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金融创新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建设,10月26日,原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光大控股投资年会上建议,在大湾区率先建立“监管沙箱”,在香港也相应设立比如像“金融科技跨境监管委员会”的机构,这将有助于以较低的成本,验证有效的监管政策,便于跨境金融发展以及企业创新。
所谓“监管沙箱”,即提供一个试验区,在这个试验区内放松产品和服务的法律监管和约束,鼓励FinTech初创企业对创新的产品、服务、商业模式和交付机制进行大胆操作。在刘明康看来,粤港澳大湾区应率先做金融跨境监管沙箱,为香港和深圳提供行业深度交流平台,也可以成为一个境内外对标机构(科技、金融、金融监管)互相学习、互相研讨的大平台。
“最好的出路就是监管者和市场参与者一起在沙箱里面,共同发展,前瞻性地设计、协调好管理法则、机制,防范突发性和系统性的风险。”刘明康说。
具体而言,可由监管方在香港成立“金融科技跨境监管委员会”,负责跨境监管政策、制度的制定,具体会议可在内地召开。
谈到沙箱的准入标准,刘明康认为应该主要抓住六大方面,一是战略规划,二是业务管理,三是监管与合规,四是技术创新,五是人才策略,六是安全保障(网络、隐私等)。
准入后的企业与机构在沙箱设立产品运营、执行委员会工作组,与各个节点沙箱内企业保持定期沟通机制。此外,入箱企业或机构必须交纳风险保证金,以保护金融消费者,然后随时可以依规退出沙箱,工作组也可以随时终止企业或机构在沙箱内的运行。
刘明康建议,对进入沙箱的企业,可以采取四个激励措施:一是扩大跨境销售服务的可能,二是结束沙箱实验后可发放有限特许夸奖产品与服务的牌照,三是一年一度项目评比与奖金,四是合格创新人才可授予香港或深圳居住与工作证。
此外,刘明康说,香港与内地在破产清算重整、协议解决等方面有很大的合作空间,跨境破产清算方面司法互认互签十分必要。在香港破产案件审理过程中,关于企业注销、欠税欠工资,保障在制度以及破产管理署行政上的经验,可以供内地借鉴。
“港车北上”自2023年7月实施以来,已有超过10万辆香港私家车参加
合作区将重点推动“四新”产业和澳资产业发展
深中通道让深圳与中山成为了左邻右里;海陆空铁多维联动,多种交通方式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紧密联系、要素流动的纽带。
2023年7月1日至今年6月30日,完成“港车北上”边检备案车辆已超过10.8万辆次、备案司机超12.9万人次。
这些来自1500米深海的清洁能源,通过香港、三亚、珠海等地的陆岸终端,源源不断输送至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贸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