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迅速抢占市场,互联网造车企业纷纷选择与传统车企合作。
9月29日,海马汽车集团发布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海马汽车有限公司(下称“海马”)与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小鹏”)签署了《小鹏品牌汽车合作制造框架协议》,双方将合作开展研发、生产、销售小鹏新能源汽车。选择代工,小鹏并不是第一家,此前,蔚来选择和江淮汽车合作,由后者负责生产制造;李想创立的车和家与华晨汽车集团将在智能电动车的研发、供应链、制造等各方面展开深度合作。传统车企所具有的生产资质和制造能力,是互联网造车企业选择代工的重要原因。类似于来料加工的“代工”模式,能快速地将产品推向市场,笔者了解到,包括蔚来、小鹏、车和家等多家车企都将新车推出的时间放在了今年和明年。代工让这些车企不至于因为新能源生产资质申报的时间进展,以及相关政策的变动而影响自己的生产排期,错失风口。
虽然代工模式可以省掉工厂建设等硬性时间和成本,但汽车对安全和一致性要求极高,一家合适的代工企业并不那么容易找到。代工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从研发、生产、制造全产业链上的协同,每家车企的设计制造标准、流程以及要求都不尽相同,需要高度的配合和磨合;不仅如此,在生产制造环节,生产线改造、工人的培训等也都需要时间,此外,对于产品品质缺陷的责任认定等很多具体问题,都需要在事前有充分的预见和约定。
能够为互联网造车企业代工的大多是市场销量中流、产能利用相对不充分的企业,这些企业在行业中的生产制造能力属于中流。
对于江淮和海马等传统车企来说,为别人代工,虽然也存在挑战和压力,但能化解产能,这不失为一大利好。
银河证券此前发布研报显示,在抽样调查的19家自主品牌中,15家品牌的产能利用率都低于50%,个别企业甚至不足10%。但是资料显示,汽车产业的产能利用率要达到75%~80%才能做到盈亏平衡,由此可见,绝大多数自主品牌都面临成本压力。
随着车企的竞争加速,未来自主车企之间的洗牌将成为常态,几年后可能仅有5家左右能存活。这一说法是依据国外车企的现状来说的,可以看到的是,无论是欧美,还是日本、韩国,市场上存有的车企品牌也都并不多,主流的几乎就三五家,但中国的车企数量达到上百家。
不过,中国车市的吊诡之处就在于此。2014年8月,自主品牌市场份额在合资品牌的挤压之下,经历了“十一连降”,为2009年来最低。很多自主车企销量都陷入低谷。但随着SUV的走热,自主品牌份额逆势反弹,连续攀升,逐渐收复失地,之前一些举步维艰的企业又得以缓过一口气。
今年,随着SUV热潮减退,自主品牌再度出现分化。不过,一些市场表现不那么好的企业,又因为产业政策获得代工机会。
全球商业咨询公司艾睿铂(AlixPartners)大中华区汽车行业负责人许谦对笔者提及,很难去判断未来有几家车企能够存活。与国外的车企不同,中国本土品牌生存的压力较大,竞争更激烈。
强者恒强是市场逐渐走向理性后的趋势,但弱者并非都会被踢出市场。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机会和理由,让那些经营现状并不好的企业,不温不火地活着,等待东山再起。
里维安汽车公司首席财务官称,受关税政策影响,公司每辆车的生产成本预计将增加“数千美元”。
中国先后兴起了互联网、教育培训、网络直播、AI大模型、人形机器人、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产业风口。无论风口怎么切换,北京似乎永远处于C位。
券商认为,整体市场呈现风险偏好提升的趋势,创新药是较佳映射子版块;建议延续科技领域中端侧AI+国产算力+军工+锂电+港股创新药的主线配置。
大趋势催生龙头,背后对应长期潜在较大的投资回报。
互联网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经历了从局域网到全球网络的发展,最终形成去中心化和开放合作的生态系统,显著受益于全球化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