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闭幕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科学防范,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着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着力完善金融安全防线和风险应急处置机制。
随后的首个工作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刊发的评论员文章《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中提出,既防黑天鹅,也防灰犀牛,对各类风险苗头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能置若罔闻。“灰犀牛”一词自此成为全民热点。
灰犀牛这个说法最早来自于美国学者米歇尔·渥克的新书《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在书里,渥克把那些小概率的危机归类为大家都知道的黑天鹅;而那些形成速度缓慢、出现概率很大、且影响深远的危机比喻成灰犀牛。
如果说黑天鹅理论能够指导我们更加集中地应对那些小概率的危机事件,那么灰犀牛理论就可以帮助聚焦那些大概率的、具有警示信号的危机事件。
同为会造成金融系统崩溃的重大问题,黑天鹅突如其来,而灰犀牛厚积薄发,也更可怕。当一头两吨重的猛兽,愤怒地喷着气,直勾勾地盯着你,随时准备向你扑来,将你撞翻在地的时候,为什么要去害怕一只奇怪的鸟儿呢?毕竟,被犀牛撞一下的伤害要比被黑天鹅惊一下严重得多。
如同硬币一样,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经常伴随着诸多潜在风险。灰犀牛可以说是经济高速发展的伴生产物。虽然不知道这些灰犀牛会在什么时候,会以什么方式出现,但忽视它的存在,不加以监管并提早做出应对,等它们冲到眼前时,后果将不可估量。
很多人认为2008年发生于美国的房地产次级贷款危机就是灰犀牛事件。从数据上看,当时整个市场的危险情况已经很明显了,而市场上的人们还在积极地为了赚取最后一美元而铤而走险,监管者们也麻木地无动于衷。不可避免的,灰犀牛给了这些心存侥幸的人们迎头一击。
回头看看,栖息在中国的灰犀牛是什么呢?
就目前的经济形势来说,房地产泡沫是毫无疑问的最大灰犀牛。一方面,对于中国房价的泡沫化已经没有争议,另一方面房价调控却陷入“空调”的境地,不断逼空导致很多人产生了“房价永远不会跌”的错觉。
根据中国社科院的数据,中国房地产市值从2004年32.7万亿元上升到2016年226.7万亿元。同期,股票市值3.72万亿元上升到50.77万亿元,债市规模从5.08万亿元上升到44.34万亿元,两者加起来也不及房地产的一半,光鲜的数据之下存在着大量的泡沫。
此前,银监会曾发文要求,借款人住房抵押贷款的月支出与收入比控制在50%以下,所有与住房相关的债务支出与收入比控制在55%以下。然而2016年中国居民房贷支出与收入比从2006年的33%上升到了67%,早已突破红线。
不仅如此,7月21日发布的《2017年上半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中国房地产贷款同比增速24.2%。至6月末,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达29.72万亿元。如不能有效降速,中国的房贷收入比很快会达到美国次贷危机时期的水平。
与此同时,2017年上半年中国内地的房价收入比也达到了23.29,相当于普通人23年不吃不喝才买得起一套房。从数据上来看,可以说中国房地产泡沫这只巨大的灰犀牛已经是虎视眈眈了。
不同于黑天鹅的不可预料,灰犀牛毕竟有着先兆。在灰犀牛奔跑起来之前,关键的是如何筑起安全墙,防范越早着手,就越容易解决问题,成本也越小。
对市场或者经济体的管理者来说,灰犀牛其实是一种思考方式,猜测中国经济哪些现象可能属于灰犀牛,哪些不是非常费力,也并不怎么高效。不如在管理者发现一些经济指标出现异常后,不去鉴别它是不是灰犀牛,而是迅速对这些危险的信号实施对冲策略。毕竟,即使非常普遍或者已经存在很长时间的现象,也无法避免就是一头正在跑过来的灰犀牛。
当然,这并不是要求经济管理者尽量把工作做得复杂而且精细,他们只需要做出最简单的对冲尝试,并且尽量把复杂的工作交给市场,政府不必也没有能力完成所有琐碎的操作。
此外,除了灰犀牛,普通公司投资者还要防范的是一种对决策层意图过度解读的“强迫症”。这个现象在这次会议后显得非常明显。很多政策解读者对决策层的用词以及其文字表面下的深层“含义”过于敏感。这有点像一段时间以前,人们对一本叫《谁动了我的奶酪》的励志书的解读。这本书的出版方宣称,人们能从这本书里获得无限多的人生领悟,并且表示“你们自己去仔细体会吧”。于是很多受到这种暗示的人都开始把其中每一个词进行掰开揉碎的解读,甚至有的人会看着这本书突然放声大哭。
类似的,很多人对管理者的意图也过度解读了,这主要是因为,很多人把权力对市场所起的作用放得很大,而且认为那才是市场发动机的手柄。实际上,如中国这么大体量的经济体,稳定性所占的权重是非常重要的,管理者基本不会去推动一次冒险的剧烈变动。
还有很多关注经济领域的自媒体为了让自己受到更多的关注,把这种过度解读进一步放大。不过,这种过度解读基本失实了,没必要太过在意。
第一财经网出于传递商业资讯的目的刊登此文 , 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