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6年6月到2017年6月,在滴滴平台获得过收入的司机或车主,总数达2108万;滴滴平台每天直接为264万司机提供人均超过170元的收入。
10月13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的学术支持下,滴滴出行发布的《新经济,新就业——2017年滴滴出行平台就业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披露了上述数据。
研究发现,最近一年共有2107.8万人通过滴滴平台获得收入,包括专车、快车司机,代驾司机,以及顺风车车主。同时,《报告》还从就业人员特征、工作行为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研究,向公众展示了分享经济带来的新就业生态。
《报告》显示,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滴滴平台上获得收入的专快车、代驾司机及顺风车车主数量达2107.8万,相当于2016年全国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6.2%。
在新就业人群中,来自去产能行业的职工数量为393.1万,涉及煤炭、钢铁以及煤电、水泥、化工、有色金属等其他产能过剩行业。另外,滴滴平台上还有178.8万司机是复员、转业军人。同时,滴滴平台还为209.3万女性提供了就业机会。
同时,滴滴平台每天直接为264万司机提供人均超过170元的收入。根据《报告》,滴滴平台解决了133万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其中在加入平台前失业1年以上的司机占比超过12%。另外,还有137万司机来自零就业家庭,对他们来说,滴滴平台获得的收入是全家的生计保障。
从就业人群的收入结构来看,来自滴滴平台的收入占司机个人月均总收入近五成。特别是对于零就业家庭、单人就业家庭的司机来说,从滴滴平台获得的收入在家庭总收入中的占比平均达到了77.1%,已成为保障家庭生活的重要支柱。
分享出行经济的发展,为下岗失业人员、去产能职工、复员转业军人、零就业家庭等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就业模式:从网约车司机工作时长来看,每天工作时间在2小时以内的司机占比最大,为50.7%。并且,网约车司机工作的时间段分布也比较宽泛,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灵活安排工作时间。
《报告》显示,滴滴平台上的司机多数都有本职工作,而且其本职工作涉及的单位、行业类型非常广泛,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具体来看,滴滴平台司机以企事业单位上班的白领、打零工或散工以及自雇、自由职业者为主。
未来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增长需要更多依靠本地就业来实现,经营净收入增长需要乡村产业振兴发挥更大带动作用。这些均对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提出迫切的要求。
7月12日20:47分,美团即时零售订单量再创新高,达1.3亿。
释放消费潜力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强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和信心,持续的财政政策支持以及充分发挥市场自主力量带来的生命力,都是提振消费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