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历新年前,一系列的经济数据密集发布,也让大家对于2017年中国以及全球的经济走势有了更清晰的感受。在2017年,中国经济交出了亮丽“成绩单”:国内生产总值(GDP)首次迈入80万亿元大关,6.9%的增速是我国经济年度增速自2011年下行以来的首次回升,怎么看待2017年中国经济的整体运行情况? 2018年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又迎来了哪些新的机遇和挑战?农历新年前最后一期资本有道,第一财经主持人王蕴媞邀请了彭博经济学家陈世渊博士做客演播厅,针对这些问题,他认为2017中国经济发展超预期,而经济调结构未来三年将是攻坚战。
以下为专访嘉宾的观点精选:
王蕴媞:除了经济增速的回升,第三产业增加值对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的贡献率达58.8%,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同样达到58.8%。怎么看待这两个58.8%?是不是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已经变化,“调结构”初战告捷?
陈世渊:2017年经济增长超出市场预期,我国进入新时代。
中国调结构的成果来之不易,任重道远。未来三年是我国调结构、防风险、推进改革的关键窗口。
王蕴媞:过去一年,中国是在一系列政策收紧的背景下实现了较快增长。这些政策收紧主要体现在:加强针对影子银行等领域的金融监管,抑制了整体信贷增速;加强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调控,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根据你的观察,2018年监管和政策的收紧会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的和领域?
陈世渊:在2017年监管收紧体现在各个方面,M2的增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债务增长的速度也出现了一定的下行。可以看到,央行在去杠杆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18年去杠杆是政府的三个主要任务之一。去杠杆将从金融领域扩展到房地产和实体经济领域。
王蕴媞:对于2018年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走势,你有一个什么样的判断?2018年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主要有哪些?
陈世渊:2018年全球经济有望进一步复苏,但是复苏力度会有所平缓,黑天鹅事件出现概率增加,市场波动会加大。中国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中美贸易关系波折、人民币汇率稳定以及去杠杆过程对经济和市场的影响。
6月份PMI指数小幅回升,表明一系列增量政策的效果继续显现。
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PMI为51.2%,比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高于临界点。
工信部制定印发《意见》,旨在强化制造业计量有效供给,深化制造业计量应用赋能,推进制造业计量创新升级,提出14项重点任务。
实施“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鼓励早期投资、创业投资加大对制造业计量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资本投入。支持符合条件的计量机构上市融资。
近期,外资机构密集上调对2025年中国经济发展预期,进一步释放看好A股市场投资价值的信号,引导更多增量资金增配中国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