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际专业人才招聘顾问公司华德士(Robert Walters)发布2018年《薪资调查》(下称“报告”),这是该公司连续第十九年发布的报告。
报告显示,随着世界经济重心持续转向东方,中国雇佣市场保持强劲。由于各行各业不断加速数字化转型并加大商业技术的投入,科技创新、电子商务、数字营销以及金融和人力资源等领域的人才需求不断升温,就业市场前景整体向好。
第一财经曾报道称,在国内人工智能(AI)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近年来AI人才出现了严重的供不应求,专业应届生年薪高达30万~50万元,把该行业人才的薪酬推高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
华德士上海与苏州分公司总监王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AI行业的人才缺口的确巨大,相关人才的涨薪幅度甚至已经不能用百分比来计算。但报告也显示,2018年IT领域从业者的薪资涨幅将根据技术专长的不同而呈现明显的差异。从“互联网+”或IT行业整体来看,转职者可以获得的平均涨薪幅度只有12%~18%。
王颖表示,除了AI这些科技行业,其实还有两类的平均薪酬涨幅更显著。一类是人力资源(HR),一类是双语人才,双语人才主要指拥有外企工作经验的中高层人才。“除了代码,值钱的还有人才。”她表示,人力资源转职者的平均薪资增幅超过了20%,在“走出去”的大环境中,拥有全球视野、熟悉海外劳动法和惯例的HR人才在市场上十分稀缺和抢手。与此同时,为了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留住和吸引顶尖人才,各大企业也开发了长期人才战略,并对专精于雇主品牌、薪酬福利、员工留置方案及学习与发展的HR专业人才需求高涨。
近年来,海外人才回国潮持续升温,国际大公司的中高层双语人才开始看到国内民企的机会,并努力适应民企的就业环境。华德士上海分公司副总监李维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对人才而言,除了薪资涨幅,最关心的是晋升空间。“只有快速发展的公司才能有快速的上升。所以越来越多的外企或拥有海外就业背景的人才开始瞄准国内的民企。”他表示,这类人才非常紧俏,往往是被动求职,早就被很多猎头“盯”上了。不只是大企业,就连小地方的中小企业也对外资背景的人才有强烈需求,希望能加速扩大业务。据李维估计,这两年中企对于双语人才的需求量激增了50%以上。
王颖补充说,更多中企还希望通过公开上市募集资金实现国际化,因此首席财务官和拥有IPO和国际工作经验的双语求职者也很抢手。另外,正在开拓全球市场的中企则热衷于招募拥有技术能力、能与海外办事处有效沟通并商讨国际采购的双语求职者,以帮助其控制成本。因此,供应链与采购领域转职者的平均薪资增幅也在15%~20%以上。
报告总结称,就人才而言,2018年市场最需要的技能主要是七大类:国际业务经验、双语能力、自动化/人工智能、电子商务/大数据、数字营销、变革管理和网络安全;对企业来说,国内的人才在考虑跳槽时最看重一个公司的软实力,比如企业文化、职业和兴趣对口程度、公司发展潜力、品牌和声誉、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等。
对科创人才而言,看当下的同时也重视未来。
中国制造业企业正积极拓展海外市场,通过智能制造和品牌建设提升国际竞争力,应对关税壁垒和人才短缺的挑战。
谷歌将在实验室外测试AI搜索模式;消息称微软Azure平台将托管马斯克的Grok AI模型;多邻国推出148门AI生成的新语言课程。
发展新质生产力,可着力在人才、科技和产业三方面下功夫。
①全球首个“AI+甲骨文”创新赛事在豫启动;②上海交大推出AI三大基金和“AI十条”;③天工Ultra研发企业:即将量产人形机器人,未来价格和小轿车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