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上海的顶级演出越来越多了,想看的剧比往年要来得多。”进入10月演出黄金季,27岁的剧场爱好者刘涵时常选择困难。今年的上海国际艺术节,有她最想看的两场演出——罗伯特·威尔逊的实验戏剧《关于无的演讲》和瑞士洛桑贝嘉芭蕾舞团的《魔笛》,一个是戏剧大师首次访沪,一个是现代芭蕾之父的遗作,机会难得,她都不想错过,但偏偏演出时间撞在一起了。
贝嘉芭蕾舞团的《魔笛》世界巡演在中国仅两场,都在上海,亚洲范围内也仅在上海和东京两座城市演出。这个现代芭蕾第一名团已是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常客,曾经受邀在第十三届、第十五届、第十六届艺术节期间展演。参与《魔笛》演出运营的九维文化宣发总监陶冶告诉记者,贝嘉舞团对上海印象颇佳,此次又逢上海国际艺术节,遂再度促成了此次上海巡演。
作为演出运营商,总部设于北京的九维文化今年在上海成立了宣发团队,多个项目包括蒙特卡洛芭蕾舞团的《天鹅湖》等都将在上海落地。“上海市场越来越重要了。”陶冶说,“以芭蕾舞为例,拥有一定数量的对芭蕾有所了解的观众,这样的城市并不多,上海和北京是比较好的两个市场,这里的观众有兴趣去了解舞团的背景,已经养成了稳定的欣赏习惯,他们会主动关心一些知名剧团的艺术演出,国际级的演出方也会更加青睐这里的市场。”
10月19日至23日,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交易会将迎来50个国家与地区的大咖参会,参会人数预计超过1000人,通过艺术节这样一个交流平台,能够让更多优秀的中国原创剧目“走出去”,同时将更多国际一流演出“引进来”。艺术节交易会也已成为大师公布新作的全球首发地,届时谭盾和杨丽萍将会在交易会现场推介新作,国内外资深买家和艺术机构也将在现场挖掘来年的爆款项目。
据上海国际艺术节节目交易部高级主管茅玲介绍,通过艺术节的平台引进了一批经典剧目,诸多创新型演出也陆续落地上海。“2013年,第一届境外视频选拔推荐会,英国男版《天鹅湖》被上海文化广场看中,2015年在演艺项目创投会上,沉浸式戏剧《不眠之夜》被SMG看中,落地上海,现在一票难求。”今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城市记忆》多媒体沉浸式大秀、英国沉浸式戏剧《爱丽丝冒险奇遇记》等创新项目刚刚曝光,已经成为投资方的预约热门。
魔幻新空间
“有人告诉我,《不眠之夜》已经刷了100场。”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副总裁马晨骋谈到这个项目时笑言,“这位观众恐怕得‘戒毒’了。” 过去一年,《不眠之夜》已成为一部引发圈内圈外关注的现象级戏剧作品。
2012年,马晨骋在纽约看到了原版《不眠之夜》,深受触动,想着何时才能把这样一部特殊的戏剧带到中国。这出戏以莎士比亚经典悲剧《麦克白》为主线,打破了舞台的束缚,在一栋五层楼的空间中演出,整栋楼有100多个房间,观众如同进入一场虚实交错的梦境。考虑到演艺市场、观众喜好、成本投入等多方面因素,在中国落地并非易事。“中间经历过各种各样的波折,一开始考虑是不是要做原创,后来想着要找美国合作方,找到方向之后又考虑究竟要在哪栋楼里做。”
2015年,艺术节邀请原版《不眠之夜》创意总监菲利克斯来到上海,在当年的创投会上,演艺集团和菲利克斯进行了深聊,随后带着菲利克斯到现在演出的场地麦金侬酒店参观:“他看完以后非常兴奋,接着开始后续的很多次洽谈。”
2016年12月14日,《不眠之夜》正式开演,四天内一万张预售票全部售罄,到现在演出将近300场:“现在基本上一轮开票是在1.2万张左右,四五个小时全部卖完,现在的观众知道这个戏的更多了,喜爱这个戏的观众也更多了。”
马晨骋一直相信《不眠之夜》会在中国成功:“这和它是不是先锋是不是小众没有关系,它带给观众的体验其实是观众所渴望的,我觉得只要是一个年轻观众,或者只要他还有一颗年轻的心,对这样的作品是没有任何抵抗力的。”
很多人在看了三遍、四遍,甚至是五遍以后,会发现《不眠之夜》讲的故事都不太一样,因为看的演员不一样,故事剧情不一样,结果也会不一样。刘涵告诉记者,她身边不少朋友刷了很多遍:“体验度是前所未有的,从来没有看过这样一个演出,你可以跟随一个演员,也可以谁都不跟,自己在房间里面探索,他们把故事设计得很复杂,只去一两次不可能知道全部内容,有时候会碰上新房间和故事支线的开启,真的会上瘾。”
《不眠之夜》的演出场地位于北京西路1013号,曾是废弃多年的烂尾楼,被打造成上世纪30年代风格的麦金侬酒店之后,也带动了周边商圈的消费。《不眠之夜》给马晨骋的最大启发是,戏剧能够带来的收益不仅仅是门票的收入,还可以带来其他的产业联动。“剧场旁边的戏剧主题酒店26个房间几乎每天都被戏迷订满。”
新鲜的演出备受追捧,老剧场在硬件升级后也焕发出新的生机。
1941年,上海“孤岛”时期建造的最后一家影院美琪大戏院落成,首映电影是福克斯公司的歌舞片《美月琪花》,美琪曾是上海著名的西方影片首轮放映影院。76年后,恢复了电影播映的美琪大戏院,在今年的上海电影节期间排起长龙,人头攒动。美琪大戏院还与上海艺术电影联盟、英国国家剧院现场(NT live)等多家机构合作,提供优质的艺术放映片单。
“上海观众越来越成熟,真正的好作品不怕票房压力,这在任何剧种中都是如此。”马晨骋所在的上海文广演艺集团经营着十多个专业剧场,包括美琪大戏院、兰心大戏院这样的老字号,也有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尚演谷这样的新兴文化场所,随着观众口味的多元化和分众化,集团会根据各个剧场的调性去挑选更符合剧场审美的作品,更好地服务于观众需求。马晨骋说:“比如美琪1200多个座位,它有那么多渊源和故事,我们会挑选优质的经典的作品,大师级的名家名作展映,兰心大戏院空间较小,容纳五六百人,那就会上演比较别致的、先锋的、有创意的作品。”
原创力量滋长
近两年另一个比较明显的现象,是年轻观众对音乐剧的喜爱。“如何逼疯一个广东的音乐剧迷,逼着他关注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公众号。”在上海文化广场最新一条微信推送消息的留言板上,一位戏迷的留言得到了最高的点赞数。这几年世界顶尖音乐剧的巡演的确在上海掀起了一轮轮的观剧高潮,也吸引了其他城市的戏迷们打飞的前来“朝圣”。
从2013年开始,上汽·上海文化广场的年度大戏刘涵一场也没落下,有的剧目还会二刷、三刷。“印象比较深的前年德语《伊丽莎白》、去年德版《莫扎特》,今年好像引进了法语《摇滚莫扎特》。全年不间断地有各类音乐剧。相对于舞剧、话剧、古典音乐,音乐剧门槛没有那么高,也比较通俗,等于你基本不需要任何知识准备就可以去看了。”
音乐剧是文化广场自创始之初就定下的演出核心,六年来在音乐剧推广方面的努力,也扎实地为它立下了一块金字招牌。上海文化广场剧院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杨佳露告诉第一财经:“文化广场还未重建时,上海大剧院每年夏天都会推出一部音乐剧,已经连演了十年。当时大剧院方面音乐剧市场非常可观,因此市领导决定在上海建造专业的音乐剧剧场,文化广场在建造之初就是要打造成一个专业的音乐剧剧场,这几年也一如既往地坚持音乐剧为主要核心的艺术产品。”
杨佳露介绍,文化广场是自负盈亏的演出剧场,创立初期经营非常困难,前三年的运营压力非常大,后来通过一些优质剧目的引进和演出,才逐渐在观众心中建立起品牌知名度。
运营六年来,文化广场平均上座率72%,其中,音乐剧、舞台剧演出场次占比超过七成,第六年年收入首次破亿。在引进百老汇、伦敦西区经典大戏之后,文化广场引入《伊丽莎白》《莫扎特》《摇滚莫扎特》等小语种音乐剧,从《极致百老汇》系列到《法语音乐剧明星集锦音乐会》,以集锦的形式为观众普及各国音乐剧,慢慢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杨佳露认为,这几年国内音乐剧热度上升和演出运营相关,在欧美国家,音乐剧是商业非常成熟的一个剧种,资本进入时通常认为音乐剧的运作相对来说比较有市场。“音乐剧的剧目多了,对于观众来讲,他的选择余地就广了。”去年6月,上汽冠名文化广场,在得到商业赞助之后,“把钱贴到老百姓身上去”,通过提升优惠票和学生票的比例实现了平均票价的下降。
随着文化广场在国际知名度的升高,与国际剧团合作洽谈也相对越来越顺利,但另一方面文化广场产生了新的担忧:“经典剧目就这么几部,邀请到最后资源总归会有枯竭的时候。”因此,文化广场期许搭建一个原创音乐剧的展演平台,扶持国内的原创音乐剧,从《春之觉醒》到《我的遗愿清单》,尝试制作原创音乐剧,让更多的中国音乐剧与观众见面。
文化反哺城市
“上海的文化市场是最健康的,上海观众也是最乐于买票的观众。”一位前票务平台人士对此深有感触,“比方说某些北方城市有一个问题,就是赠票太多,赠票多的话势必就会造成恶性循环,还有一部分赠票就流向了黄牛。上海无论是主办方还是票务平台,在票价体系上维护了一个相对健康的状态。只有整个市场健康,才有可能所有的品种都能卖得好。打个比方,开心麻花的新戏,上海上座率比北京高,甚至北京人艺在上海巡演可能都会比北京上座率高一点。”
相对于电影,看戏是相对昂贵的消费,喜欢看戏的人复购率很高,但购买力有限,就算剧目再好看,看戏的永远都是一批人,因此剧院在扩大观众群,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剧场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在这一方面,一座城市的艺术氛围也会深刻影响着市民的观剧热情。
明年就将成立二十周年的上海大剧院一直是上海戏迷心中的“圣地”,刚刚发布的演出季剧目种类繁杂,除了剧目档次高,刘涵特别推崇大剧院在艺术普及方面的举措,她经常会关注上海大剧院定期举行的艺术课堂。“比如说马林斯基芭蕾舞团来了,他们会在演出前的一段时间专门给大家做一个演出的导赏,它在艺术普及方面特别好。所以很多人会冲着大剧院这个品牌看戏,并不单单是追剧。”
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常设单元艺术天空板块也是专门为艺术普及而设立,10月到11月,在上海的城市绿地,花上低廉的价格就可以享受12小时不间断的特别音乐会演出,打击乐、爵士乐、多媒体音乐应有尽有,或是通过网络预约,免费观看国际一流的艺术作品。茅玲告诉第一财经,艺术节和剧团在洽谈之初就会邀请他们加入艺术天空板块的演出,这样大家就有机会以很低的价格去欣赏一流的艺术作品。几年下来,她身边一些以前很少进剧院的朋友,现在也开始会抢票。她常常跑到剧院去听观众的反馈,听到有人讨论说今年艺术节买了什么票,接下来准备看什么剧目,每当此时,都觉得挺感动。
“文化是城市的引擎。”茅玲对罗马尼亚锡比乌戏剧节总监的这句话印象特别深:“锡比乌艺术节在两个星期内会有500多场演出都在户外演出,他说,我要把最好的演出给观众看,让观众知道什么是最好的演出,只有看到最好的演出,他们才会有兴趣继续花钱去剧场看,其实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