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一周搞定成果转化,诺贝尔奖得主“几乎没人不看好深圳”

第一财经APP 2018-02-12 22:48:42

作者:王玉凤    责编:谢涓

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深圳已经建了约8家以诺贝尔奖得主命名的科研机构。深圳魅力在哪儿?

“这就像一块磁铁,会吸引很多有才华的年轻人加入,好的项目也会跟着涌现。未来,深圳可能会像美国硅谷一样,出现一条投资人聚集的‘沙山路(Sandhill Road)’。”近日,在谈起深圳正在打造的与诺贝尔奖科学家合作的众多平台时,中组部第十二批国家创业人才、大诺(深圳)投资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杨光对第一财经记者如是说。

沙山路是指硅谷一条著名的小路,就在斯坦福大学的旁边。这条路上聚集了许多如雷贯耳的风投公司,被誉为“西部的华尔街”。

 

硅谷的创新与风投紧密结合,推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崛起。图为沙山路。(来源:网络)

杨光说:“这些风投集聚在那里,是因为斯坦福大学的科研人员有很多超前的项目,投资这些项目几年后,就可能会产生巨大的收益。”

他所在的企业正和一些诺贝尔奖得主合作,推动后者的科技成果在深圳落地。2016年以来,为弥补源头创新的短板,深圳通过高校或其他的平台频频牵手诺贝尔奖得主,在基础科研和产业化上进行合作。

据不完全统计,深圳已经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建设了8家左右以诺贝尔奖得主命名的科研机构,动作之快、数量之多颇为罕见,这对于深圳的人口形态和产业结构等也将影响深远。

十大诺奖科学家实验室

2016年10月12日,南方科技大学(下称“南科大”)挂牌成立了深圳首个以诺奖得主命名的研究机构——深圳格拉布斯研究院,名字正是来自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伯特·格拉布斯(Robert H. Grubbs)。

2017年年初,深圳正式提出,要发挥诺贝尔奖科学家的引领带动作用,在化学、医学、光电等领域规划建设十个由诺贝尔奖获得者领衔的实验室。目前,已经建立的机构还包括:深圳市中光工业技术研究院暨中村修二激光照明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和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的萨金特数量经济与金融研究所、深圳盖姆石墨烯研究中心等。

 

罗伯特·格拉布斯在南方科技大学与师生们愉快交流。(来源:南科大官网)

引进诺奖得主的背后,是深圳正在“恶补”科技原创力不足的功课。近年来,深圳在科技上表现突出,被誉为“创新之城”,不过创新更侧重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上,而非源头创新。但是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到今天,如果没有源头创新则很难支撑深圳更好地前行。

那么,这些诺奖得主们为什么和深圳一拍即合?除了这些合作高校和平台的潜力之外,深圳的活力令这些科学家们向往。

对于深圳的发展速度,长期在国外工作的杨光颇感惊奇,正在与他们合作的诺奖得主更是有瞠目结舌之感。杨光说:“他们很惊讶。几乎没有人不看好深圳。他们年纪有点大了,不想浪费时间,而世界上能把他们的想法和研究落地的城市不多,深圳是很好的选择。”

他们最终选择深圳,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深圳有着完整的产业链,市场机制灵活,技术转化速度快。在当地投资圈流行着一个说法,如果在硅谷转化科研成果需要一个月,那么在深圳可能一个星期就能搞定。

杨光相信,项目一旦启动,后续会推进得很快。他所在的企业正与深圳市前海管理局全资直属企业——前海科创投控股有限公司一起,推进前海诺贝尔奖科学家应用研究院、诺贝尔奖科学家技术转移转化基地的建设。为诺贝尔奖科学家打造产业孵化平台这个探索,在全球来说都颇为罕见。

据他介绍,目前和诺贝尔奖得主洽谈成功的合作项目已经有不少了。其中一个已经走出实验室阶段、最接近市场的项目是进行手术的机器人。样机已经研发成功,并在国外做了将近200台手术。诺奖得主们希望能够借助深圳灵活的机制和完整的制造业生态链,推动产品尽快进入市场。

合作模式多样化

深圳的机构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与诺奖得主合作?如何长期地留住这些顶尖人才?第一财经记者采访并梳理发现,一个常见的方式是略过理论研究的合作阶段,直接引进诺奖得主成熟的科学理论,然后实现产业化,同时聘请他们做科学顾问,收益共享。

深圳一位与诺奖得主合作的人士告诉第一财经,一旦发现这些科学家们有好的研发成果出来,就会和他们所在的学院商谈买进事宜,并推向中国的市场。此外,还会邀请这些科学家们完成后续跟踪工作,例如每年来深圳待一两天,看看项目的进展,并把控一下未来的方向,给出建议等等。同时,为了留住科学家,除了劳务费,也会给予一定的股权。

另一种合作模式是,诺奖得主带着他们的学生与中方组建新的团队,进行理论研究,且每年在深圳待上一定的时间,以保证在科研研究上的合作深度。成果转化成功后,按照一定的比例共享权利。

深圳另一科研机构人士介绍称,他们与诺奖得主合作建立的新团队包括了双方的研究人员,不过以诺奖得主的团队成员为主。“核心人员将有十多位,其中有几位是诺奖得主的学生,其他的大多是从国外知名大学毕业的年轻博士。成果如转化成功,收益分配按照国家政策来。”

根据2015年修订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以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入股企业,科研团队可以获得50%的国有股权奖励,如果是离岗创业,还可以追加到70%。

虽然人才和技术主要由诺奖得主的团队投入,但是合作机构需要投入资金来保障团队的运转。“作为首次尝试,压力也是不可避免的。”

那么,如何保证合作能起到预期的效果呢?上述科研机构人士说,双方设定了考核标准,每年这位诺奖得主或他的学生连续停留在深圳的时间不少于2个月,其他不连续的时间累计不少于一两个月。

双方也设立了阶段性考核目标,比如说国际专利的数量、在国际顶级刊物上发表的文章数量等。此外,核心科学家们在科研之余还有教学任务,给学生上课,并带着学生做研发。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

他相信无论结果如何,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他们的科研水平将会大幅提高。

人才聚集效应已经显现

显然,眼下对与诺奖得主深度合作的效果做评判,还为时尚早。但是,对深圳市及深圳当地的这些合作机构而言,人才集聚的效应是可以预见的。

国内自然科学研究近年来发展迅速,但顶尖人才仍颇为稀缺,“补课”势在必行。而且人才的土壤需要耐心培育,要想今天投入,明天就能产出顶尖人才,几无可能。从国外引进被视为一条可行之道,这样不仅可以带动国内科研站到科学的最前沿,也可以让众多人才慕名而来。

事实上,人才效应已经显现。

例如引领风气之先的南科大,该校在2016年率先引进深圳首家诺奖实验室——深圳格拉布斯研究院。一方面,这与南科大化学系系主任、专家联谊会化学化工专委会主任张绪穆的全力推动分不开;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深圳市优越的政策环境和多方的支持。

不懈的沟通与交流,促成了双方的深度合作。南科大化学系副教授徐晶对第一财经记者说:“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伯特·格拉布斯来了以后,至少有3位美国的顶尖科学家加盟了南科大。这些科学家每年大概有两到三个月在南科大工作。”

目前南科大组建了十几个团队,整体的研究都是围绕格拉布斯的“精准催化科学与技术”,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双管齐下。

而嗅觉灵敏的风投早已盯住这里。

毋庸置疑的是,人才和资金集中的地方,更容易出成果。徐晶介绍说,有个新医药团队的研究成果已经获得了人民币5000万元的投资,大规模产业化的日子近在咫尺。此外,他们正和深圳的一家上市药企合作,如果新药物研发成功,不仅能减少废气废液污染,还能一年给对方增加3000万元的利润。“这不是纸上谈兵,是已经非常接近技术转化了。”徐晶表示。

深圳市委党校副校长谭刚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引进诺奖得主这一做法,除了改善深圳源头创新捉襟见肘的窘境,带来经济效益,还将为深圳在新一轮的科技和产业发展中打下坚实的基础,产生的人才聚集效应也将有望改变这个城市的人口形态和产业结构等,影响深远。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