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如何平衡发展和保护?鼓浪屿在申遗成功后这样做

第一财经APP 2017-08-29 21:17:00

作者:冯迪凡    责编:计亚

申遗成功后,应如何平衡鼓浪屿发展和保护的诉求? 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副主任王唯山在接受采访时做出了这样的回应。

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将于9月3日~5日在厦门举行。

而鼓浪屿这座面积仅为1.88平方千米的小岛,则在7月8日召开的第4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在金砖会晤之前申遗成功是一个巧合,不过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来展示我们国家的文化。” 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副主任王唯山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此次契机还可以展示我国早期同西方的交流和发展情况。

申遗成功后,应如何平衡鼓浪屿发展和保护的诉求?王唯山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做出了两点表示,首先将进一步削减鼓浪屿景区的日最大承载量,其次拟成立鼓浪屿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行政级别应不低于副厅级,其作用在于“保护力度会更大,资金以及工作力度有保障等”。

鼓浪屿商业街一角。图片来源:新华网

为保护而限客流

鼓浪屿于2007年5月正式被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鼓浪屿的上岛游客总数为574.85万人次,2014年增加到1246万人次,而鼓浪屿单天迎客量在2012年“十一”黄金周达到12万人次。

如今,为兑现对世界遗产组织的承诺,厦门在鼓浪屿申遗成功之际再次主动限客,从原来每天最高接待游客量接近12万人减到上限6.5万人,最近又减到上限5万人,自今年6月30日起实施,此举明显将对鼓浪屿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品质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

恰恰是为了保护鼓浪屿,才要把游客数量减下去。王唯山说,因为我们岛很小。后期还会根据这5万人的上岛情况进行评估再确定游客数量,但“票价不会变”。

与此同时,厦门还决定成立鼓浪屿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以此提高保护力度和各方面效率。

王唯山介绍,鼓浪屿景区现在的管理机构是厦门市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是厦门市政府的副厅级派出机构,而鼓浪屿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的管理权限会在管委会之上,级别应不低于副厅级。

公开报道显示,8月2日上午,厦门市举行鼓浪屿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总结暨全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进大会,在会上提出成立专门的鼓浪屿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更好地统筹对鼓浪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进一步理顺管理机制,坚持依法治理,创新综合治理,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故宫在这里开“分馆”

鼓浪屿遗产体系包括岛上近1000处历史建筑,全岛的历史道路体系,岛屿自然景观要素,以及各类文化遗迹,这也是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唯山表示,申遗的成功,也意味着鼓浪屿要在旅游产品的挖掘方面转型提升,提高品质,特别是重视开放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

鼓浪屿的龙头景点日光岩。图片来源: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网站

比如,今年5月在鼓浪屿正式开放的故宫博物院新“分馆”——故宫外国文物馆,就令人耳目一新。这座展馆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180平方米,包括袁世凯为光绪帝上呈的美国产头痛药膏、正面镶嵌钟表的八音盒等在内的219件清宫旧藏外国文物在此展出,成为了清宫藏外国文物的固定展出地。

比如可以在这里看到清代皇帝出游的单筒望远镜。欧洲18世纪出产的望远镜是清帝的心头之好。望远镜为单圆筒折射式,镜筒为硬木质地,可抽拉为四节,平配有一黄铜制三脚架。筒面做工精细,工艺高超,是清帝观景时使用的望远镜用物,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珍贵文物。

在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展出的这些文物,大部分一直保存在故宫库房里,从未向世人展示过,故宫文物来到鼓浪屿,提供了一场“一带一路”倡议下超越国界的文物盛宴。

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陈列保管部主任万秀峰对第一财经记者介绍,展出的文物时代从16世纪至20世纪初不等,尤以18世纪、19世纪居多,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展现了所属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风貌,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是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见证。

与此同时,鼓浪屿故宫外国文物馆内的文物将定期更换,例如织物类计划3个月更新一次。万秀峰介绍,在此展出的文物种类涵盖漆器、陶器、瓷器等多种类别,分别来自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这些文物来源主要是清宫旧藏,也有部分为民间征集或个人捐赠。

具体而言,此批219件藏品,展品品类丰富,保存完整,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从不同的角度诠释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价值和内涵。这些外国文物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展现了所属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风貌,也映射出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盛况。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