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汽车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吉利三年越坎,连破50万、100万两大关口

第一财经APP 2018-01-16 22:31:51

作者:杨海艳    责编:彭海斌

从数字上看,2017年无疑是吉利集团成立30年来,最为巅峰的时刻。

“和成熟的企业相比,我们的起点太低了,真的觉得没法干。”时隔近20年,已经升任吉利控股集团总裁、CEO的安聪慧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回忆至此,依然不胜唏嘘。

彼时,正值2000年左右,安聪慧带队去韩国现代学习,被对方现代化的工业设备和成熟的企业管理所震撼,当时的第一念想竟然是“不干了”。那时的他没有想到的是,如今的吉利竟稳稳坐上了自主品牌老大的位置。

2017年,63%的销量增幅,创下翻番的净利增长;124万辆的销售体量,不仅让吉利毫无悬念地成为自主车企的老大,也超越了东风日产、本田等一众外资品牌,顺利跻身国内销量排行榜前5。

从数字上看,2017年无疑是吉利集团成立30年来,最为巅峰的时刻。去年全年,国内乘用车市场销量并未能突破2500万辆大关,市场终端销售增幅仅为1%左右,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中国市场上每售出20辆车中,就有一辆来自吉利汽车。

三年过两“坎”

很多人喜欢用“黑马”一词来形容吉利。在赛场上,黑马多是指本来不被看好,却能在比赛中出乎意料地成为获胜者的马匹,在现实的描述中,这个词多用来比喻实力难测的竞争者或出人意料的优胜者。

确实,从一开始,甚至在2014年之前,吉利也都还是一个普通的企业,有故事、从来不缺话题和争议,但是,看好的人并不多。

真正的转变从2015年开始,这一年,吉利推出了旗下3.0时代的首款车型博瑞,并在自主品牌全军覆没的B级车市场一炮走红。自此之后,吉利的表现简直可以用开挂来形容,短短的两年时间里陆续推出了博越、帝豪GS、帝豪GL等多款3.0时代之下的系列车型,每一款都大获成功,成为对标的典范。去年年底,与沃尔沃联手打造的新品牌领克,一经推出,也迅速获得市场的认可。

短短三年的时间,吉利汽车销量接连攀升,从2014年的42.7万辆到去年的124.7万辆,3年时间增长192%。在50万辆、100万辆这两个被认为是车企所必经的“坎”上,也没有任何的犹疑和调整,一气贯之、势如长虹般轻松跃过。净利润从2014年的14.3亿元增长至现今的102亿元,暴涨了超过6倍。去年年中,吉利的总市值只有1135亿港元,而截至目前,这一数字已经翻番至2345亿港元,在汽车上市公司中,仅次于上汽集团。数字背后,更为可喜的是,吉利在每一个细分市场所取得的平衡发展,逐渐从过去的“对标者”,转变成了“领头羊”。

安聪慧是这场变局的见证者,更是操盘手。这位20多岁从学校被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相中”,带着憧憬一毕业就来到吉利的高材生,过去在和媒体聊天时经常会谈到吉利初入汽车行业时筚路蓝缕的艰辛。

从韩国现代学习归来,刚一落地上海,低落的心情立马为之一振。“当时从上海回宁波,高速路上基本上没车,那个时候我又觉得,我们还是有机会的。”安聪慧说,“中国是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所以这个市场,一定能够诞生和大众、丰田一样伟大的全球企业。”

这种信念与其说是一种鼓舞,更不如说是一种鞭策。没有设备,就四处想办法;最开始实力不如别人,就从“对标”做起。“这些指标有丰田的、现代的、通用的,谁最好就对(标)谁。”在很长时间,吉利内部一直在疯狂推进“对标管理”。

“把最好的武功都学过来了,还愁成功不了?”吉利并不讳言“偷师”,事实上,在全球范围内,这种对标学习也是所有车企都惯用的。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在安聪慧看来,吉利今天所取得的成就,完全得益于学习型的组织和文化。

安聪慧说自己有个习惯,全球大大小小的车展,都尽量去看,即便自己去不了,也要让手下人去看,“去学习研究,确定自己对市场的判断是否正确”。他说。汽车和互联网企业不一样,周期更长。“互联网企业更新迭代快,产品不好,6个月熬一熬就过去了”,但汽车的周期是三五年,一款产品不好,马上就会陷入被动。“学会预知和预判未来的需求至关重要”。

第二个是以产品为第一要务。虽然身居管理高位,但安聪慧却是将90%的时间都用在产品上,不仅自己要做“产品经理”,在内部回忆和讲话中,他还经常强调:“产品经理可大可小,集团核心管理层都要成为产品经理,从为什么做这款产品,到市场规划、市场研究、消费者需求,什么节拍做什么事情等环节,公司总裁、CEO必须掌控。”因此,和别的企业不同,吉利一款车的推出并非研发部门独立决定,而是从产品立项开始,所有后期的部门都会直接参与,广泛提出意见,系统作战,保证产品的市场敏感度。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安聪慧笑言自己和吉利集团副总裁、销售公司总经理林杰都是“移动办公的”,不管有多忙,安聪慧都要抽出时间到处走市场,在他看来,“只有沉下去,才能做出最准确的举动”。据林杰透露,每晚睡觉前,他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逛论坛,“因为论坛里能看到最真实的车主声音,能最快速地发现我们没发现的问题”。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快速解决,已经成为吉利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一位从别的车企跳槽至吉利的员工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吉利与别的车企最大的差异之一就体现为这种“挑刺儿”文化。“刚开始会不适应,会很紧张。”他说,挑刺儿不论层级,不问时间,一个普通的车间操作工甚至都有机会直接向总经理提出问题,而收到问题者必须在短时间内给出解决方案,并直至对方满意。“压力很大”,他坦言。但同时,他也承认,正是这种对于问题“零容忍”,积极快速响应的态度,造就了吉利在市场上的持续成功。

“我压力变大了”

汽车行业竞争态势瞬息万变,起起落落是其间常态。在业内,很多人会用“风水轮流转”来形容企业的起落,但安聪慧不认可这样的说法,他说:“优秀的企业都没有调整期,最好的状态是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前进。”

从2015年到现今,如果说“黑马”一词非常恰当地概括了吉利在此期间用爆发力一次又一次给业内带来的惊喜,到眼下,走过3年平顺而高速的发展期,再用黑马来形容吉利,已经难概其全了。

现在,安聪慧和媒体聊得更多的,是全球化的话题。在收购沃尔沃之后,20多年的体系化积累和全球化并购合作的效应发酵,已经将吉利带上了新的台阶,但是,安聪慧并不满足。“吉利的根本目标不只是要在中国市场有很好的表现,而是要在全球都有很好的表现。”他告诉记者。现在吉利已经在考虑2020~2025年的战略,“对于车企来说,必须要参与全球竞争”。而全球化,正是吉利面向2025的战略重心之一。

2017年吉利在对外收购领域动作频频。在将沃尔沃揽入怀中之后的第七年,吉利一口气完成了对马来西亚宝腾汽车的收购,英国路特斯跑车的入股以及沃尔沃集团的股权收购。2018年吉利的国际事业将会全面起航,宝腾在东南亚业务进一步加码,领克敲定进入欧洲市场的时间节点。安聪慧告诉记者,目前领克已经在欧洲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前期将由沃尔沃代工生产,与沃尔沃在渠道和服务等方面共享。吉利在海外已经有了3000人的研发团队,在全球已经有四大设计和研发重心,今年将会有第五个落地。

一切都在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在外界看来,吉利已经进入了新的良性发展阶段。不过,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安聪慧却坦言,“我的压力并没有变小,反而变大了”。他说,放眼全球,整个汽车行业正面临两大关键性的转折点:一是市场从传统阶段过渡到新能源时期;第二是中国汽车市场正在从增量进入到存量市场,竞争态势前所未见的激烈。

如何能在这两大关键性变革中站立潮头?产品,产品,还是产品。安聪慧说,2018年吉利的布局重心将落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在新能源汽车,2018年将会有两款新车上市,未来吉利的每一款新车,都会推出电气化车型;第二是在陆续推动国际化事业的同时,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内物色人才,充实研发团队;第三是加强集团内部协同,深化在成本和技术方面的领先优势;第四是加强品牌建设。

地基决定大楼的高度。“我们很清楚,只有把集团上上下下每一个产品的生产工艺、几百个、几千个工艺,每一个材料的应用等都能进入到前十强,包括我们的渠道,管理和服务品牌等等才能够达到我们的目标,所以吉利还是要沉下来,要头脑冷静要清醒。”安聪慧说,汽车行业是一场“马拉松”,“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性的、全局性的课题,我们依然处在不断摸索、不断修正的阶段。只有中国汽车企业集体实现了可持续发展,中国汽车工业才能真正在全球舞台上站稳脚跟。”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