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全球产业链重塑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业企业将目标投向海外市场。
领英中国数据洞察发现,中国企业的出海趋势已从早期的互联网行业拓展至新能源、医药、餐饮饮料、汽车等多个制造业领域,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其中智能制造是众多企业出海重点布局方向。数据显示,制造业企业占据领英中国营销解决方案年收入的40%,年业务增长率超20%。
第一财经同多家企业交流后发现,破解“建班子、塑品牌、拓市场”的核心命题,是当下助力中国制造企业出海的关键。而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工程师红利也将有机会开启"智造全球"的新时代。
突破关税壁垒
美国对华关税政策的不断变化直接冲击国内的电子、汽车零部件及消费品行业,诸多企业在海外投资和市场拓展上变得更加审慎。
“我们谨慎地开拓北美渠道,不会用非常重的投资来做。我们很早就在墨西哥设立工厂,去年年末通过亚马逊电商渠道进行新销售。虽然不是一个爆发的过程,但还是会保持品牌声浪。”皓丽海外业务销售和市场负责人Ryan告诉第一财经,他的主要工作是帮助公司搭建海外的销售网络。
皓丽母公司康冠科技是30年专业从事ODM代工的制造型企业,正从ODM、OEM逐渐转型并发展自有品牌OBM。近年来,公司已在全球范围内新建多个技术支持及服务中心,辐射全球各主要智能显示终端市场。Ryan表示,目前在北美亚马逊仓库的备货仍可以支持一段时间的销售,公司会以相对轻资产的方式来做大市场。获得海外市场的认可并建立稳定的销售关系是他最关心的问题。
对于很多制造企业来说,关税的增加影响了制造成本和销售收入,但北美市场不可能被轻易放弃。
建厂是一个可选项,也会有一些问题。“从墨西哥政府颁布的法律法规来看,过去几年来都在持续增加工人的最低基本工资,2024年最低基本工资上调20%,2025年又颁布了新的要求,最低基本工资上涨12%,墨西哥的人工成本每年是在大幅上涨的。”一家中国知名电视厂商的墨西哥工厂厂长表示,自己一直在努力保持工厂的营收平衡,但当地的工人工资所占成本高企,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寻找其他地区的海外机会就变得十分重要。“中国制造的营销人员忙于寻找潜在客户,而此时买家也在‘茫茫人海中’努力寻找值得信任的供应商。60%的买家希望接触更多有价值的合作伙伴。这是在提醒我们:品牌亟需打造独特的价值主张,并通过更早、更好、更精准的方式与买家建立联系。”领英中国营销解决方案总经理蔡晓丹说。
“我们不会将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因此今年会重点关注包括拉美、北美在内的增量市场,同时在阿根廷、智利、巴西也在开始渠道招募和扩张。”Ryan告诉记者,“南亚方面,鉴于中印关系趋于缓和,我们也会重点专注印度市场。除此之外,我们会针对对教育有巨大投入的国家进行开拓扩张,比如中东非、中东欧。”
在规划海外工厂的布局与选址时,皓丽也在充分考虑多方因素。以波兰工厂为例,一是劳动力,欧洲的人工成本很高,波兰劳动力的薪酬水平在欧洲处于中下水平,因此在波兰发展制造业具有一定优势;二是环保限制,西欧发达国家基本已经没有制造业体系,因为欧洲一直以来都很关注ESG碳排放与气候议题,对工厂的限制很大;三是物流,从中国深圳出发的船期需要2-3个月才能到达阿姆斯特丹,物流成本很高,在波兰制造可大大缩短交期,可能只需要3-4周,更为便利。
新的市场开拓和全球化的生产已被纳入出海制造业公司的考虑之中。
完善人才建设
在出海过程中,中国制造业企业需要获得大量人才的支持。
第一财经在采访中接触到了这样的案例:一家地处中国三线城市的上市公司金牌销售成功将买方的对接人员发展为了德国销售的总代理,间接促进了公司海外销售体系的进一步拓展;也有中国制造业企业延揽知名外企的销售高层加入,公司内部人士告诉记者,“主要是中国制造的产品领先,并且企业发展更有活力,相对于当地企业能提供更好的职业发展空间。”这些企业的管理层选择了当下低调,也立下了未来的高目标。
德赛西威高级副总裁林广球也向记者分享了在出海市场中看到的变化,“五年前我们主要进行业务拓展,接触客户并获得客户订单。虽然我们在前期研发上不一定处于领先地位,但在应用研发方面可以实现工程化和成本最优,得到了海外客户的高度认可。”随着公司在海外销售业绩的持续攀升和产品量产的推进,公司不仅仅是扩建销售网络,也进一步产生了技术服务升级等进一步的需求,在此阶段亟需大量工程技术人员的现场支持。
这也成为了出海新阶段的缩影:随着当前中国工程师红利持续释放,部分企业正形成“中国产研、海外制造”的新模式,并逐步反转传统“欧美研发、中国制造”的路径。具备研发能力、定价权和技术标准制定能力的企业也在推动中国标准和产业体系向外输出,向全球价值链中的更高位置攀登。
2024 年,德赛西威海外订单年化销售额超过50亿元,同比增长幅度超过120%。产能布局方面,德国工厂正常开展生产运营,西班牙工厂已开工建设,预计2025年底竣工,2026 年开始向客户供应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一系列智能化产品,这两个工厂将主要服务欧洲客户,如大众、沃尔沃等。 “我们在相应加大对大客户的服务力度。”
对企业而言,招聘重心转向“技术攻坚+本地化运营”双轨并行。企业对顶尖技术创新人才(如人工智能工程师)的需求持续领跑。同时,新生代及具备跨文化管理能力的人才成为争夺焦点,这与企业从“产品出海”向“品牌本地化”升级的战略紧密相关。
而在部分地区,招聘并非易事。新加坡是高水平亚太工程师的聚集地,有效承载了德赛西威在辅助驾驶、功能安全及大数据的人员需求。但林广球也提到,“近年来在新加坡招聘困难越来越大,我们的优势在于过去的时间早,在行业内早期更加了解当地的情况,本土化方面表现良好。”
在未来的扩张中,如何找到最高端的人才,如何吸引他们加入公司需要提前做好规划。林广球也预见了人才招聘将面临的挑战,“第一是高端技术人才的引入,第二是工程师的数量。”他认为在欧美市场,钱已经不是第一吸引力,更多的是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德赛西威选择在贴近人才所在地并设立办公室,并与国际上与领英等具有经验的招聘渠道和供应商合作。而在人才留用上,团队文化务实、沟通直接是优势,更重要的是理解并尊重当地文化,“不能都按中国的规则来”,而是将文化行为转变为管理机制和合作机制。
加强品牌叙事
深圳市贸促会贸易投资部副部长薛远鹏表示,在数智化转型浪潮中,中国制造业企业不仅需要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更要构建全球认可的品牌形象。
皓丽选择的是以差异化竞争策略获取目标客户,将自己定义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价格驱动者。
“过去我们在海外重生产、重制造、轻营销,但海外市场非常重视品牌故事和定位,所以我们目前海外的主要营销模式是线上与线下结合,渠道开拓是基于数字化平台方式。”Ryan也分享了如何建立有效的营销推广渠道。
他与领英共同制定重点国家(东南亚/中东非/一带一路)渠道画像,再通过投放组合制定贴近业务需求的方案,采用标签筛选系统、自动化邮件触达潜在的销售商。也会使用YouTube和Facebook与C端消费者沟通,塑造并提升品牌形象。
“企业需要获取当地的‘国情、商情和人情’的全方位认知。这不仅需要数据洞察的支撑,更需要通过本地人才来实践和验证。”领英中国总经理王茜告诉第一财经,2023年领英中国完成了战略转型,正以"中国企业出海服务平台"的全新形象立足市场,服务的企业客户总数在2024年翻了一倍,已超过2000家。
面对关税壁垒、人才短缺与品牌认知的多重考验,中国制造企业正试图将工程师红利转化为技术标准的话语权,将供应链韧性升级为产业链主导力。这场攻坚之战不仅关乎市场份额的争夺,更是中国制造从“世界工厂”向“智造全球”跃迁的关键一步。
斯凯奇首席运营官David Weinberg表示,公司相信中国市场仍有巨大的增长机会,并将继续投资产品、营销和基础设施,以扩大和支持其在中国的业务。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24日呼吁各国尽快解决贸易争端,避免系统性风险蔓延。
中国香港作为国际金融和贸易枢纽,正加快建设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发挥内联外通的独特优势。
中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力大,我们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应对外部挑战,实现既定发展目标。
关税谈判完成并非尽头,接下来就是在高压下推进债务重组,以期减轻美国债务负担,稳定国债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