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葛妍
摄像:路俊 孙嘉
后期:钱珺
yo~yo~
正在看这篇文章的小伙伴们
你准备好了吗
我说嘻哈 你说yo~
今年夏天过后,全民掀起了嘻哈浪潮,就连商业也开启了有嘻哈时代,并且有一种一浪更比一浪高的气势。说唱艺人身价飙升,广告接到手软。追捧也好,争议也罢,嘻哈这个元素变得值钱起来。嘻哈背后的年轻人,正是市场想要讨好的人。
火不火,看代言
嘻哈到底火到什么程度?
简单列举一下:麦当劳、必胜客、农夫山泉、哈尔滨啤酒、江小白、李宁、阿迪、New Balance、小米、魅族、支付宝、钉钉、雅诗兰黛、摩拜……众品牌纷纷在今年夏天嘻哈了一把。品牌看中的是话题热度,更是年轻一代的强劲消费力。
(雅诗兰黛找嘻哈歌手PG One拍口红广告,拍出了轩然大波。图片来自网络)
90后都老了?00后闪亮登场
在一份嘻哈音乐节的观众统计里,买单的粉丝中女性偏多;年龄方面,95后、00后的占比较多,甚至很多小学生都是嘻哈音乐节的忠实粉丝。在这个圈子里,90后的小仙女们都变成了老阿姨。
有音乐人说,80后及95前的这一批粉丝里,主要关注的是欧美及港台的嘻哈文化,而95后、00后其实更关注的是嘻哈新秀,对他们来说,文化忠诚度也许不是那么重要的东西,够酷够特别才是他们喜欢的。《中国有嘻哈》捧红了中国新一代说唱歌手,也让粉丝们有了消费的动力。这也是为什么就连大牌也会选择和嘻哈歌手合作,对着年轻一代呐喊着:来啊,买我们的产品啊,我们请到了最in的代言人。
(白酒品牌江小白推出的嘻哈定制瓶)
嘻哈要赚钱,光有音乐节哪够?
几年前的民谣热,带动了音乐节的发展,门票的售卖不成问题,因为民谣的群众基础更深,抱把吉他自弹自唱不是年轻人的特权。在嘻哈领域情况似乎有所变化,这的确是一个小众的文化领域,就算今夏的热潮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嘻哈,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
我们和一位嘻哈音乐节的主办方聊了聊,对他来说,嘻哈音乐节能不亏钱就算感人的了。5万人的承载量是上限,门票又不能太贵,今年的热潮算是带动了一批粉丝的消费,但音乐节绝对不是赚钱的好方法,也不是唯一的方法。
一位livehouse的主理人说,一场嘻哈演出可能连人都坐不满,但一晚上的酒水消费却能达到上万。国际青年音乐节的主办方表示,喜欢嘻哈音乐的人,大多是冲动型消费者。相比于民谣模糊的消费者画像,喜爱嘻哈的人群看起来更清晰。小众是劣势,也是优势,更何况嘻哈领域的小白用户可是消费的主力军。
“地下”到“地上”,窄众到潮流
潮牌是嘻哈火了之后受益最明显的产品。
我们在上海国际青年音乐节上遇到了一些潮牌主理人,其中一位叫做Lex的品牌创始人告诉我们,以前大多数国内人对于潮牌的理解都是supreme这样的大牌,而现在更多的小众国产品牌也逐渐被认可,音乐节当天,他的品牌就卖出了40余件商品。嘻哈现场给文化产品带来了机会,而潮牌的越来越高的接受度也缓解了嘻哈圈窄众的问题。
轻度体验解决的是亚文化与小白用户之间的鸿沟问题。
《创业那些坑》曾采访过一位嘻哈爱好者转型创业的案例,这家叫做街去的公司,一开始主打滑板的售卖,课程的线上教学等,而后续则选择了线下的轻度体验作为主要盈利方向,通过在一些城市开设体验集合店,例如潮牌的售卖,纹身服务、街头涂鸦等等,来积累线下的用户。转型的原因,也是为了迎合更多的小白用户。(添加往期节目连接)
都说现在是泛娱乐时代,而嘻哈元素的运营则解释了“泛”的意义。运用好嘻哈的特立独行,又要兼顾市场的接受程度,的确是一种考验。
2015年,创新工场和真格基金投资了涂鸦社交应用app涂手;2016年,盈动资本和娱乐工场先后投资了街头文化潮流社区InStreet;而今年,王思聪所在的普思资本投资了嘻哈文化内容运营商比达传媒,同为内容运营商的普普文化则获得了胡海泉以及青瓦资本667万元的战略投资。
这一波热潮的确吸引了不少投资人对嘻哈文化的关注,但这个圈子到底该怎么玩,也许还没有人能给出清晰的答案,那不如先来段freestyle,各家battle过后,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惊喜。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感受到“早搏”的存在,也不是体检时做一次心电图就能发现的,一般需要通过24小时的心电图来监测。
“电影行业遇到了一些困难”,这是本届上影节期间从业者频繁提及的一句话。与此同时,来自年轻电影人的创意和热情,又让很多人感受到,这些困难或许只是暂时的。
演出经济通过消费场景的立体爆破、文化符号的破圈密码和城市形象的流量重构,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李昀鋆完成了106次对中国内地丧亲者的访谈,其中44位经历父母离世的年轻人成为她博士论文的研究主体。在博士论文基础上,她出版了新书《与哀伤共处:经历父母离世的年轻子女》
黄金投资“金融化”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