:先天优势、后发优势、先行优势。

先天优势,如气候宜人、地质稳定、能源富足等等,已经被业界认可并熟识。华为把全球数据中心放在贵州,任正非总裁说过一句话:“我不要你们什么优惠政策,放在贵州本身,建成运行后一年大概可以节约上亿的电费。”在我看来,这也是能源优势带来的生产成本缩减。

先发优势。大家普遍认为2013年是全球大数据元年,这一年贵州就开始谋划大数据,三大运营商南方数据中心落户贵安。2014年3月,贵州在北京举办招商推介会,拉开了全省大数据发展的大幕,相较国内其他地区,我们在大数据领域的全面探索,比别人“早醒”了一步。

先行优势。先发声并且快赶路,在先行先试中我们在很多方面走在了国内的前列。十个率先,涵盖了理论研究、平台搭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链构架、立法保障、专业国际峰会及赛事等多个维度。其涉及面之广、覆盖面之宽、贯穿程度之深,可以说在全国甚至全球,都是极其少见的。

大数据拥有无限发展潜能

第一财经:大数据产业对于地区经济的拉动作用有哪些?目前贵州有哪些可以呈现出来的成绩?

康克岩:大数据是一个产业,又不仅仅是个产业。它的应用渗透全社会,拥有无限发展可能。

以对政府治理能力有效提升为例,首先是行政审批效率提升;其次是公共服务质量提升。随着交通云、旅游云、环保云、食品安全云等云平台建成投运,为群众和广大企业提供了更加精准化和个性化的服务,初步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再则是政府监管能力提升,贵阳市启动“数据铁笼”行动计划,让权力在全程数字化记录的“阳光”下运行,实现“人在干,云在算,天在看”。

在对经济的贡献、产业的调整方面,更是显而易见的。2015年,以大数据为引领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同比增长37%。2016至2017年,将是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的起步发展期,也是贵州大数据产业的集群聚集期,到2017年,贵州将建成国内一流的数据资源中心,一批大数据安全、大数据清洗加工、大数据交易、端产品制造等企业加快集聚,贵阳贵安国家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将加快建成。

贵州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展示中心内的“时光隧道”

第一财经:大数据产业是可以与本土产业形成比较的协同效应的?

康克岩:是的,信息化改造,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当前,我省正在推动大数据助力三次产业的信息化改造工作。就是利用先进的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帮助三次产业的各类有转型升级需求的企业,寻找发展的痛点、瓶颈。一些行业龙头企业,已经在提前进行了。据我所知,茅台集团就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了对生产、管理过程的全程优化和提升,形成了产品全程可追溯系统,并为产品的销售提供精准管理。

在发展大数据之初,我们将这个产业分为三大业态,即核心业态、关联业态和衍生业态。而关联和衍生业态,是最能体现大数据对其他产业的优化、调整,最能体现大数据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和协同效应的。在这两个业态中,我们重点发展了比如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物流、智慧矿山、智慧教育、智慧健康等。目前这些衍生业态都在积极探索中,一些已经初见成效。

第一财经:目前落户贵州的大数据公司包括哪些?贵州如何吸引优秀的公司入驻?

康克岩:在数据储存方面,现在已经落户的大数据企业包括,三大电信运营商数据中心、华为数据中心、富士康数据中心等10余个数据中心。在大数据应用方面,仅国内外500强企业就有高通、阿里巴巴、惠普、微软、腾讯、京东、百度、浪潮等,先后到贵州发展,参与贵州探索。早在2015年2月,贵阳、贵安就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级大数据产业集聚区,这为贵州加速吸引国内外企业入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这只是我们的初步目标。后续,我们还要努力建设中国大数据的内容中心、服务中心和金融中心。

至于说如何吸引优秀的公司入驻,通过两年多的发展,我们已经积累了大数据产业所必需的资源,政策、技术、人才等等,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容错机制。我们深知新兴事物和未知领域探索的风险,所以,到贵州来发展的企业,我们都欢迎,并给予它们试错的机会。除此之外,我们推动大数据的决心、机制、思路、行动都是力度空前的。

 

创新业态错位发展 贵州金融业进入黄金时代

在贵州,这个地处中国西南腹地的欠发达省份,正在凭借金融的力量“弯道超车”。

2016年以来,在贵州几乎每个月都会看到新的金融资源落地,实现“零”的突破。2016年3月,第二家法人证券公司海际证券迁址贵州;6月,首家法人保险公司华贵人寿获批筹建;7月,首家金融租赁公司开业;8月,贵州首家上市银行贵阳银行登陆A股;9月,首家民营银行贵安银行的申报材料通过中国银监会论证,2017年2月华贵人寿正式开业……

“如今,贵州金融业已步入‘黄金期’,我们也在抓住这个历史机遇。”贵州省政府金融办主任李瑶近日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说。

搭建金融全产业链

在贵阳市新区,占地200公顷的贵州金融城初具规模,高楼林立,颇有上海陆家嘴的风范。

据了解,目前有150余家金融、类金融及金融服务性企业签约入驻贵州金融城,“可以理解成为是整个贵州省的金融资源集散地。”贵州省金融办一位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贵阳尽管是贵州省会城市,但此前却没有CBD,而贵州金融城的建立实际上是承载了整个贵州省CBD的功能。”贵州金融城项目有关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在2012年之前,整个贵州的金融布局几乎是个空白。

2012年5月,贵州出台了《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发2号文件精神促进金融加快发展的意见》,正式明确“引金入黔”战略,以政策为导向推动各类金融资源向贵州集聚。战略提出伊始,作为金融业的核心——银行一马当先,中信银行率先在贵阳设立总行直属一级分行,这也是贵州省“引金入黔”引进的第一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随后,光大银行、民生银行等相继设立分行。

贵州银监局党委书记、局长李华涛说,截至2015年末,全省已引入7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1家外资银行和2 家外省城商行,引入银行机构相继设立了60余个营业网点。

2016年,“引金入黔”步伐加快,华夏银行、平安银行纷至沓来。在引入外部金融资源的同时,贵州地方法人银行业机构的建设也在快速推进。

截至2016年四季度末,贵州省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为30809.61亿元,同比增长23.00%,其中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17961.04亿元,同比增长18.78%。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负债总额29637.36亿元,同比增长22.76%,其中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23831.36亿元,同比增长21.98%。

金融创新错位发展

近年来,贵州大手笔布局金融产业。根据《关于印发贵州省金融业发展六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黔府金发〔2015〕11号),贵州还将设立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探索成立地方金融控股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并加快区域权益类交易场所和要素市场发展。

4月5日起,中天城投公司启用新名字“中天金融”。据中天金融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坚持“风险控制、协同发展、稳健经营”的科学发展观,确立了“以保险、证券、银行为主体,基金、资管、多元金融为辅翼,地产实业为基石”的发展路径,打造“严管控风险、强协同效应、依托大数据、打造大资管”的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商的战略目标,实现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金融板块的资本产业化,以及地产板块的产业资本化,产融双驱运营模式。而公司的正式改名,预示着中天金融“金融+地产”的产融双驱战略布局取得阶段性成果。

目前,私募基金友山基金管理公司正在申请贵州首个公募基金牌照,设立申请已报送中国证监会,处于审核反馈阶段,而在此之前,友山基金已拿到全省首个公募基金销售牌照。

“公募基金是直接融资体系的核心市场主体之一,对资本市场产生重要作用。未来将充分发挥公募优势,提升贵州金融市场的活跃度。”友山基金副总裁王荻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在保险板块,中天金融持股36.36%的中融人寿或将与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11家企业发起的华贵人寿一道,成为贵州保险业的中坚力量。

据了解,经过前期布局,如今中天金融已持有海际证券94.92%股权;持有中融人寿36.36%股权;设立了上海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及上海虎铂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有友山基金70%股权;发起设立贵州第一家民营银行——贵安银行(批筹中),同时还参与或成立了互金产投、招商贷等公司。

中天金融发布的公告显示,未来,大金融产业全面整合及金融协同效应的充分发挥,是公司重要的战略部署,也是公司未来业绩增长的核心动力,公司将持续加大对金融产业的投入,提升现有金融资产运营效率与效益,使金融类业务成为公司利润重要来源,其对公司整体利润贡献也将逐步显现。

传统的金融布阵仅仅是区域金融生态链的基础实现元素,在“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夹缝中,要想实现错位发展,唯有创新,而贵州选定的方向是以大数据金融、绿色金融和互联网金融为代表、新业态作为急先锋,组合基础金融带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如今,贵阳市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大数据金融产业链条,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大数据交易所——贵阳大数据交易所,全国第一家众筹金融交易所——贵阳众筹金融交易所,并成立了贵阳大数据征信中心、资产评估中心和大数据资产评估实验室;贵阳大数据金融与投资市场已经正式上线;发起中国大数据金融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并与贵州财经大学合作设立全球首个大数据金融学院。

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执行总裁王叁寿对第一财经说,大数据产业对于中国经济增速的拉动至少达1至2个百分点,而对于贵州来说,这也是地方经济的一个重要抓手。

中天金融相关负责人介绍,一直以来,中天金融严格按照中央有关指导意见及规范要求,依据贵州发展战略及地方相关政策,稳妥推进包括绿色金融、大数据金融、普惠金融等领域,敦促该领域各子公司在铸牢金融风险“防火墙”基础上,打造金融新业态,助力贵州大发展,更好服务全国。

破题贫困、助力实体

金融的力量,在于价值发现、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它助力实体经济,也创造实体经济。贵州本身地处中部,与东部沿海省份相比,在资源秉性上有着天然弱势,而金融的缺位更使其雪上加霜,贵州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发生率较高的省份,也是实现全面小康任务最重、难度最大的地方。

随着“引金入黔”的推进,贵州金融生态链已颇具形态,在中西部省份中,贵州金融强省的地位正在日渐牢固,由此,金融作为助推器的功能正在凸显。

李瑶说,近年来,贵州一方面着力扩大融资规模,千方百计向上争取政策试点、资金规模、人才交流等方面的支持,做大融资总量,积极对外开展金融招商,扩大资金洼地效应。同时,通过银团贷款、项目贷款、PPP融资等方式保障重点领域融资需求。在薄弱领域,贵州创新推广“黔微贷”、“特惠贷”、“贵工贷”等金融产品,加大小微企业融资风险补偿力度和“三农”、民生等薄弱领域的融资需求。

今年3月1日,中天金融也携旗下中融人寿、海际证券、贵阳金融控股,出席了贵州省望谟、赫章、黔西三县“千企帮千村”易地搬迁扶贫签约仪式,据了解,自2017年起,三家兄弟企业将累计投入易地搬迁扶贫专项资金3亿元,至少帮扶15000人脱贫,希望通过“一对一”的精准对接,推进望谟、赫章、黔西三个试点早日成为多彩贵州的亮丽风景。

5月3日,中天金融集团青年扶贫攻坚团队快速作战的又一成果——“中天金融团结村精准扶贫项目部”在遵义市播州区正式投入办公。按照中天金融集团制订的扶贫方案,立足产业扶贫、绿色金融等领域,帮助团结村实现“三个月结对帮扶,一年走向富裕,五年跨越发展”的既定目标。

随着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绿色扶贫等举措的落地推进,中天金融集团将努力带动更多社会资源向团结村聚集,最终将团结村打造成为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美丽乡村。

 

诠释内陆城市崛起 贵阳领跑西南的奥秘

继被《经济学人》智库评为2015年中国新兴城市第一名之后,贵阳再次获评美国知名独立经济智库米尔肯研究所“2016中国最佳表现城市”。

“连续两年被不同的专业机构评为冠军并非偶然,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贵阳在推动创新发展、加快发展的方面的实践是成功的。”贵州省委政研室副主任陈朝伦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说。

经济高速增长

曾经是欠发达、欠开发的西部省会城市,在过去的5年,贵阳在地区生产总值、外商直接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就业收入增长等方面表现十分抢眼。

2015年,贵阳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891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5.6和1.8个百分点。在全国省会城市里,增速居于首位。“十二五”时期更是年均增长15.1%。2016年前三季度贵阳全市完成生产总值2156.73亿元,同比增长11.6%,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4.9和1.1个百分点。

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2015年贵阳实际直接利用外资9.3亿美元,近五年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30%以上,2016年前三季度实际利用外资完成7.9亿美元,同比增长14.5%。就业收入增长方面,2015年新增就业人数达22万人,比2011年增加13.9万人。

而以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建设为代表的固定资产投资则激励了贵州的产业投资。2014年贵阳与广州之间的高速铁路全线贯通,将行程从22个小时缩短至4个小时。这是促进贵州与珠江三角洲紧密联系的宏大规划的一部分,此举有助于产业向贵州转移并帮助贵州进入出口市场。

未来几年,贵阳还将陆续开通与西部两大城市——成都和重庆之间的高铁,以及通往中亚和欧洲的高铁;建成千万级大型国际机场,开通国际国内航线130余条,形成内连外通、人便于行、物畅其流的格局。

贵阳还以“5个100工程”建设为抓手,全面启动20个示范性城市综合体建设,加快23个示范小城镇和已开工的10个景区建设,积极推进12个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以及12个产业园区建设。

米尔肯研究所董事总经理黄华跃表示,贵阳是重点投资建设的西部城市,政府近年来加快引导私人及外商投资从沿海转向中西部,这些都成为拉动贵阳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

贵阳的成功“逆袭”还得益于不断优化的投资兴业环境。近年来,贵阳市通过开展综合考评、深化效能建设、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建立市县级政务服务中心等一系列举措,为外来客商提供“保姆式”全程代办服务,不断提高办事效率,改善投资环境。

贵阳组建利用外资和招商引资项目代办服务中心,承担直接在市级审批项目和区(市、县)涉及市级权限审批事项的代办业务并提供相关协调服务等9项职能,全面提高招商引资项目履约率、开工率、年度资金到位率和投产达产率。同时,将全市各部门审批职能集中,实现“一口对外”、“一窗办理”,提供“一站式”服务。

此外,贵阳出台了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抓住重点领域产业链的缺失环节和关键环节,紧盯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大力引进一批创新引领、补链配套、技改提升的重大项目,做大做强实体经济。

产业转型升级

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教授常明明认为,贵阳能够拔得头筹,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增速快,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贵阳近几年一直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寻找新的产业支柱。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无疑是以大数据引领的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近年来,贵阳市抢占信息资源制高点,率先在全国创建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举办全球首个以大数据为主题的博览会和峰会,成立大数据交易所,提出块数据理念并探索建设块上集聚的大数据公共平台。

在不到3年时间里,贵阳获得“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宽带中国”、“智慧城市”等一批示范试点,被中国数据中心产业联盟授予“最适合投资数据中心的城市”。

2016年,贵阳全市大数据产业规模总量超1300亿元,同比增长40%以上。完成招商引资项目100个以上,引进资金500亿元以上。

对此,贵州省社科院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胡晓登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贵阳打造以现代服务业为中心的产业结构的路线是对的,“贵阳是贵州唯一的特大城市,不像珠三角有城市群,因此贵州对贵阳的功能要求特别高,相应地,贵阳的发展条件也比较好。随着金融业、大数据信息产业的大力发展,贵阳的产业结构还将继续优化”。

为了发展大数据产业,贵阳出台了多项创新政策措施。其中《贵阳大数据产业行动计划》集成了国家和省市对电子信息、电子商务、云计算等行业在土地、税收、资金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向大数据企业倾斜。安排大数据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大数据产业在用电、用房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同时,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成立贵阳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在贵州金融城规划建设了贵阳互联网金融特区,已有贵阳大数据交易所、贵阳众筹金融交易所等100余家互联网金融企业入驻或拟入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落户贵州金融城的全国首个大数据交易所,会员单位已达到410家,交易额突破7000万元。到2020年,贵阳大数据产业规模将突破5000亿元,届时,贵阳将成为全球的数据交易中心,全国领先的大数据技术创新与应用服务示范基地和产业集聚发展的“中国数谷”。

贵阳还利用其“夏天不热、冬天不冷” 的良好生态条件力推“中国数谷”和“数据之都”的建设。据统计,大数据中心70%的成本是用电成本,而用电成本中接近一半是空调运行成本。哪里自然气候适宜,使用空调少,哪里的成本就低。贵阳借此成功引进富士康、阿里巴巴、腾讯、惠普、英特尔、戴尔等千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和机构。

领跑地位确立

贵阳把大数据作为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核心引擎,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潜力进一步加大,在全国尤其是中西部领先领跑的地位进一步确立。

目前来看,贵阳在外商直接投资占GDP的比例以及高附加值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集中度这两方面还比较弱。

陈朝伦认为,从大环境看是因为外商直接投资多以小型化、低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为主要特征,投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多,而资金密集型产业少;投资于一般技术多,甚至存在低层次的重复引进,而高新技术产业少。从自身看,贵阳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还没有完全发挥,开放程度和绿色经济发展还有潜力可挖。

贵州省商务厅副厅长马雷对第一财经记者表达了相似的观点,“贵州省八个国家级平台里面贵阳占了三个——国家高新区、国家级开发区和双龙临空经济区,这些平台既有优势,也有更多的提升空间,应该说每个平台都可以做大”。

马雷说,越来越多的外地人移居贵阳将为其带来发展机遇,因为城市的持续发展需要持续的人才支撑。

胡晓登看好贵阳未来的发展,“贵阳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能够统领全省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后也必将是全省新兴产业的核心节点,同时,贵阳又是我国西南地区很重要的物流集散地,大力发展现代交通将给金融业、物流业、高端制造业等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陈朝伦说,贵阳补短板就应用好用活政策红利,“一是用开放来拓展发展空间,特别要注重优化环境,兴建物流大通道,创建合作大格局,构建开放大平台,围绕市场、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优化城市发展环境和服务环境,提升外商直接投资占比。二是用生态文明理念来培育发展动力,推动产业创新,运用‘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先进理念和技术,继续发挥大数据、大健康等新兴产业集聚的优势,加快产业创新集群,企业创新集聚和技术创新集成,抢占发展制高点”。

 

政策红利与产城融合 贵阳楼市正当“风口”

贵阳,贵州的省会,在过去一年楼市的喧嚣中始终保持着安静。据房天下数据监控数据统计,截至2016年12月,贵阳楼市均价为5661元/平方米,与1月房价相比涨幅为0.2%。

而在全国范围内,贵阳房价显得偏低,这与城市的产业、政策红利、人口结构和交通等因素密切相关。但城市的力量积蓄多年,量变即将带来质变。种种迹象表明,平稳多年的贵阳楼市,在贵州省发展大数据、大旅游、大健康、金融产业的契机和政策红利的支撑下,可能即将迎来突破。

贵阳已非昨天之贵阳。尽管仍需时间培育,但贵州的产业导向已经发生变化,随着产城融合的发展,省会贵阳将最先受益。

区域价值洼地凸显

据业内人士分析,贵州楼市的发展有三大积极因素:一是,2015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6.1%,而贵州的城镇化率仅42.01%,与全国相比,贵州的城镇化率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其次,“十二五”期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各年增速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均增速为12.5%,并在2015年全省GDP突破万亿元,并且,同期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至1.067万亿元,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占比超过20%,拉动全省经济发展;最后,贵州的产业导向已经发生变化,贵州推动大数据、大生态和大旅游以及金融产业的发展,有利于财富的创造和人才聚集,这些对房地产都是利好。

而作为贵州省的省会,贵阳的房地产市场将是集聚上述利好的最大获益领域。

贵州省“十三五”规划表明,贵阳将全力打造创新型中心城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实现产业转型新跨越,建成大数据综合创新试验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

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差距体现在经济发展程度上,具体而言,分别体现在产业结构和导向、人口结构、交通水平、政策红利、城市发展效率等细节上,而房价正是上述细节的综合表现。

深圳、北京等国内的一线城市,经济发展的潜力和能力走在全国前列。但高昂的购房压力令不少年轻人选择离开,不利于吸引和留住人才。

智联招聘发布的《2016年夏季贵阳雇主需求与白领人才供给报告》显示,贵阳平均薪酬为6437元/月,在全国34个主要城市中排名第14位,高于成都、武汉;房价为5661元/平方米,房价收入比小于1∶1,碾压全国绝大多数城市。

贵州省商务厅副厅长马雷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全国来看,贵阳低房价不容易,近十年来的平均房价涨价为1000元左右。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初期,低房价对民生是好事,对更多人来说是洼地”。

贵阳楼市的机会还表现为外出务工者返乡置业的策略上。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贵阳外出打工人群较多,而贵阳的房价相对低于其他省会城市,会得到购房者的认可,他们中的一部分会在年底返乡的时候完成置业大计”。

城市运营带动楼市升级

房价的长期水平一直是衡量市场是否健康平稳的重要依据。过去三年中,贵阳楼市始终与暴涨暴跌绝缘。在平稳中增长、投机行为少、需求真实,这正是业内所称道的健康市场。

严跃进认为,从目前中国楼市的成交热度来看,一线城市热度开始为部分热点二线城市所超越,贵阳有较好的人文和自然景观资源,后续具有较大投资机会。

2014年以前,大盘林立、库存高企曾是贵阳楼市的主要特征,但贵阳正在挥别过去。

这一巨大的转变来自于发展商成熟的综合城市运营能力的提升和宏观层面产城融合的有力推动。

以中天·未来方舟项目为例,其“去库存”的过程,也恰恰是在绿色、生态理念指导下,坚持“城市化运营”模式,以“产业、生态、文化”为支撑,丰富完善绿色人居、商贸配套、教育和医疗资源、文化场所等城市元素的过程。

项目的开发企业中天金融(000540.SH)于1994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旗下房地产企业早期是贵州省内最大的房企,也是唯一一家上市房企,在贵阳开发运营房地产经验长达38年。

中天·未来方舟总占地约9.6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约931万平方米,建成后常住人口约15万。它既是贵州城镇化进程的成功模板,也是中天金融城市化运营的阶段性成果以及探索实践标杆。

中天金融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天·未来方舟项目大量运用环保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绿色建材和循环利用技术,是中国首批8个“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之一,集结自然生态、交通生活、商务商业、文化教育、艺术娱乐、休闲旅游等全维度配套于一体。拥有13座生态公园网、21所黄金校网,涵盖幼儿园、小学、中学的一站式教育体系;商业方面主要有贵阳世贸中心、东懋中心、城市之窗、国际商业区、五星级酒店集群等多项配套。还拥有中天书画院、贵州歌剧院、独立国际影城等多个城市文化配套。

作为二线城市中迅速崛起的新兴城市,贵阳楼市在绿色、生态理念的指导下,在去库存中实现升级转型,也为其他二三线城市的房地产去库存树立了标杆。

产城融合成为楼市“风口”

产业结构、人口因素和开发模式是影响房价的三个主要变量,其中产业结构的重要性排在第一位。城市的产业结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居民收入情况,还可以对资源和人口形成可持续的吸纳效应。

住建部住房政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顾云昌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应该借助城镇化的力量,逐步通过产业发展吸引就业,优化城市的产业结构,吸引就业人口,创造更多财富。”

沉寂多年的贵阳楼市,在贵州省发展大数据、大旅游、大健康、金融产业的契机和政策红利的支撑下,获得后发优势,即将迎来突破期。特别是以贵州金融城为典型的城市新CBD区域的崛起,为贵阳楼市带来新的发展“风口”。

中天金融旗下的另一个大型城市综合体,就是以大数据金融产业集群为主要特征的贵州金融城。作为贵州省“引金入黔”战略的核心工程,贵州金融城是贵州省“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的重点项目,也是贵州省大数据战略实施的切实载体之一。

在省市大数据、大金融战略指导下,贵州金融城按“一体、两核、四配套”的产业规划构建完善金融生态链:“一体”即大数据金融产业体系;“两核”即传统金融核心区和新金融发展核心区;“四配套”即金融产业服务配套、文化休闲配套、商业服务配套和人才安居配套。

目前,贵州金融城已吸引150余家金融及类金融机构、金融服务企业签约入驻,并拥有全国首个互联网金融特区、大数据交易所、众筹金融交易所等,一个集政务平台、孵化平台、展示平台、交易平台、交流平台、商业平台、文化平台于一体的金融生态圈正在快速形成。

按照项目规划,贵州金融城全部建成后将能满足18万金融精英的办公、居住需求,辐射带动贵阳市逾100万消费人群。金融城的庞大体量,商业配套不仅满足区域内需求,将来也将成为贵阳市新的高尚商圈。贵州金融城的开发运营充分展现了借助大数据金融这一产城融合的巨大风口。

严跃进对记者表示,贵阳过去缺少核心产业和总部型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楼市的落寞,但随着后续金融产业的聚集,区域楼市将获得上涨空间;同策咨询研究部总监张宏伟有相似的看法,“城市产业的升级会反映在人口、购买力和楼市上,产业聚集会带来人口的聚集,而人口聚集将释放对房地产的购买力,贵阳楼市即将迎来重大机遇”。

 

集聚大数据金融 贵州金融城问鼎西南金融中心

在贵阳的新城区观山湖区,长岭北路和林城东路城市主干道交会处,一幢幢写字楼拔地而起,成为最具现代都市感的“城中之城”,这就是贵州“引金入黔”战略的核心工程和“十三五”重点打造项目——贵州金融城的所在地。

贵州金融城,由贵州省、贵阳市和观山湖区各级政府大手笔擘划并全力推动,贵州省内龙头企业中天金融集团斥450亿元巨资建设,突破了传统金融城的发展思路,以新金融业态为突破口,并以规模化、实现弯道超车为落脚点。

贵州金融城作为贵州省实施大数据战略的切实载体和“引金入黔”战略的核心工程,在2017年迎来了价值呈现的最佳时机。多位业内专家认为,贵州金融城有望成为西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金融中心以及大数据金融创新聚集地。

贵州金融城“因时而生”

近年来,凭借独特地理优势和政策财税优势,贵州省委省政府把发展大数据产业作为贵州实现后发赶超的战略引擎。

国家信息中心、南海大数据应用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17中国大数据发展报告》显示,贵州的政策环境与网民信心指数分别为77.93和90.00,均居全国第一。

贵州发展大数据产业已率先开跑,全球首家大数据交易所、中国首部大数据地方法规、中国首个大数据资产评估实验室、中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等带有“试点”色彩的机构、法规均在此落地。

贵州金融业的发展也成为全省经济爆发的另一个着力点。

贵州自2012年开始“引金入黔”,至2015年已初显成效,2016年更是加速奔跑。据贵州省统计局数据,2016年贵州省金融业实现增加值689.07亿元,比上年增长13.5%。贵州省“十三五”规划提出,不断拓宽金融服务深度和广度,逐步建立起种类齐全、层次多元、竞争有序的区域金融机构体系。

而作为省会城市,贵阳集贵州全省良好资源于一身, 2016年全年贵阳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57.70亿元,同比增长11.7%。贵州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陈朝伦认为,贵阳亮眼的指标,主要与发展大数据、金融等绿色产业有关。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贵州金融城可谓应运而生。

大数据金融中心成型

2011年12月,贵阳国际金融中心破土动工。2015年11月,在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三级政府的合力推动下,贵阳国际金融中心正式升级为贵州金融城。目前,贵州金融城已经成为贵州省“十三五”重点打造项目。

贵州金融城位置优越,地处观山湖区的核心地段。紧邻项目的西部便是贵阳市政府,南部是贵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这里融政治、经济、文化元素于一体,构建出一个多向循环的大数据金融生态链。

2016年9月5日,时任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的陈刚专程到贵州金融城调研建设情况,并主持召开座谈会进行专题调度。陈刚提出,贵州金融城要突破传统金融城发展思路,积极适应互联网、大数据特征,形成新的发展模式和业态,建成以大数据金融辐射全国乃至全球的特色金融中心。

凭借在大数据产业的领先优势,贵州将以新金融为核心、以金融城为实际载体,逐步建立西部金融话语权。

“大数据+金融”发展模式具有强大吸引力,目前贵州金融城已经招徕了超过150家金融和类金融企业、机构。其中农业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等多家银行的贵州总部将从今年起陆续投入使用。

事实证明,“大数据+金融”,加速了“引金入黔”进程。记者初步统计发现,贵阳已初步形成了大数据金融、众筹金融、移动金融、区块链金融为特色的新金融业态,并拥有全国首个互联网金融特区、首个大数据交易所和首个众筹金融交易所。

具体到贵州金融城上,则有望在“十三五”期间,实现把各类型的金融机构聚集达到200家、税收占比达到全市金融税收比例50%以上的目标。

贵州金融城项目规划总用地约200公顷,总建筑面积约78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450亿元。目前,项目一期291万平方米金融总部楼宇已基本建成,二期270余万平方米今年底将基本建成。

而随着大数据金融产业要素加速集聚,贵州金融城项目原有规划体量,已无法满足金融城项目未来发展需求,项目将通过北扩到白云区、东拓至东部高铁经济产业园,打造一个更具产业聚集优势的金融城区。

其中,贵州金融城·北城项目总投资约400亿元,总建筑面积约1107万平方米,可用于北城项目开发建设的建筑面积约600万平方米,总建设周期控制在3年,计划分为四期建设,将围绕大数据生态城市和块数据城市试验区建设,聚焦大数据金融应用服务,吸引智能制造、大数据文创、数字内容与虚拟现实应用等产业聚集,将它打造成贵州省内乃至西南区域以大数据为引领、大生态为基石的大数据金融应用服务示范区。

集聚效应资源优势

贵州金融城项目沿着贵阳长岭北路近5公里长的城市主干道展开,两侧都是各金融机构的总部大厦,整个区域内的交通体系布局为“两纵四横”,由6条城市主干道交叉贯穿。高铁贵阳北站就位于贵州金融城旁,地铁1、4号线路从区域内穿过,紧邻的贵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每年举办100多场展会,整个区域已经成为贵州新兴的商贸中心。

“未来这5公里建起来之后会是贵阳城市展示面最好的一个地区,也会是贵阳最国际化的一个地方。”中天金融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内同类型的金融中心大多数是由多家开发商分别参与开发,相对而言,贵州金融城由地方各级政府筹划和推动,在资源集聚上更有优势;由单个开发商负责进行整体开发建设,在规划布局上更为系统完整。

在全国同类型的金融中心和CBD项目中,贵州金融城也是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最优良的。区域内拥有近2公里长200米宽的专属城市绿化带,3486亩长坡岭森林公园、6000亩观山湖公园环伺,使金融城成为最绿色、最生态的金融产业区域。

中天金融的相关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金融城是特殊的,特殊性体现在特殊的产业导向和政策优惠上。

对此,贵州金融城项目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产业运营是金融城的内在逻辑:以产业为先导,在政府的支持下,引导政务平台、大型国企还有各类金融机构进驻并相互配合,并且通过配套的福利性质的住宅把人口导入,再兴建商业设施为入驻的机构企业和人口提供服务。

吸收其他成熟CBD和金融中心开发的经验,贵州金融城的写字楼开发,按照1∶1的比例配套建设住宅作为入住企业的员工福利房,住宅项目的定价基本是零利润,在贵阳当地也是有绝对竞争力的,目的在于实现金融城人口的导入。

按照项目规划,贵州金融城全部建成后将能满足18万金融精英的办公、居住需求,辐射带动贵阳市逾100万消费人群。金融城的庞大体量,商业配套不仅满足区域内需求,将来也将成为贵阳市新的高尚商圈。

近几年来,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三级政府从税收、企业入驻、租赁、人才引进及安居、产业发展、创业扶持、购买办公物业等多个方面,向入驻金融城的企业和人才提供优惠和奖励红利,以支持金融城的发展。

目前,金融城第一波产业要素已经聚集完成,应有的配套将基本齐备。

2017年,金融城迎来了价值呈现的最佳时机。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