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A股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濒危时刻*ST股靠政府补贴“续命”,保壳背后壳价值几何?

第一财经APP 2018-01-03 22:07:54

作者:黄思瑜    责编:黄向东

在并购重组新规和定增新规趋严、IPO提速的环境下,*ST公司拼尽全力保住的壳又价值几何,壳交易过程中存在怎样的桎梏?

近期,多家上市公司宣布在2017年12月31日前收到政府补助。其中,濒临暂停上市或退市边缘的*ST公司则有望借助政府补贴这一大招保壳“续命”。

连续两年亏损、去年前三季度亏损3.85亿元的*ST中绒(000982.SZ)近日公告称收到政府补助共计6.45亿元,并签署协议豁免债务合计1.12亿元;去年前三季度亏损190.17万元的*ST宝实(000595.SZ)也表示,收到政府补助1500万元。这两家公司均表示,上述补贴将对2017年度业绩产生较大影响。

在关键时刻抱紧政府补贴这一“佛脚”的ST或者*ST公司并不在少数。Wind资讯数据显示,2017年,A股市场73家被实施风险警示的公司中,有17家公司获得政府补助(含财政补助),占比为23%,这其中大多数为*ST公司。

除了政府补助之外,控股股东支援、出售资产、并购重组等花样保壳大戏也轮番在*ST企业中上演。有业内人士表示,*ST公司拼命保壳折射出A股市场,“壳”仍具有一定价值。不过,第一财经记者多方采访获悉,在IPO提速、并购重组新规趋严等背景下,壳价格出现回落,壳买卖越来越难做。

政府补贴成保壳“法宝”

在上市公司保壳大战中,政府补贴为其中的大招之一,可谓“雪中送炭”。

1月2日,*ST中绒发布公告称,2017年12月29日收到银川市财政局拨付的经营性财政补贴4.45亿元,灵武市财政局拨付的经营性财政补贴2亿元,预计对公司2017年度产生收益影响6.45亿元。

除了财政补贴,*ST中绒的两家长期业务合作单位也伸出援助之手。根据同日的公告,*ST中绒与两家公司签署了《债务豁免协议》,豁免金额合计1.12亿元,剩下的3.1亿元应付款则于2017年12月31日前支付完毕;此次豁免的1.12亿元将计入该公司2017年度营业外收入,对该公司2017年度业绩指标产生积极影响。

*ST中绒2015年、2016年分别亏损8.74亿元、10.6亿元,由此于2017年5月3日起被“披星戴帽”,但去年前三季度业绩并未好转,净利润亏损3.85亿元,若2017年四季度不能扭转颓势,那么将面临暂停上市的风险。上述援助对于*ST中绒来说可谓是“及时雨”。

同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ST宝实也在1月2日公告称,该公司于去年12月29日收到银川市西夏区财政局拨付的关于科技创新转型升级、军民融合取得成果奖励1500万元,按照相关规定,应计入2017年度损益,将对公司2017年度的经营业绩产生较大影响。

与*ST中绒一样,*ST宝实在2015年、2016年连续两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均为负值,并于2017年3月29日被被实行“退市风险警示”处理,去年前三季度仍亏损190.17万元。在濒临暂停上市的边缘,上述1500万元对*ST宝实而言也可谓是“雪中送碳”。

依靠财政补贴“补血”较为典型的要数*ST柳化(600423.SH),该公司在2017年三度收到柳州市财政局政策性补贴的通知,累计获得7.1亿元的财政补贴,这些资金将计入该公司2017年度营业外收入,其中有5.5亿元是去年12月到账的。这对于前两个会计年度连续亏损、去年前三季度亏损1.79亿元的*ST柳化而言,上述财政补贴可能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

前两年连续亏损、去年前三季度亏损3.38亿元的*ST三维(000755.SZ)同样也获得了较大金额的政府补贴。去年12月,该公司公告称获得政府各项补助共计4.66亿元。

连续两年亏损、今年前三季度亏损的*ST河化(000953.SZ)去年12月份也使出了全身解数。12月18日,*ST河化收到5000万元经营性财政补贴资金。此外,同时期内,*ST河化计划转让部分应收款项,且控股股东决定向该公司无偿赠与现金8000万元。

除了政府补助之外,控股股东支援、出售资产、并购重组等花样保壳大戏也轮番在*ST企业中上演,有些上市公司则是打出了“组合拳”。在业内人士看来,在年末*ST公司保壳套路中,巨额的政府补贴见效快,堪称保壳“法宝”。

壳价值几何?

然而,在并购重组新规和定增新规趋严、IPO提速的环境下,*ST公司拼尽全力保住的壳又价值几何,壳交易过程中存在怎样的桎梏?

作为兼职“壳股掮客”的浙江蕴望律师事务所律师郑卫平表示,目前壳价格一般在20-30亿元区间,也有少部分壳价格在20亿元以下,这种壳一般是急于出手的,或者停牌的风险警示股票。

“壳有大小,卖壳的利润计算方式也各种各样,不能一概而论,也要考虑原股东的诉求了。总的来说壳费降了,起码比2016年降很多。最主要的是壳供需变了,以前有壳坐地起价,现在很多壳想卖,未必能卖好价钱。”一位资深私募人士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成功率很低,问的多,成交的少,买卖双方很难达成一致意见。”郑卫平表示,目前,他手上能够联系到的壳在10个以上。

根据Wind数据,2017年仅有6家公司发起以借壳上市为目的的重组,其中1家通过发审会,1家被否,2家失败,2家仍在推进。而从往年的情况来看,2013-2015年,借壳上市的案例逐年增加,其中2015年借壳上市的重组案例最多,达到47起;到2016年借壳上市的现象开始减少,当年有19家企业发起的重组涉及借壳上市,其中,2016年9月份并购重组新规实施之后,只有4家公司发起的重组涉及借壳上市。

壳买卖行情与IPO有直接的关联。不过就在12月29日,证监会表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上市,适当加快新股发行节奏,不断健全新股发行常态化机制。此外,2016年9月实施的并购重组新规使得借壳标准进一步完善,借壳上市行为从源头上被全面规范。

在上述私募人士看来,监管层主要打击的是假重组,IPO多依赖行政审核,并购重组更多是市场化行为。郑卫平也表示,监管层并没有完全堵住借壳上市这条路,如果真的有优质资产且买卖双方能够谈拢的话,还是能够通过借壳的方式上市。

那么买卖双方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需求?“买壳方希望壳最好便宜,10亿元左右便能取得上市公司实际控制权,主导董事会;同时,希望壳比较干净,负债不多,资产也比较清楚,剥离也比较容易,方便注入买壳方的资产。”郑卫平称。

值得注意的是,在保壳大战中,较多ST公司或者*ST公司存在通过剥离不良资产来增厚业绩,但另一方面也存在为后续卖壳做准备的可能。郑卫平表示,确实有些壳股是类似的方式在操作,“如果资产比较大、负债也较重,这种壳比较难找到买家,因为处理起来周期较长。”

卖壳则分两类,一类是完全将壳卖掉,一类则是卖壳后保留一部分股份。多位受访人士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前者主要看壳价格能否谈拢;后者则更看重买壳方的资产质量高低和股东实力,一般希望买壳方的资产净利润能在2亿元以上,且以后业绩每年有一定的增长空间,因为后一类卖壳方希望保留的股份能有增值空间。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