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区域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释放改革红利 成都高新区成双创沃土

第一财经APP 2017-10-23 21:56:20

作者:王博    责编:杨小刚

今年1~8月,成都高新区市场主体总量再攀高峰,形成了各类市场主体集聚、竞相发展的新局面。

每3分钟新增一家市场主体,日均诞生市场主体144个,去年新增入驻企业28650家,其中科技型企业5200家,这是成都高新区新增创新创业主体的“加速度”。

今年1~8月,成都高新区市场主体总量再攀高峰,形成了各类市场主体集聚、竞相发展的新局面。成都高新区市场主体截至8月31日已达14万余户,显示这片创新创业热土对各类人才和企业的强劲吸引力。

“市场主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也是衡量地方发展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市场主体保持高速增长的背后,离不开“放管服”改革的持续推进。

不仅如此,作为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自贸试验区核心区,成都高新区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吸引全球创新创业人才、企业、资金加速聚集,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助力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

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 高武辉/摄

简政放权激发创业活力

截至今年8月31日,成都高新区各类型企业共计101081户(不含在省、市工商局登记的住所在成都高新区的企业),注册资本(金)8928.38亿元。其中内资企业99851户,注册资本(金)8513.79亿元;外商投资企业1230户,注册资本(金)414.59亿元;个体工商户36970户,资金总额26.40亿元。

成都高新区市场主体数量突破14万家,离不开“放管服”改革的持续推进。近年来,成都高新区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为方向,理清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边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不断创新政务服务方式,持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加快营造便利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去年8月1日起,成都高新区率先在四川省开展“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电子营业执照试点以及企业简易注销登记、深化“先照后证”等商事制度改革,以简政放权进一步激活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150个原本需要事前审批的事项被改为后置审批,大大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今年3月1日,成都高新工商局正式启用全新的企业注册大厅,并同步开通了网上办事、微信排号等服务,以“互联网+政务”为企业带去实实在在的便利。

“商事制度改革实施3年以来,成都高新区共新登记企业58363户,是商事制度改革以前区域累计企业存量的1.8倍。”成都高新区工商局副局长孙秀蓬说,仅仅3年时间,成都高新区新增企业数量就超过了改革以前近20年的企业存量总和。

此外,为打造更加有效的创业服务体系,成都高新区在出台的《成都高新区创新创业发展规划》中明确,要建立“政府服务与市场服务融入、市场服务与国际服务连接”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助力更多的创业者入区创新创业。

从行业分布看,1~8月,成都高新区新登记企业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共5117户,占企业总数的23.89%;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共2874户,占企业总数的13.42%;批发和零售业共4583户,占企业总数的21.40%;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共5049户,占企业总数的23.57%;建筑业共2156户,占企业总数的10.07%;其他行业共1639户,占企业总数的7.65%。

“成都高新区蓬勃发展的新兴业态,为推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也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企业发展动力。”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天府立交 梁磊/摄

体制改革释放内生创新动力

今年4月27日,成都高新区对外发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下称《方案》),出台55条实施细则,以增强供给能力、优化供给结构、完善供给环境、扩大公共供给为方向,以促创新、优产业、降成本、补短板为重点,全力促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成都天府空港新城建设,加快形成区域发展新动能。

《方案》明确,到2020年底,成都高新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取得实质性进展,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适应的产业、科技、人才、土地、金融、环保等政策体系更加健全,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新的供需平衡。值得关注的是,《方案》提出,今年要力争为实体经济企业减负50亿元以上。

该《方案》提出,设立3个50亿创新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大企业大集团创新、校地军民协同创新、领军人才引领创新,全面加强创新供给能力建设;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并围绕重点产业打造良性产业生态系统,建设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体系;优化企业梯度培育体系,真金白银扶持企业发展,着力培育一批成都本土领军企业;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人力成本、税费成本、融资成本、用地成本、用能成本;突出提升社会事业、城市建设、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公共供给能力。

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坚持全球视野国际标准,抓住国家级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天府新区国家级新区“五区叠加”发展机遇,从产业、要素、制度三个层面着手,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开放红利、新区红利、创新红利和政策红利,全面提升城市能级水平,着力打造全球创新高地。

今年上半年,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建设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实施意见(2016—2025年)》(下称《意见》)。“改革进入深水区,需要解决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意见》共有6个大点,包含18条小点,瞄准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中国—欧洲中心  高武辉/摄

其中,体制改革方面,《意见》明确,支持示范区建立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创新干部人事管理制度和薪酬激励机制,探索多种形式的选人用人机制,激发干部创新创业活力。改革政府资金扶持产业发展方式,采取前资助、后补助、股权投资、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示范区创新能力建设,促进创新型经济加快成长。积极推动土地、动能等生产要素资源向新产业、新业态倾斜,促进高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创造的核心当然是在人才,但也包括体制和激励政策,包括产权归属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解决好了,激发的活力就更大。”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去年,成都高新区在全国率先探索并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制度”改革,重点激励科研院校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转移权“四权改革”,打通科技成果、科技人才、科技企业的权益化和权益流通化“两大通道”、激发创新创业内生源动力。

今年9月11日,成都高新区发布《成都高新区关于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若干政策》(下称《政策》),共26条。《政策》提出将设立3亿元协同创新基金,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并将给予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最高2亿元支持,促进国际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升企业研发、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

成都高新区打造的各类科技创新体系极大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2016年,成都高新区专利申请总量达24833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3087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已达到146.1件,位居全国国家高新区前列;新增国际、国家、行业标准131项,增长137%;新增国外专利申请量超过200件,约占去年成都市国外专利申请量一半。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