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石,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动力。如何发展中小企业、培育中国自己的“隐形冠军”是当下中国经济的重要课题。
“隐形冠军”企业通常指在某个细分市场、在其从事领域处于世界前三名,而销售额不超过50亿美元的企业。在“一带一路”两端的中德两国,在中小企业合作、培育“隐形冠军”方面合作前景广泛。
11月9~10日,2017中德“隐形冠军”峰会在中国德企之乡——江苏太仓市召开。在此次峰会上,德国管理学家、有“隐形冠军之父”之称的赫尔曼•西蒙作主题演讲并回答记者问题。
培育“隐形冠军”企业
据赫尔曼•西蒙调查,全球有 2700 多家“隐形冠军”企业,而德国有1300多家。虽然德国不乏西门子、奔驰、大众这样的大企业,但西蒙认为,“隐形冠军”企业才是德国经济的脊梁。中国目前有68家“隐形冠军”企业。
西蒙认为,对于中德来讲,出口大多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西蒙称,中德两国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在中国,2000人以下的企业占到企业总数的68%,这一比例在德国更是高达90%以上。中小企业是中德两国出口的中坚。其中,“隐形冠军”企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中国企业发起的对德国企业、特别是“隐形冠军”企业的并购数量呈现快速递增趋势。2016 年,德国吸引中国投资110亿欧元,成为中国企业对欧洲投资最大接收国,占比31%。
西蒙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中德合作可以开辟市场,可以成立自己的子公司,也包括并购。目前,基本上 90% 的德国“隐形冠军”企业都来到了中国。虽然2014至2016 年期间已经有130多起并购案例,但与德国到中国的企业数量相比还是少一些。
除了并购德国企业外,中国的中小企业自身该如何向着“隐形冠军”努力?西蒙认为,专注、全球化、创新是三大策略。
“隐形冠军”企业还需要积极创新。“模仿不可能成为世界冠军。” 西蒙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企业要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把客户需求和技术结合起来,进行创新。德国的‘隐形冠军’企业,基本上平均每千人有 30 项专利。”
中德中小企业合作
太仓正是德国“隐形冠军”企业落户中国和中德中小企业合作最好的实践案例。
随着1993年第一家德国企业克恩-里伯斯落户太仓,太仓已经集聚280家德国中小企业,项目总投资超30亿美元,年工业产值逾400亿元。这些落户太仓的德企大多是“隐形冠军”企业,比如克恩—里伯斯公司生产的汽车安全带卷簧,拥有全球70%的市场份额;舍弗勒公司为全球第二大轴承制造商;通快公司的激光加工设备、克朗斯公司的全自动灌装生产线等。
为吸引更多德国企业入驻,太仓打造一套完整的德国“生态系统”——目前在太仓已经有了德国幼儿园、德国职业培训学校。
同样,太仓也受益于德国企业的聚集效应。西蒙认为,与德国“隐形冠军”企业的合作,对中国本土企业来说,是走出太仓、展开国际版图、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一个非常好的契机,也推动太仓中小企业走在“隐形冠军”的路上。
累计有23个省(区市)开展了本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工作。已有超过20个城市设立了中小企业发展基金。
补贴对象涉及两类,一类是领军及特聘人才,第二类是学历及技能人才。
当前上海专精特新企业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近两年营收平均增长率7.6%,5000余家企业净利润增长超过20%。
上海自贸区和临港新片区作为高水平开放的试验田,应该针对中国企业“出海”服务进行大量创新尝试。
3月小型企业PMI指数大幅反弹至近11个月以来的最高水平,是本月PMI指数的主要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